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咨询手记 |
读者来信:
周老师您好,在儿子幼儿园班主任的推荐下,拜读了您的《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这本书已经作为他们幼儿园班主任的指定教材)。看了之后深受启发,最近有一些问题困扰着儿子和我,如何和强势的小朋友和平共处?该不该以牺牲自己应有的权益来交换友谊?在小朋友之间有利益冲突的时候,总是谦让是美德还是软弱?
我儿子晨晨今年4岁半了,他有两个好朋友是我们同小区的,从小一起玩到现在,在他的心目中这是他最好的哥们,三个小朋友同年不同月,文文最大6月生,力大无穷、运动能力惊人;浩浩8月生,体格发育迟缓,但是比较聪明;晨晨最小11月底的,晨晨个头最高但性格比较谦逊。另两个小朋友都比较强势,他们三个一起玩的时候,如果冲突在文文和浩浩之间,他们会争个不可开交,如果三个人一起争执文文和浩浩都会毫不犹豫想各种办法从晨晨手中夺回来,最后总是以晨晨的妥协来换取和平和友谊,下面举几个例子吧:
例一:最近小朋友迷上了奥特曼,整天嘴里都是谁最厉害,并模仿奥特曼的造型和剧情,他们玩奥特曼打怪兽的游戏,每个人都想当正义的奥特曼,不想当怪兽,这个时候晨晨就会被强行要求当怪兽,我试图跟他们协商,参与游戏的小朋友轮流做怪兽,小朋友就会说我才不想当怪兽,晨晨才是怪兽,晨晨很失落,不明白为什么最好的朋友要让他当怪兽,他觉得我们是好朋友,我们应该是一伙的。
例二:在船上靠窗边有三个位子,每个人都想做靠窗的位子,浩浩迅速的占领了第一个位子,晨晨紧随其后坐在第二个位子,文文一看要坐最后一个不干了,硬要抢晨晨的座位,后来他们协商,制定了规则再比赛一次,先到先得,比赛结果排序没有改变,文文还是在最后,这次他使用蛮力强抢晨晨的位子,一开始晨晨不肯让,后来经不住硬抢就自己走开了到后面的位置坐下,情绪有些沮丧,
例三:玩手机游戏。
本来商量三人轮流玩,但凡有轮流晨晨必定最后一个,结果玩着玩着就变成了文文和浩浩轮流玩,晨晨只有看的份,而晨晨拿到手机第一反应不是自己先玩,而是拿给好朋友,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映了它的内心是以讨好的形式换取友谊,画外音就是“看我这有你们喜欢的,我把它给你们,请你们接受我。”
周老师在书中阐述的一个观点, “教孩子懂得谦让应该建立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不能教孩子向错误的行为谦让”,晨晨想加入他们的游戏就要牺牲自己应有的权益作为交换友谊的筹码,我担心对晨晨心里健康,甚至性格和人际交往有不好的影响。我不知道是我焦虑了,还是确实对孩子的成长不好,如果真的不好,我该怎样去引导?
我的回复:
孩子和小伙伴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总是让着别人是友善还是讨好?
我们先来看看友善和讨好的区别。
友善的“让”是发自内心的,他既照顾了别人,也照顾到了自己,他是心甘情愿的谦让,内心是愉悦、平静的,他并不担心什么,不受外界的胁迫。他的内心和行为是一致的。讨好的“让”不是发自内心的,他只照顾了别人,但忽略了自己,他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别人是重要的,我不重要。他的内心是压抑的、不快乐的,他不是心甘情愿的谦让,他迫于外界的压力:或者害怕同伴不高兴,或者害怕同伴不和自己玩,或者害怕同伴不喜欢自己等等,总之,他的内心有许多的 “怕”,由于这些“怕”,他不得不讨好、迎合别人,来求得和平和友谊。
所以,甄别孩子的“让”是友善还是讨好,是美德还是软弱,要看孩子是“真心让”还是“违心让”,“真心让”是友善,是美德;“违心让”是讨好,是软弱。
那如何知道孩子是“真心让”还是“违心让”呢?辨别这一点不难,观察孩子当时的情绪,孩子平静、愉悦,是“真心让”;孩子失落、压抑、不快乐,则是“违心让”。
根据晨晨妈妈的描述,晨晨的情绪是失落、沮丧的,应该是违心让,是讨好。那么,当孩子不想让却违心的让了,讨好同伴,家长能做什么呢?
首先,家长需检视一下自己的心态,看看是否有受伤、吃亏的心态,如果有,则需调整。如果家长有受害者心态,并将这种心态投射给孩子,孩子会受到家长的暗示:我是弱者,我是受伤的,我吃亏了…家长阳光、正向、积极的心态才会带给孩子积极的影响。
然后,帮助孩子觉察自己内心。当孩子违心谦让、讨好时,问问孩子:你现在感觉怎样?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他的内心,帮助他看看自己内心发生了什么。
最后,支持孩子做真实一致的自己。如果孩子说自己其实不想让,只是担心同伴不高兴,或者担心同伴不和自己玩,或者担心同伴不喜欢自己等等,家长给孩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孩子维护自己应得的权益,帮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表里一致。
“孩子,你先坐到那个座位,如果你不想让,你可以不让的。”
“孩子,如果你不想当奥特曼,你可以不当的。”
对于“讨好”的孩子,家长也不用太着急,这样的孩子有许多资源可以利用,最优势的是他很好与人相处,人际关系比较好,家长在这些资源之上加一点点“照顾自我”这个部分就好了。总之,与伙伴发生利益冲突时,是让还是不让,取决于孩子本身,要么选择不让;要让就心甘情愿的让,不抱怨不压抑不委屈。两者都可以。最不可取的是:让也让了,但很不甘心,觉得亏了,搞得自己很不愉快。
最后,特别提醒一下,以上建议仅针对讨好(违心的让)行为,有的孩子友善,心宽,不计较,发自内心的谦让,那是很好的品质。如果您家有这样的孩子,恭喜您,继续保持孩子这一可贵品质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