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夺冠 打工仔成台湾 “急智歌王”内地接班人(一)

标签:
杂谈 |
2009年3月10日,现年愈67岁、被称为急智歌王的祖国台湾歌手张帝,在内地寻找接班人的活动,在央视《梦想剧场》落下帷幕;来自青岛谷阳县城定水镇的选手张地,一举斩获冠军,成为张帝内地的钦定弟子。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上千名专业选手中通过层层严格选拔、脱颖而出的张地,初中就辍学一直在社会上打工,没有经过任何的专业歌唱学习;此前仅是在酒吧唱歌的小歌手……那么,他是如何从底层一步步走向梦想巅峰的呢?
今年34岁的张地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定水镇一普通农家,家里兄弟三人,张地排行老二,父亲张如德和母亲郑秋成都是普通农民。张地很小就喜欢唱歌,天声有副好嗓子的他,平时不论是干农活还是走在乡间小路上,总喜欢引吭高歌、边走边唱。
但张地的这种艺术爱好,在当时穷苦潦倒、闭塞的父母和乡亲们的眼中,却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经常有人在背后指着他骂“破戏子,烂国棉”(山东地方方言,因山东早年是种棉大省,每个棉纺厂都有四五万女职工,此话借指没有什么出息的一类人)。父母为此感到很丢脸面,坚决反对张地唱歌。
1992年初,从阳谷县草寺联中毕业的张地,虽然已经过了市里一所重点高中的录取线,但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并没有再继续求学,小小年龄的他,选择了边打工边开拓自己的音乐梦想。
找了很多的工作都接连碰壁后,他终于在聊城市一家大型KTV婚庆酒楼,找了份服务生的工作,因为张地稍微懂些音乐,领班就让他兼职管酒店的音响调试,月薪仅仅150元。一天,正赶上一个盛大的婚礼宴席,可酒店请的歌手却临时有事没有来,领班就找到了张地,让他顶替唱几首。
在酒店唱歌的那段日子,张地在演唱曲风和技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1994年底,山东省信用合作社举办中农信杯歌手大赛,酒店的大堂经理极力推荐张地去参加比赛。很快,张地就获得聊城市赛区的第一名,两个月后,又拿到了山东省总赛区的二等奖。
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张地却并没有满足,他心理怀揣着更高的艺术梦想和追求。1995年3月,他不顾经理的劝告,毅然辞职来到了北京。
张地在北京西城区车公庄的一个地下三层的小旅馆。租了个床位住下后,开始了找工作。偌大的北京城,张地一个人也不认识。他每天拿着复印好的简历,去四处推销自己。可别人一看他的简历,就露出讽刺的笑,连试唱的机会也不给;一个半月过去了,没有任何一音乐场所愿意接纳他。
“难道北京真的没有我容身之处吗?难道为真的要打道回府?”张地有些不死心。就在几乎绝望的时候,张地在北京月坛公园溜达的时候,看到公园的中心广场,有一群年轻人组织的乐队在唱歌。张地赶过去,认真地听他们唱完后,找到负责人毛遂自荐。
此时,张地已经身无分文,吃住都成了问题。幸运的是,他认识了一个在人民大学读法律的老乡。老乡得知他的情况后,很是同情。刚巧,他的寝室有个男生和女朋友出去租房子住了,寝室的床位一直闲置着。就让张地住在那里,并告诉他,放心住就是,要是有人问,就说是法律系的。住的地方解决了,吃饭问题,就要靠自己了。
张地就平时边找工作边做兼职。发传单、做手机卖场推销员、模特……当天挣了钱当天结算,解决当天的饭钱。就这样在北京又混了大半年,张地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无奈,他怀揣着仅有的五十块钱,踏上了回家的路。
“告诉你当初别唱歌不听,现在知道了吧?以后要学个正经手艺才有饭吃!”在家里的那段日子,父亲张如德反复对张地的教导,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而且,村里人看张地的眼光也更加的异样,张地几乎就崩溃了。
于是,张地就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也不出门。“难道自己真的不适合唱歌?难道自己真的选错了路?”张地在心里反复地问自己。此时,张地想到了自己当初在聊城市取得的成绩,他一下子回转了过来,他咬着牙默默地对自己说:“我还要回到聊城从头开始,从哪里跌倒,我一定要从哪里爬起,这辈子我一定要唱出名堂!”
只为了兑现一句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