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勒】皇城:在这里,感受不同的辉煌

标签:
曼德勒皇城军警村庄缅甸自由行5 |
分类: 旅游 |
曼德勒是坐落在缅甸中部伊洛瓦底江边的缅甸第二大城市。在缅甸历史上,所有的辉煌大多集中在这一区域。如今城市及其周边可以见到好几座缅甸历史上的都城遗址,其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城市中心的末代皇城。虽然老城毁于二战的炮火,但部分修复后的皇城仍给人无尽的遐想。
九个小时的夜车把我从掸邦高原的茵莱湖送到了缅甸中部伊洛瓦底江边的曼德勒。在缅甸,中北部地区还有个名称:上缅甸。或者从元朝开始吧,上缅甸地区很多地方是中国的国土或视中国为宗主国,直至19世纪英国人占领缅甸并将其作为印度的一个省。
凌晨,一片漆黑中司机把车停下来,曼德勒到了。车门处,拉客的出租车、摩托车、三轮车夫们拥挤在两侧大声吆喝着争抢客人。但你不用紧张,只要你足够镇定,什么事也不会发生。我和同车的一对瑞典人、一个加拿大人分摊了一辆出租车进城,好像是5000缅币。我住在了A.D.1GUESTHOUSE。A.D.1在一条胡同里,胡同尽头几十米外就是个佛塔。这是个四层小楼,设施简陋、房间很小、可淋浴,风扇房10美元,空调房15美元,住宿日早餐免费。
天已亮,想去街上吃早点,走在街上时我有些疑惑,这里是市中心吗?拥挤、杂乱,隔着一条街还有个喧闹的自由市场。想吃油条,却看到生面团上爬满了苍蝇,以至影响到我看到另一个干净的早点摊时也没了食欲。回到旅舍,冲了个澡然后在床上舒展下蜷缩了一夜疲倦的身体。
十点钟,到了我每日出行的时间。看着地图,确定了旅舍和皇城的位置和距离后(大致在五、六公里),我决定步行前往。
英国人把曼德勒城完全数字化了,数字60以下的是东西街,从北向南递增,60以上为南北街,由东至西递增。A.D.1在87-88/26-27街的交汇处。
走在曼德勒的街上,感觉这里就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体,唯一欠缺的就是农田。在热闹的大街上,人、车拥挤在一起急匆匆的赶路,整条街道像开了锅一样的滚烫,我看到了一股似曾相识的躁动。然而只要远离喧闹走进小路时你立刻就会体验到静谧和缅甸人的祥和。
沿着25街自西向东当我看到曼德勒皇城时真觉得震撼和养眼。宽阔洁净的护城河、高大的城墙以及极具特色的城门和角楼,使人感到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护城河外是漂亮的公路,靠河的一侧更是栽满了枝叶繁茂的树木,路上行驶的车辆并不多。护城河的另一侧曼德勒的皇城根没有人居住,不似北京的故宫。皇城根有路,但军管,不可通行。皇城四边都有门,但只有东门许可外国人进出,其余几个门只对缅甸人开放。因此当我来到西门外,荷枪实弹的军警们虽和善的让我在他们的椅子上坐了会儿,但却没商量的告知我,你只能从东门进。呵呵,那其实意味着我还要绕半个曼德勒皇城走至少六公里才能进去呀(曼德勒皇城每边长在3公里以上)。
我慢悠悠地走在护城河边的浓荫下,清澈的河水中许多鱼儿在游动,没有人垂钓,却偶尔可看到有人拿着桶大把的向河中抛撒鱼食,不时还能看到成群的鸽子聚集在一起享受着缅甸人施舍的美食,有些人则躺在河边舒服的睡着午觉。
曼德勒正午的太阳直射在地上,若毫无遮拦浑身上下真像在被炙烤着一样,我只能循着树荫前行,即便如此仍汗如雨下,须不停的补水。然而此刻的曼德勒却在皇城边上展现出了他那整洁寂静漂亮的一面,与我在旅舍附近的街道上看到的完全不是同一种景象。
在东门买票时,卖票的人问我是哪里人,听我来自中国时友好的对我微笑,并告诉我门内可以租到自行车。
古城的城门不大但墙体足够厚实,门上是缅味十足的高高的木质尖顶。进城后,又让我觉得很稀奇,城内所看到的不是宫殿庙宇而是满眼的郁郁葱葱,看来二战的炮火真的把这里夷为平地了。不仅如此,当我骑着车在里面闲逛时还看到了农田和牧牛人赶着成群结队的牛,真像一个网友说的曼德勒皇城就像这座城市的一个村庄。
在这个村庄的中心是一组奇特漂亮的建筑群,那就是缅甸贡榜王朝的末代皇宫。这座建于十九世纪中叶的皇宫同样毁于二战,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重建后对外开放,据说建造宫殿的木头全部是缅甸名贵的柚木。
皇宫中游人很少,偶尔遇到时不管来自哪里大家都会点头微笑,宫中陈列的展品并不算多,但也足以展示缅甸皇族的生活。我徜徉在这髙脊低檐奇异的红色建筑群中感受着完全不同的缅甸文化,感受着他们曾经的辉煌。
皇宫的东南角有一个三十几米高圆柱形的瞭望塔,踩着吱吱作响旋转的木楼梯上到顶端可俯瞰曼德勒皇宫、皇城,这时更觉曼德勒皇城就像一片茂密的丛林。在塔顶还可看到曼德勒城东北角的曼德勒山,甚至隐约可见伊洛瓦底河在城市的西部缓缓流过。
要出城时和执勤的军警及本地人攀谈,征得军警同意后我爬到了城墙上。曼德勒的城墙,高十米左右,外侧是箭垛,里面是土坡至城内地面,城墙上的路宽不会超过两米,隔不远是一个箭楼。当我“得寸进尺”的想要走到箭楼时被武装的军警严厉的喊了下来。
太阳快要落山了,租给我自行车的中年妇女执意要让她的老公送我回A.D.1,当然,不是免费的……
此篇完成,老葫芦将漂到五台小游数日。有愿意徒步朝台的博友,我们山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