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看世界(232)
(2011-04-07 12:10:58)
标签:
杂谈 |
在修道来讲,道家理论说“玄空造化场”里.
重德之人,会产生一种对生命影响很大的能量,古人就叫“生气”。这个“生气”就是我们需要的能量,这股能量能补充我们“真元之气”,也可以净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德越高,对他人的感化力就越强.要是离开这个“生气”,就没有“元气”,缺少对环境的感染力。
“上天有好生之德”,就是说我们人人不能脱离日月星。
修道的人当然更不能脱离日月星,只是我们从被动的接受可以达到主动的修补,这又上一个境界,生命的品质更高。 是求得解脱,获得大自在的最重要的途径.
放弃人世间的各种诱惑,对名、利、情的本能需求,都是修道之人的束缚和阻碍,冲破这一切,你才能获得超越于人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明悟生命之真谛.
牢记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老人的肺腑之言,让我们受益无穷,在以后的日子里,师爷当年的谆谆教导常常响在耳畔,时时提醒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老人一再强调,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够做到不追逐外境,不生分别之心。
大道无所不在,真炁无处不生。
《庄子》有云:所谓道,无所不在。道在蝼蚁,道在薒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等。
看天上下雨,并不选择挑拣,大路上会下雨,庄稼地会下雨,茅厕里也会下雨。修炼之人,自心不应随外境而产生变化,方才合乎无所不在之大道,无处不修真。
证悟上乘的修真之士,心性不可随外境产生分别,应当能够以心性运化外境,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保证自身的功修。
心性将不为外扰所动,时时处处皆在道中。人生无处而不可,修炼无时而不行,无处不可修,无处不自在,方合于自然大道。何等自如,何等洒脱 !
在红尘之中持修,做到在尘出尘,在世出世,在家出家,在俗离俗,才是真正的大隐真修.
能够做到在红尘之中炼心不动,才是真正的“不动心”,以此“不动心”,我龙门弟子才能得到真正旷劫不坏的“金丹”。
重德之人,会产生一种对生命影响很大的能量,古人就叫“生气”。这个“生气”就是我们需要的能量,这股能量能补充我们“真元之气”,也可以净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德越高,对他人的感化力就越强.要是离开这个“生气”,就没有“元气”,缺少对环境的感染力。
“上天有好生之德”,就是说我们人人不能脱离日月星。
修道的人当然更不能脱离日月星,只是我们从被动的接受可以达到主动的修补,这又上一个境界,生命的品质更高。 是求得解脱,获得大自在的最重要的途径.
放弃人世间的各种诱惑,对名、利、情的本能需求,都是修道之人的束缚和阻碍,冲破这一切,你才能获得超越于人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明悟生命之真谛.
牢记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老人的肺腑之言,让我们受益无穷,在以后的日子里,师爷当年的谆谆教导常常响在耳畔,时时提醒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老人一再强调,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够做到不追逐外境,不生分别之心。
大道无所不在,真炁无处不生。
《庄子》有云:所谓道,无所不在。道在蝼蚁,道在薒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等。
看天上下雨,并不选择挑拣,大路上会下雨,庄稼地会下雨,茅厕里也会下雨。修炼之人,自心不应随外境而产生变化,方才合乎无所不在之大道,无处不修真。
证悟上乘的修真之士,心性不可随外境产生分别,应当能够以心性运化外境,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保证自身的功修。
心性将不为外扰所动,时时处处皆在道中。人生无处而不可,修炼无时而不行,无处不可修,无处不自在,方合于自然大道。何等自如,何等洒脱 !
在红尘之中持修,做到在尘出尘,在世出世,在家出家,在俗离俗,才是真正的大隐真修.
能够做到在红尘之中炼心不动,才是真正的“不动心”,以此“不动心”,我龙门弟子才能得到真正旷劫不坏的“金丹”。
前一篇:天眼看世界(231)
后一篇:天眼看世界(233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