孩子为什么自我为中心?
(2013-11-13 16:35:04)
标签:
育儿 |
分类: 咨询手记 |
在幼儿园里,珠珠想要小玉的白纸,小玉不愿给。珠珠再次询问小玉,“给我一点纸好吗”小玉仍然拒绝了。珠珠不高兴了,突然冲上去打了小玉的头,小玉哇哇地哭起来。我赶紧把她们两个人拉开。珠珠其实知道基本的规则,但她要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得不到就打人。告诉她不能打,她总是说:我就是要打。我说,你打别人,她很疼的。珠珠回答:没事的,哭一下就好了。反思我们对她的教育,从来没打过她,也没有对她说过这样的话,我不知道是在哪里出了问题?
在和珠珠妈妈的交谈中,我了解到珠珠特别不能接受亲近的人说“不”,比如妈妈以及最好的朋友。为什么会这样?原来,珠珠妈妈几乎不对孩子说“不”,她总是无条件地满足珠珠的一切要求,孩子随叫随到,孩子想要什么,只要不是太离谱,妈妈都会满足她。即使有时正忙着(比如手头有工作)的时候,孩子来找她,珠珠妈妈也会停下手头的工作,满足孩子的要求。珠珠从来没有被拒绝的体验,她可以理所当然的得到一切她想要的。珠珠妈妈反思道,因为我几乎没有拒绝过她,所以她认为亲近的人都应该迁就她,以她为中心。
父母在给与时没有界线,对孩子有求必应、满足其一切要求时,等于在告诉孩子:别人应该满足你所有的要求。孩子会认为别人的给予理所当然,变得自我为中心,如果别人没有满足他,他便感到不满、失望、愤怒。
另一方面,珠珠妈妈对孩子间冲突的处理方式在助长孩子自我为中心。
妈妈:珠珠,为什么要打小玉呢。珠珠低着头,不作声。
妈妈又问:珠珠是不是想要纸,小玉不愿意给你?珠珠很生气,是吗?
珠珠点点头:是,我很生气。
妈妈:所以你就打小雨了?
珠珠:是的。
妈妈:你打了小雨,小雨把纸给了你吗?
珠珠:没有。
妈妈:所以打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啊。如果你想要纸,小玉不想分享给你,你可以找老师啊。
妈妈:你打了小雨,她会好疼。
珠珠:我就是要打小雨,要把她打疼。
珠珠说着就要从妈妈怀里钻出来,要去打小雨。
珠珠妈妈对物品所有权的界限是模糊的,她虽然知道谁的物品谁就有支配权,但在教导珠珠时,她并没有强调纸是小玉的,小玉对自己的纸有决定权。她强调的是“不能打人”,“要用合理的方式拿到自己想要的”。 “所以打人不能解决问题啊。如果你想要纸,小玉不想分享给你,你可以找老师啊。”这句话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可以要小玉的纸,如果小玉不肯,我可以找老师说服她给我。只要我不打人,我可以想其他办法得到我想要的。这并不能让珠珠认识到:她已经侵犯了别人的界线,纸是小玉的,小玉有权利决定给还是不给珠珠。她不能缠着小玉要,更没有权利打小玉。
小玉要求珠珠给她道歉,珠珠拒不道歉,我试图说服珠珠,未果。
小玉是个大度的孩子,看珠珠不道歉,也不在意了。小玉妈妈问:你原谅珠珠了吗?
小玉说,我原谅她了。还说,珠珠,你很生气是吗,那我们一起聊聊天吧。
珠珠:不。
小玉:我和妈妈唱个歌给你听,唱《蓝精灵》。说着,就唱起来了。
这首歌珠珠也会唱,听到他们唱,她不乐意了,又开始闹情绪,“小玉不准唱,我要自己唱。
我:那你自己给小玉说,看小玉愿不愿意。
小玉听到了,说:珠珠,我们一起唱,好不好?
珠珠:不。
我:珠珠,你可以不喜欢小玉唱歌,但是小玉她有在这里唱歌的自由啊,你也可以唱啊。
。。。。。
珠珠不准小玉唱歌,因为她要唱。妈妈的引导是“那你自己给小玉说,看小玉愿不愿意。”这样的引导会让孩子认为:我的需求是重要的,别人是不重要的,我的需求可以凌驾于别人之上。珠珠妈妈其实知道小玉“有在这里唱歌的自由”,但又自相矛盾的让珠珠去问小玉。在孩子侵犯别人界限的时候,妈妈摇摆不定的态度让孩子混乱,她会选择吸收对她有利的一面。
妈妈自身界限不清晰,怎么能给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呢?我们不能教导给孩子我们自己没有的东西。父母清晰的对孩子设限,孩子才能学会尊重别人的界限。当孩子强行要(抢)别人的东西时,父母要坚决制止,并告诉孩子界线:那是**的,他有权决定要不要给你,请你尊重他。当孩子不准别人唱歌的时候,父母要坚定的告诉她:在这里唱歌是他的权利,你没有权利不准他唱,如果你要自己一个人唱歌,你可以等他唱完,或者你到别的地方唱。
孩子需要学习尊重他人的需要、感受和选择,你有没有和那种不尊重别人的人相处过?你是不是很反感并想远离那样的人?一个孩子如果自我为中心,没有学会尊重他人,那么他将来的人际关系会很糟糕,不受群体欢迎,他的人生将充满痛苦。尊重他人不是生来就会的,是后天学习到的,这是每位父母要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