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Ⅲ卷)逐题评析(三) 文言文阅读

(2017-06-11 19:28:22)
标签: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

全国新课标三

文言文阅读

评析

教育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逐题评析(三)

文言文阅读

柳州高中  韩建平

【选文】

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宋史·许将传》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在进士考试中名列第一。神宗召他来回答问题,任命他为集贤校理、同知礼院,负责中书条例的编修。先前,选用人才,调动计划,先通过南曹,再经由考功,综合考核方面没有法规,相关官吏可以通过附会曲解文书来为非作歹,而被选用的人又不允许告发长官。许将上奏,使朝廷罢黜了南曹一职,开辟了公舍来等待投诉者。士人们也没有故意刁难

契丹以二十万人的军队来迫近代州边境,他们还派遣使者来请求分割代州的地盘,宋朝的岁聘使不敢出行到契丹,皇上把这个使命交给许将。许将入朝对皇上说:“我愧居侍从之位,朝廷的大决议,不容许我不关心。只是万一契丹人说道代州的事,而我没有办法来折服他们,那就会伤害国家利益。”皇上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来阅读相关文书。他去到契丹境内后,当地的居民爬上屋栋,聚集在一起偷看许将,他们说:“我们要看看南边王朝的状元。”等到操练射箭时,许将先射破目标。契丹使者萧禧负责招待客人,萧禧果然拿代州事来向许将发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我们两国间的界渠还没有划定,但和平友好是大局,很重要,我将前往贵国去划分界渠。”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境官员们去办难道不行吗,何劳大使您啊?” 禧羞惭,不能回答。许将归国复命,神宗认为他了不起,第二年,许将被任命为秦州知州,后又改为郓州知州。

上元节,要挂彩灯,官吏们将登记在册的盗贼逮捕,关进监狱,许将说:“这样做,是断绝其了他们改过自新的途径啊。”全把这些人给放了,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各种监牢全都空了。父老乡亲们感叹说:“从王沂公(王曾,青州益都人,仁宗时名相)在此任职后五十六年,才再一次见到监狱空啊。”郓州当地原先有这样的风气,士子们喜欢聚集在店铺里,诽谤官政;许将虽然没有对此加以禁止,但这一风气自然就停息了。许将被征召为兵部侍郎。他上疏说:“管理军队要有制度,制度的名称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要遵循‘纵的要让它横过来,方的要让它圆过来’的原则,使得万众就像一个人。”

等到西边边境发生战事,神宗派近侍询问双方兵马的数量,许将能立刻详细向上报告;第二天,神宗近侍就此问题去询问枢密院枢官员,枢密院枢官员竟然不能回答。绍圣初年,许将入朝担任吏部尚书,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同肆意罗织罪名,贬谪元祐年间的各位大臣,还上奏皇上,建议挖掉司马光的坟墓。哲宗将此事向许将询问,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坟墓,那可不是品德高的人所办的事。” 许将主管颖昌府,后调任到大名府,在大名任职六年,多次要告老还乡,皇上征召他为佑神观使。政和年初,许将去世,七十五岁。朝廷赠予他开府仪同三司之职,谥号文定。

 

【题目解析】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0]正确答案D

这几句的标点应该是: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意谓:选用人才,调动计划,先通过南曹,再经由考功,综合考核方面没有法规,相关官吏可以通过附会曲解文书来为非作歹,而被选用的人又不允许告发长官。许将上奏,使朝廷罢黜了南曹一职,开辟了公舍来等待投诉者。士人们也没有故意刁难

这几句,几乎是全文最难理解的句子。其中“初”、“调拟”、“南曹”、“考功”、“缘文”、“留难”等词语,均对考生形成较强的阅读干扰。“南曹”、“考功”,系当时的职能部门,负责官员的选拔、调动、考核等方面的工作。“缘文”,意谓从文字表面去牵强附会,成语中有“缘文生义”之说。“留难”,意谓故意刁难。“初”,意谓当初,原先。在史传中,经常要插叙先前的事情;这些插叙,常用“初”、“曩”等词领起。

断句题,似乎只是“小学”,其实它涉及文言文语境观、文言词语理解、文言句式特征把握、文言文语义结构分析、文言文语感、古代文化常识等诸多知识和能力,很能考验考生的文言文阅读积累水平。如本题,一些考生不能排除BC,大抵是因为不熟悉文言文中用“初”领起插叙这种常见表达方式;不能排除AB, 大抵是因为不懂“缘文为奸”意,分不清“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的语义结构。

当然,断句题,并非真由考生自行划断,只是让考生对划断结果作判断。因而,做题时应当充分利用选项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应冷静观察各选项的差异。如本题,各项差异点只有两处:一是,在“初”后该不该断;二是,“选者”是随前句还是领后句。注意到这些差异,是选出正确答案的保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1]正确答案C

C项,误在说“近侍……职位很高”。做帝王近侍的,通常是宦官,而宦官通常职位不高。从本文语境看,“近侍”只是代表宋神宗向有关官员询问兵马之数的,他只是个传声筒,并无发号施令、下判作决之大权,故其职位不会很高。

必须指出,在近年的一些流宗模拟题里,常在很偏、很死的知识点上设题,把古代文化常识这一题弄成变态难。这与高考出题者的理念不符。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考题,固然考知识积累,但也考语境分析;绝不只考死的知识,更考活的能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2]正确答案A

以往,这一考点的难度相对较大,本题则较容易。A项错误多处,既有语句理解之误,也有分析概括之误。说“尽灭契丹威风”、“坚决予以反击”,言过其实,许将只是从容应对了棘手事态、不辱使命而已;说许将“前往代州”误解文意,许将前往的是契丹,文中的“北境”,指的是契丹,而非宋的北部边疆代州;说“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不确,契丹是想通过大兵压境,逼迫宋与契丹划定界渠,从而侵占大宋代州的全部或部分领土;说契丹使者“返回”亦误,文中“归报”的主语,是许将误点之多,实属罕见。看来出题者是下决心把这3分送到考生手上,但考生若仍接不过,那一定是实力不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12]

参考答案:

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境官员们去办难道不行吗,何劳使者您啊?” 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同肆意罗织罪名,贬谪元祐年间的各位大臣,还上奏皇上,建议挖掉司马光的坟墓。

     翻译难点不多。“申”意谓申说、交代,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有“申之以孝悌之义”。“饬”在此通“敕”,意谓命令。“申饬”,意谓指示、命令。“为”在此表反问语气,课文《鸿门宴》有“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罗织”一词,至今仍常用作书面语,意谓虚构罪状,陷害无辜者。“元祐诸臣”是指宋哲宗元祐年间担任要职的各位大臣,以司马光为首,因较保守,反对变法,一度受沉重打压。专有名词,不必翻译。“发”意谓打开,这里的对象是“墓”,自然是“挖开”之义。

【文言文阅读备考建议】

    ①一定要充分利用课本内的文言文,来积累文言语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培养文言文语境观,培养文言文阅读大局观,观培养文言文语感,砺炼、铸就文言文阅读能力,夯实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②常有人将文言知识鸡零狗碎地从文本、从具体鲜活的语境中剥卸下来,拢在一个笔记本中,去死记硬背。这极其愚蠢。因为,弃置文言文文本的整体性,不顾语境,绝不可能练就真正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③专注细致,久久为功。做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不要满足于做那几个题目,要以全文解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和能力为目标,力争每读一文,实力增长一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