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Ⅲ卷)逐题评析(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7-06-11 19:17:35)
标签: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新课标三论述类文本阅读评析教育 |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Ⅲ卷)逐题评析(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柳州高中
【原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行,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文本评析】
本文,论题是“乡村的城镇化进与乡愁”,体现了作者对当今我国乡村在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中所突现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新理念。而时代性和人文性,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料的重要特征。
本文思路明晰。首段总领全文,既指出主要问题(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也提出了基本观点(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作者观点中有三个针对“乡村记忆”的关键词:“留住”、“呵护”、“活化”。
第②③④段分论。每个分论,都分why和how两个逻辑方向。
第②段扣“留住”,论说要“留住乡村记忆”。先论及“乡村记忆”的两种形态(“物质文化记忆”、“非物质文化记忆”)及两者间的关系,再论及“乡村记忆”的功能(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从而论述了“留住乡村记忆”的必要性。然后,简要论述了如何“留住乡村记忆”(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第③段扣“呵护”,论说要“呵护乡村记忆”。先略及必要性(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再着重谈“呵护乡村记忆”的做法。谈做法,先概括(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再举例论说。
第④段扣“活化”,论说要“活化乡村记忆”。先通过比较“活化”与“留住”、“呵护”的不同(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借此论说了“活化乡村记忆”的必要性,再论及“活化乡村记忆”的做法(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题目解析】
社科文阅读,做题前必须潜心读文,完成整体感知——读清论题,读清主要观点,理清各段各层大意。可用笔在试卷将这些要点划出。总有考生未完成整体感知就直接上手做题,这样做,由于缺乏整体感、大局观的支撑,错误率高。还应潜心读题,并将选项内容放回原文相关信息区仔细、冷静地核对。
总体上看,本大题难度偏低。
[第1题]正确答案C
C项信息区在第③段中间——“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这里举例论说“呵护乡村记忆”的一些做法,有“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有“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定期维修”。可见,说“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是正确的。
A项信息区在第①段末——“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由本句可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是“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并非唯一措施;“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是“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因此,说“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太绝对;也是误将必要条件关系当作充分条件关系,违背原文逻辑。
B项信息区在第②段倒数第二句——“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此句显然是说要保留那些真正值得保留的乡村记忆,但并没有说“乡村记忆┄┄必须完好保存下来”。故B项悖谬文意。
D项信息区在第④段第二句——“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 ‘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显然 ,D项“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与此句句意先去甚远,亦属悖谬文意。
[第2题]正确答案C
第2题考的对原文论述思路、论述逻辑的判断。这在全国题中较罕见,但若考生有整体感、大局观,难度就不大。A项,“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合乎全文内容核心;“逐层递进”合乎全文“留住——呵护——活化”的论说逻辑;“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与每个分论都分why和how两个方面的论述逻辑相符。B项,合第②段前两句。D项,说“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是“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 的前提,合乎本文固有的事理逻辑。
[第3题]正确答案B
第3题考点如常,考的是依据原文所作的推断正确与否。
A项,推断依据主要是在第①段。第①段,作者先鲜明地指出当今乡村城镇化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该问题的本质,就是所谓“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然后,作者提出应对这个问题的办法——通过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留住乡愁。因此,A项说“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属合理推断;何况,其中的“有可能”,也避免了武断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