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宫观,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曾经的繁华越走越远。
夜色正浓,却无法阻挡我伸向大山深处的眼神。
悠扬的笙萧、浑厚的钟鼓、辉煌的宫观……曾经美好的一切都已化作泡影,消逝在东流的溪水中,只剩倒映的一弯如钩残月。
伴随着怀念的目光,乘着东风,飘向群山深处,飘向颓垣断壁,飘到白天曾经目力所及的地方。缚紧奢华的记忆。
群山深处,有许多寺院道观,外观典雅,风度古朴、气势雄伟,轮廓秀丽,形体俊美、稳重、庄严,历经千年风韵犹存。
http://i0/dy/c/2009-10-17/1255720696_du386M.jpg
佛像高大端庄、躯体丰满,夸张适度,面目丰润,神态自若,服饰简洁,衣纹流畅,简练而准确,色调明快。童子赤足踩地,活泼可爱,独具一格。
精美的砖雕、石塔和石狮,如果能保存到现在,定是先祖遗留给后世的精美艺术品。
寺庙的建筑结构大体一致,庙前正中都有楼式牌坊,两旁各立有一石兽。拾级而上,便是歇山式洞山门,门额下中刻“##庙”“##观”的字样。
主要宫殿均位于中轴线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从南自北按品级依次排列着,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内香殿、后殿等等,都是歇山式大木架结构,上盖绿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
梁驾由立柱支撑,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拱承托屋檐。远远看去,许多曲折形斗拱层层迭驾,层层伸出,出檐深远高大,气势磅礴。依山势排列,由南向北层层升起。非常壮观。
忽然发现一个规律,寺院都建在山脚下,最多也只是在办山腰,而道观都建在山顶,还有,同样是出家修行,佛家称寺,道家叫观呢?
脑海中跳出的这些问号扰乱了我静如止水的心境,睁开眼,才发现不知何时师父和师兄们坐在我的旁边。
顿时我心生不安,爬了一天山,他们已经很累了,还要出来陪我打坐。
看我拆盘,他们都收功了,师父说:“今天太晚了,明天我们在家休整,把遇到的境况、想弄明白的问题总结一下。”
第二天一大早,遇到师父时就把纠结在心里的疑问提了出来。
师父笑呵呵地回答:“这是你应该了解的文化。”
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称为寺,从此之后,“寺”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
“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潭柘寺等。
除此之外,还有“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
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在道教中,修行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也不只是称为“观”:道教创立之初,称为“治”。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
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
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
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雍和宫,天坛等。
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称之为“教堂”。
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寺庙文化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 称“历史文物的保险库”, 当之无愧。
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
关于寺院都建在山脚下,道观都建在山顶这跟风水有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