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美国经济资产泡沫伯南克华尔街坐庄道琼斯油价次贷危机 |
分类: 美利坚帝国沉沦 |
本文已发表在2009年6月12日的《证券时报》上,发表时略有删改
从三月初到五月末,华尔街股市连续上涨,累计涨幅接近30%。同期的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也从每桶30余美元上涨至60美元上方,接近翻了一番。5月26日,在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出人意料地蹿升至50点上方的消息刺激下,道琼斯指数大涨2.35%,逼近8500点关口。同日的纽约市场油价也突破每桶63美元,升至六个月来的高位。6月1日,也就是通用汽车(GM)申请破产保护的当天,股价油价继续大涨。道琼斯指数突破8700点,纽约市场油价则突破每桶67美元。
在一些比较“主流”的论者看来,这是美国经济行将触底反弹再明确不过的信号。然而即便是在华尔街内部,对此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资金推动带来的股价上涨只能走这么远。接下来需要经济基本面出现明确的改善才足以证明目前的股价是合理的。但显然任何指望经济在短期内恢复快速增长的期望都是不切实际的。”
恢复经济增长先恢复资产泡沫?
事实上,不仅华尔街资本市场突如其来的连续大涨可以用“资金推动”这个国内股民十分熟悉的词眼来解释,为期一百余天的“奥巴马新政”其实也不外乎发钞、借债、赤字财政、不良资产剥离这些既不神秘也不高明的套路。只是,由于“美国国情”的突出特点,联邦政府为美国经济输血的路径确实是让习惯了行政干预与基建工程的国内民众感到多少有些难以想象。
数十年未见的严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流动性陷阱”----美联储可以尽情地发钞,制造出庞大的主动货币投放,但却尽数冻死在极度厌恶风险的金融机构里,难以进入实体经济。由此造成的失业数字不断攀升,消费信心备受打击,房地产价格继续下滑等一系列问题层层加码,把美国经济死死压在低位。为了尽快“突出重围”,美国经济的掌舵者选择了华尔街股市作为突破口。
以一批在宽松的新版会计准则之下突然出现的“良好业绩”为理由,华尔街金融巨头开始在美国股市上大力做多。而这些巨量买盘的资金来源显然就是伯南克掌门的美联储无中生有的那一万多亿“新美元”(笔者认为不妨把这一万亿新钞冠名为“伯南克美元”)----在实体经济面临低下的回报率与巨大的风险之际,华尔街金融机构宁可把美联储以超低成本提供的资金投入证券市场进行炒作。这与早先许多中国民间资本宁愿把大笔资金拿去炒房炒股也不肯投入扩大再生产其实是如出一辙。
但与国内情况不同的是:由于美国国民的储蓄率很低,而是更多地以股票型基金作为理财方式,尤其是二战后出生的“婴儿潮”(babyboomer)一代普遍以多年定投的有价证券作为财富保有的主要手段,“伯南克美元”大举注入股市造成的股价上扬直接拔高了美国国民的家庭帐面资产。鉴于华尔街股市的庞大规模与美国国民参与证券投资的普遍程度,这一通过资本市场向美国民众“注资”的手段具有极高的杠杆效应。
当然,我们也不应忽略股价的上涨对于许多深陷困境的美国企业不啻为一根从天而降的救命稻草,甚至可以成为掩盖深层次问题的仅有机会。而对于美国形势严峻的国际收支局面来说,华尔街股市的上涨也可以带动世界各地的“投资美国抄底美国”之声,有利于维护美元岌岌可危的硬通货地位。对于向来擅长以大手笔的公开市场操作达到政策目标的美联储与美国财政部来说,注入资金推升股市可谓一石数鸟。
只不过,这一切乃是以牺牲华尔街股市的诚信为代价的----即便不考虑会计准则放宽之下通过做帐“造”业绩的嫌疑,近三个月来的华尔街股市也实在是涨得太快太猛了。这些仅仅依赖“美国经济将会很快复苏”的空头承诺为依据,缺乏扎实的上市公司盈利基础的高股价能够出现,本身就足以构成对美国股市信誉的重大质疑。用句国内股市上经常出现的话来问:这么高的市盈率合理吗?其背后的支撑又是什么呢?
显然,这背后的期望是通过大幅上涨的证券资产价格来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再让这些恢复信心的投资者作为消费者来拉动经济,使美国经济尽快走出衰退步入增长。这样一来,就能用增长带动的公司业绩反过来证明股价的上涨是合理的,进而带动劳工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逐渐复苏。换言之,恢复经济增长的路径是先恢复资产泡沫。而一旦资产泡沫拉动了经济增长,资产泡沫也就不再是泡沫了。
蕴育滞胀风险的危险赌博
然则,这套思路却包含着一个风险巨大的漏洞:如果流入资本市场的资金没有把消费开支拉动起来,而是拉动了通货膨胀,那又该怎么办?
这个风险最明显不过的表征就是与华尔街股市一起节节攀升的原材料商品期货价格。前面已经提到,近三个月来的纽约市场油价差不多翻了一番,涨幅明显高于同期股市表现。
与股市的大涨相同,期市成交价格的暴涨也来自于“伯南克美元”的急速流入。但由于期货市场的高杠杆与短期结算规则,其对投机资本逐利的吸引力更甚于股市。在私有财产权高于一切的原则之下,联邦政府无法阻止脱机资本的炒作行为,甚至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限制。美国经济复苏尚且只是一个画饼,而基础商品价格上涨却已提前兑现,兼之美元购买力在大量新增货币投放之下被稀释,CPI与PPI指数势必全面上行。
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推行的财政刺激计划由于相对规模过小,很难把整个美国经济拉出衰退。而证券资产面值虽有大幅上涨,但相对次贷危机爆发前的高位仍然损失惨重----道琼斯指数距危机爆发前的高点跌去超过四成,许多基金的净值缩水不下一半,这用三年前一股三十几美元仍被抱怨为太低,如今却只能勉强达到双位数的巨无霸通用电气(GE)为例是最清楚不过。至于在相当多的社区惨遭腰斩的房地产价格更是远未走出下行通道。失业率仍在继续攀升,美国经济又完全不能指望出口的拉动,要让忧心忡忡的美国消费者敞开刷卡尽情消费,恐怕是相当有难度的。
GDP持续收缩而物价却持续上涨,便是经典的滞胀格局。这也正是“奥巴马新政”与“伯南克美元”的致命死穴之所在。一旦经济没有恢复增长通货膨胀却失去控制,无法向下游传导价格上涨的企业势必被高企的成本负担所压垮,导致更为严重的裁员与倒闭风潮。而这又势必使消费开支与房地产价格承压下行,并使泡沫化的股市失去支撑而全线回落。经济增长的缺失与通货膨胀的加剧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全世界对美元资产的信心,而深陷债务泥潭的联邦政府却又无法如上世纪八十年代那般以高利率吸引资金流入美元区。如此灾难性的格局如若成形,只怕是神仙大罗也要束手无策了。
“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然蜕变为大规模的坐庄炒作
正如陈东海先生在《定量宽松,美联储在玩火?》一文中所言,“强行给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如同给危重病人强行注射强心针,稍有不当,则病人会当场死亡”。把主动投放的新美元大量注入资本市场的高风险,奥巴马可能不懂,伯南克与盖特纳却不可能不懂。为规避足以让美利坚陷入“国家破产”的滞胀危局,不能引发失控的通货膨胀预期已成为美联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无法逾越的底线。即便这一限制使通过资本市场拉动消费的原始目标大打折扣,美国经济政策的掌门人也必须面对宁要L型“增长”也不能让滞胀抬头的客观现实。
既然如此,以美国经济出现V型反转为前提的华尔街股市大涨是否具有合理性,其性质属于哪一类,又是否能够维持下去,也就全都不难判断了。
股价完全脱离上市公司盈利与经济增长预期的支撑,在似是而非的“舆论引导”之下暴涨暴跌,而股市当中决定性的主导力量是与政府部门关系密切的超级资本势力,最终使得股市成为普通投资者无所适从的“没有规则的赌场”----这样的坐庄炒作是怎么一回事,应该说中国的股民们特别有发言权。不过现在看来,一向以公开透明管理健全而著称的美国股市很可能就快需要引进“坐庄”这个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