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喀什(西藏新疆自驾游之二十五)

标签:
喀什香妃墓艾提尕尔清真寺高台民居羊肉串 |
分类: 旅游 |
进入新疆的那一刻我就在想,一定要用很长的时间专程来这里旅行。就像一个博友再给我博文的评论中说的那样:“你们从天堂回到了人间,可新疆又是人间的天堂。”
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便加快了行程,再加上近一个月的时间谨慎地在高原上行驶,当我们从叶城到喀什的G315这条准高速公路上时便飞奔了起来。268公里,两个半小时,我们从叶城来到了喀什,住在了麦田青年旅舍。
喀什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汉朝,那时这里称“疏勒”,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说喀什还是维吾尔民族文化的发祥地。
位于喀什市区东北方向约五公里的香妃墓是我们来到这个古老城市后游览的第一站。
出城区,离开热闹的有些嘈杂的大街,穿过一条村间小路,当我第一眼看到香妃墓时,情不自禁的发出了感叹:漂亮!这座穹顶形墓穴据说是中国同类墓穴中的最大者,当然其他的穹顶墓穴我也没有见过,至少是没有记忆。在这座墓穴中葬有一个家族五代七十二人中的五十八人,不知道剩余的十四人去了何方?墓穴高大宽敞,简洁但不失庄严。墓内巨大的平台上,棺椁按辈分、声望及男女有位置及大小之别。
墓穴中的第一代是远道而来喀什的著名的伊斯兰教传教士玉素普霍加,而棺椁最大的却葬着其长子阿帕克霍加,那是因为他不但继承了其父的传教事业,甚至一度掌握了这一地区的政权。因此后人也把这里叫做“阿帕克霍加墓”。
当然,人们来这里更多的还是因为墓穴中有一位传奇女子——清乾隆皇帝的爱妃——香妃。有趣的是,这位美艳绝伦、通体沁香的维族女子嫁给乾隆后,乾隆又把一位满族女人苏德香指给了其兄。香妃陨殁后,苏德香护送其棺椁历经艰辛回到喀什,将香妃葬入这座家族墓穴中(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只是香妃的衣冠冢)。自此想飞回到了故土,而这位满族女人不但永久地留在了这片土地,而且还皈依了伊斯兰教。因其德行俱善,很受当地人尊敬,故其死后,苏德香被破例的葬在了这座维吾尔族人的墓穴中。
按照百度说的,香妃是阿帕克霍加的重侄孙女,那也就是这座墓穴中的第五代人,奇怪的是,这个家族第五代后便无记录,不知何故。难道和“大小霍加”之乱有关吗?(香妃堂兄弟们反朝廷的政变)
艾提尕尔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这座新疆也是全国最大的清真寺几乎就是喀什的象征,站在艾提尕广场上远望西侧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寺门两侧两座非对称高耸的塔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艾提尕尔清真寺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很早以前这里就是传播伊斯兰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学府,据说新疆、全国、乃至中亚一些国家较高级别的神职人员有很多是从这里走出的。
在艾提尕尔清真寺旁有一条极富特色的商业街,这条街一直向里延伸,给人无尽头的感觉。街上店铺或摊位上出售各种手工艺品、香料、食品、水果、杂物等。
所有人都知道,来喀什高台民居是非去不可的地方,因为他和喀什老城共同代表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维吾尔族人的一切。
在一座长形不算高大的黄土山崖上,高台民居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大多为土夯的墙体。民居的一侧与久负盛名的喀什大巴扎隔河相望。走进街巷,迷宫般的街巷,阡陌交错,顿感一种浓郁的民族风扑面而来,只可惜因拆改显得有些凌乱,同时新的颠覆了传统的建筑似乎在慢慢的混迹在高台民居中。一些挂了牌的传统手工作坊残留在街巷,这些作坊大多是百年以上的老屋,游览时可以随意走进作坊参观,有时我们还会被招呼着进去选购他们制作的商品(主要是陶器制作、维吾尔帽子、披肩等)。在一间作坊喝茶吃哈密瓜时,我们还被热情的主人邀请参观了她家的客厅。
离开高台再游老城区,那景象实在惨不忍睹,整个老城到处在拆迁,一片狼藉,只是随处可见的清真寺还在那里灰头土脸的站立着,不知是否也要拆掉。倘若哪天老城没了,高台民居没了,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没了,那喀什还是喀什吗?但愿在时代的变迁中,执政者们在高台民居、在喀什老城,给维吾尔人、给远来的游客留下点什么。
穿过老城区又一次来到艾提尕尔广场,不过这次我们不是为了参观清真寺,而是为了在与广场一路之隔的夜市吃晚餐。所有人都说这里是全喀什最富民族特色的夜市,果然名不虚传,经营者全部是本地人,到处飘着美味的浓香,我们在手抓肉和烤全羊的摊位前几乎就迈不开了步。然而我们走遍了上百家摊位寻找羊肉串时竟然是一无所获,一些摊主干脆直接的告诉我们说:“别找了,这里没有卖羊肉串的。”在新疆、喀什、艾提尕尔夜市——最富民族特色的夜市,这里没有卖羊肉串的!何故?
香妃墓
高台民居
老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