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看世界(219)
(2011-03-24 10:05:26)
标签:
杂谈 |
老律堂里的音乐声持续了很久,快到中午了,参拜上香的人渐渐稀少,站在殿外,我们等着师傅和师兄出来.
从门口望进去,一排身着绛紫色道袍道人随着乐声跪拜忙碌,我第一次见那么华丽的衣冠,这些道人的衣着和殿外那些青布道袍的道士完全不同,我问师兄:为什么他们穿着那样华丽?
师兄说:
全真道士的衣着,清代全真大师闵一得在《清规玄妙》中记载:凡全真服式,以青为主。青为东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为青龙生旺之气,是为东华帝君之后脉,有木青泰之喻言,隐藏全真性命双修之义也。
朝参公服,顶黄冠,戴玄巾,服青袍,系黄绦,外穿鹤氅,足缠白袜,脚纳云霞朱履,取五行俱备之故耳。
若宗、律两师,加中单礼足,穿时里衬海青,其制两袖宽大垂地,双臂展开时,两袖和衣身合成四角形,两袖和衣身均绣有金丝龙纹.
道教,作为华夏民族唯一的本土宗教,不但在思想上保持了中华传统, 而且还在服饰上保持了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满清入主关内后,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并规定了儒从而僧道不从。
道教,因其独特的背景,完整地继承保存了华夏民族的服装体系(簪、冠、巾、衣、裳、履)。这种特殊的条件,曾经导致在清朝初年,有大规模地入道势头。
满清时代,虽然僧人亦着汉服,但因佛门的剃度制度。簪、冠、巾的制度被道门保留了下来。
冠,为贵人所用。巾为士庶人所用。在道门内,冠为正式场合所用,平日则用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
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并不固定。
清代闵小艮《清规玄妙》记载的九巾,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和九阳巾。
清末至今,变化较大,现在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种。
混元巾:又称“冠巾”。圆形,硬壳,帽顶有洞,可以露出发髻。后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脱。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头巾,规定举行“冠巾”仪式拜师之后的道士方可戴用,现在这一限制逐渐打破,未经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数。
全真派高功在举行斋醮科仪时均用此巾,并在露出的发髻上面别以道冠。
正一派道士今日已无蓄发传统,为了方便,就将混元巾和道冠缝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顶还折出方角,成为混元巾的一种变体,台湾道士称为“网巾”,又名“角冠”。 天眼看世界
从门口望进去,一排身着绛紫色道袍道人随着乐声跪拜忙碌,我第一次见那么华丽的衣冠,这些道人的衣着和殿外那些青布道袍的道士完全不同,我问师兄:为什么他们穿着那样华丽?
师兄说:
全真道士的衣着,清代全真大师闵一得在《清规玄妙》中记载:凡全真服式,以青为主。青为东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为青龙生旺之气,是为东华帝君之后脉,有木青泰之喻言,隐藏全真性命双修之义也。
朝参公服,顶黄冠,戴玄巾,服青袍,系黄绦,外穿鹤氅,足缠白袜,脚纳云霞朱履,取五行俱备之故耳。
若宗、律两师,加中单礼足,穿时里衬海青,其制两袖宽大垂地,双臂展开时,两袖和衣身合成四角形,两袖和衣身均绣有金丝龙纹.
道教,作为华夏民族唯一的本土宗教,不但在思想上保持了中华传统, 而且还在服饰上保持了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满清入主关内后,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并规定了儒从而僧道不从。
道教,因其独特的背景,完整地继承保存了华夏民族的服装体系(簪、冠、巾、衣、裳、履)。这种特殊的条件,曾经导致在清朝初年,有大规模地入道势头。
满清时代,虽然僧人亦着汉服,但因佛门的剃度制度。簪、冠、巾的制度被道门保留了下来。
冠,为贵人所用。巾为士庶人所用。在道门内,冠为正式场合所用,平日则用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
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并不固定。
清代闵小艮《清规玄妙》记载的九巾,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和九阳巾。
清末至今,变化较大,现在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种。
混元巾:又称“冠巾”。圆形,硬壳,帽顶有洞,可以露出发髻。后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脱。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头巾,规定举行“冠巾”仪式拜师之后的道士方可戴用,现在这一限制逐渐打破,未经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数。
全真派高功在举行斋醮科仪时均用此巾,并在露出的发髻上面别以道冠。
正一派道士今日已无蓄发传统,为了方便,就将混元巾和道冠缝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顶还折出方角,成为混元巾的一种变体,台湾道士称为“网巾”,又名“角冠”。 天眼看世界
前一篇:天眼看世界(218)
后一篇:天眼看世界(22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