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撰稿人大会文图实录之四:《知音》阚娟

标签:
杂谈 |
主持人:感谢两位,带来的关爱的歌声,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的情感故事,让我们一点点更新着自己,现在我们回到大会的第二个环节,期刊部分的讨论。第一个发言的是《知音》杂志上半月的副主编阚娟女士,阚娟老师也是咱们大会的老朋友了,这里就不多介绍,欢迎阚娟老师。
通常作者也有这样几种心态:一是重拳出击型。这样的作者是抱着打好版权保卫战的目的。他可能订阅了全国上百种期刊报纸(尤其是文摘类的报刊或者有文摘版的报刊),在上面闻出蛛丝马迹,然后重拳出击,要么向对方出具律师函,要么亲赴当地维权。我就知道,有这样一个维权成功的案例,他为此打蠃所有的官司,获得四万至五万元的赔偿;二是随遇而安型。你摘了就摘了,给转载费我就收;不给也无所谓。其实在安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三是羞羞答答型。就是考虑到转载费用不过几十元上百元,最多几百元,怎么好意思去追讨;追讨了给也就罢了,不给被羞辱一番岂不掉得大?
正是因为普遍的这种心理,使得广大作者在遇到自己的作品被大量转载的情况下,不是选择维权,而是抱以听之任之的态度,这在客观上也助长了那些非法转载的频率与气焰。
就像我们《知音》也同样遇到这样恶劣的情况。首先最严重的是《知音》被大量盗版。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有个朋友曾经痛心疾首地打电话说:“我原来是《知音》的忠实读者,为什么《知音》现在看上去有点惨不忍睹啊?”我听了他讲述的内容,意识到他看到的不是真正的《知音》,而是非法出版物。里面的标题制作和内容疑似知音风格,但内容粗俗不堪,而且主编与编辑名字是随意地混乱地写上去的。像这种盗版出版物多出现在汽车站、火车站甚至机场候机厅与一些装祯精美的读物混杂在一起。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请广大的读者在擦亮眼睛的同时,向《知音》法务部进行举报。我们法务部不仅负责每篇稿子真实性的审核,也负责受理维护版权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