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血液、血管》复习课的评课稿

(2011-03-06 19:36:19)
标签:

教育

分类: 资料

《血液、血管》复习课的评课稿

《血液、血管》这两节课的复习目标是:1、血液的组成、血浆的组成和作用。2、三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作用。3、掌握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的主要步骤。4、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教学重、难点包括:三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作用。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听了老师的这节复习课教学,受益匪浅。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从情景材料的引入到立体知识的疏理,层层引领,步步深入,让学生知道如何自主学习,再配合恰当的课件,使课本、多媒体有机结合。从知识过渡到拓展迁移,灵活多样,顺畅自然。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课堂教学设计合理逻辑性强。考虑到学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在设计这两节复习课的学案中,每个环节赋予了学生明确的责任,学生都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同时每个小环节都有选做题,以及拓展开放性的题。是鼓励那些学习成绩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大胆设想,体现出了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尤其是老师设计的小组讨论题,具有典型性,为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自由,而且同样获得成就感的平台。如:我们的手不小心划破了,你认为这是哪种血管出血?生病了打点滴是在什么血管?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是什么血管?测我们的脉搏是在什么血管?如果动脉出血了怎么应急处理?为什么?这些问题贴近自己,源于生活同学们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读、思、问、议、记等学习方法,养成会听、勤思、敢说、善问、勤记等良好习惯。

    二、教学设计合理并具有启发性。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总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而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所提出的问题也很明确,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如:红细胞的成分血红蛋白,刘老师变成问题的形式,为什么血液呈现红色?贫血要吃哪些食物?为什么?血红蛋白有什么特点?运动员到高原地区训练的目的是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就把这部分的知识点,从原型、到模型、到变型进行了拓展提高,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比如:老师不直接归纳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而是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图片自己总结,找出相同和不同点,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来,学生不仅理解了而且懂得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尤其是复习毛细血管的作用时,刘老师通过图片让学生亲自到讲台以鼠标来给同学示意,根据血流方向,血红蛋白释放氧到组织细胞,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又回到血液继续流动,很生动、形象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们神情高涨。

另外,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教态始终亲切、自然,与学生有很强的亲和力,语言表达准确、精炼,显示出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最后进行知识小结时,也改变了以往由教师来总结的方式,变为由学生来谈,留给了学生广阔的空间。

总体来说,本节课是成功的,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任务,重点突出,难点能层层突破,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不足之处:因为本节课重点是围绕血液、血管来学习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向学生渗透关爱生命、乐于献血的精神,让学生明白献血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