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印象
(2022-04-03 10:34:40)淮安印象
一
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曾以《射阳忆旧》(淮安旧时称射阳)为题,讲述过他的故乡“淮阴古之名郡,扼江北之要冲,清时海禁未开,南省人士北上所必经之孔道也。”事实上,淮安和淮阴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韩信、梁红玉、关天培、刘鄂、吴承恩等等都出生在这里,现在已更名为楚州了。
走进楚州城附马巷七号周恩来的故居,墙上的文字告诉我,周恩来就在这座古朴的宅子里生活了十二年。
周恩来的老家其实不在淮安,而是绍兴,从祖父一辈起,迁居到淮安县,祖父原是绍兴师爷,后来当过淮安知县。周恩来于1898年3月5日诞生在这座历史宅院里的一个不足15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从周恩来记事起,这个封建大家庭就随着时代的腐朽没落而衰败下来。他的父亲,从墙上着的遗像中不难看出为人忠厚老实,常年在外做小职员,所挣之钱只够养活自己的,还常常失业。
周恩来弟兄三人,他为长,下有两个弟弟,还有一个伯父和两个叔父,由于小叔病逝早,剩下小婶娘孤零零一人,因此当周恩来一岁时,家里就把他送给了小婶娘作为养子。
走进周恩来和养母的小屋,只有八九平方米大小,一张双人简易木床,印花棉被,非常简朴。养母陈氏出身书香门第,善诗文书画,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者和抚养者,对于周恩来的一生影响比较大。
走过小屋,来到纪念馆,周恩来的少年生活在这里记载得清清楚楚。
周恩来九岁时,家境逐渐破落,靠借债过活,母亲又突然卧病在床,生活更加困难,年仅九岁的周恩来几乎每天都出入当铺和药房之间,当铺的柜台和药房的柜台都比他高出许多,每次都是在当铺的柜台接了钱后,又到药房为母亲抓药,回到家再熬好药喂母亲。
半年后周恩来永远失去了母亲,不久,养母又逝世了,这无疑雪上加霜。
由于父亲和伯父都在外做事,作为长子的周恩来自然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也开始接触到社会的下层生活。不幸的遭遇,贫困的生活,使他更多地了解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从而铸就了反封建思想的形成,也必然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和封建制度的掘墓人。
十二岁那年,随同伯父转到奉天东关学校,以周恩来这个响亮的名字,开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开始向旧世界发出了勇猛的挑战。光辉的历史,使这个伟大的名字传遍了中国,传遍了世界,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敬仰,成为一座永远屹立的丰碑。
走出故居,站在门前摄影留念,时间已经过去了3个小时。
二
在淮安市城北的桃花垠,三池碧水托起一片绿茵的草坪。一座四方八角形的白色建筑物拔地而起,在青松绿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峻拔,这就是周恩来纪念馆。
纪念馆分主馆和附馆两大部分,总建筑面积3265平方米。主馆在南,附馆在北。主馆建在四面梯形的台基上,高为26米,庄严肃穆。整个馆区的基本色调是清白两色,蓝天碧水,白云清风,水天一色,显现出周恩来一生清廉崇高、光明磊落的品格。主馆分三层,外呈正方形,内为八角形,屋面是四面坡的锥形,由四根11米高的花岗岩石柱支撑,每根石柱的周径3个人难以合抱。四根石柱象征周恩来生前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主馆的正方形象征周恩来为人方正;三面环水体现周恩来与人民的鱼水之情。拾级而上的花岗岩台阶有51级,寓意周恩来51岁开始当总理,门正中金光闪闪的“周恩来纪念馆”六个大字,是邓小平亲笔所题。
走进大门,进入宽敞明亮的纪念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周总理的汉白玉塑像。连底座共5.4米,是目前国内最大最高的一尊全身坐像。据解说员说,总理操劳一生,太辛苦了,苦得叫人心痛,叫人震颤,应当让他坐下来歇歇。目视塑像,只见总理身穿大衣,手握长卷,双目凝视,似乎在考虑问题,又仿佛是刚从群众中走来,显露着忧国忧民的心情。
展览厅内展出反映周恩来光辉一生的文物资料48件、图片199幅,有文字图片、实物和音像,其中有十几张照片和几件实物是首次与公众见面。文字图片由周总理在青少年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总理人民爱、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里等八个部分组成。此外,还有按一比一复制的中南海西花厅。登上顶层观景平台,远眺古城,建于明代的镇淮楼和古运河畔的文通塔遥遥在望。周恩来纪念馆建成开放以来,游者如织,正如地名桃花垠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周恩来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自己的一颗心,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人民。为了国家,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只要对党和人民有利,对大局有利,即使一些问题不是他的责任,他也毫无怨言地承担下来,他那坦荡、无私、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博大胸怀,感动、教育了千千万万人。 “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总理和人民同甘苦,总理和人民心连心。”这在六七十年代广为流传的四句诗,是中国人民对敬爱的周总理一生最朴实、最真挚的评价,也可以说是人民授予开国总理的“最高勋章”。他对人类和平事业的贡献以及他的人格魅力,已经超越了国界、政见、时空,化作一种精神与神州共在,与世界文明并存。总理啊!我们亲爱的周总理!您为人民奉献得太多太多!如果时间能够轮回,我愿您能够再活五百年!
眼前又一次出现了1976年周总理去世时的悲痛情景,热泪又一次滚滚而出。用一双颤抖的手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心底的祝愿——敬爱的周总理,您是我永远的追随者!您是我生命中的一盏灯!每当我想起十里长街送您的景象,我就忍不住泪流满面!敬爱的周总理,您看到我送的花了嘛!周总理啊,您静静地歇歇吧!我会静静地祝福您,我会默默地追随您!
三
出“韩信钓鱼台”,驱车前行大约五分钟,下公路,过一座小桥,便见墨漆大门悬挂着红棕底的匾额,上面写着“吴承恩故居”几个大字。典型的明代风格的建筑,两进宅院,辅以回环曲折的抱廊和竹木花卉,显得典雅秀丽,古色古香。
吴承恩自幼擅长绘画、书法,一生多才多艺。然而科举极为不利,至中年始为贡生,60岁时出任长兴县丞,后又因与长官不谐,拂袖而归,未几又任过荆王府纪善。孩提时代,吴承恩就喜欢听家乡的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中年后,开始将唐僧西游故事,结合唐人传奇、佛道经典、民间故事、淮安地方掌故等,在其书房中日夜撰写,创作成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此书一问世,即被誉为“四大奇书”之一,成为文坛瑰宝。
故居布局为5个院落,由客厅、诞生地、书房、住房和后花园组成。
入门,为三间小门房,通过八角门,院内设三间厅房,内悬名人字画,其中张爱萍题诗概括了《西游记》小说的特色:“奇妙文章寄西游,金睛火眼认妖酋。神话世界非神化,解却人间万斛愁。”出小院转北,以篱为墙,篱门两侧,露桐几株,枫林一丛,昂首挺秀,淡雅生辉。清雅的竹林竹篱的小径旁,有吴承恩出行时的轿子。
穿篱西行,是直角走廊环绕的院落,迎面三间高大正厅。中堂内,悬挂着吴承恩画像,正中红案上的玻璃柜中,摆放着吴承恩的半身塑像,昂首向前,双目平视,仿佛在凝视遐想。塑像两侧是著名的女书法家萧娴所书的一副对联:“伏怪以力,取经唯诚”,形象地体现了《西游记》中人物的精神。厅两侧摆放着有关吴承恩家世文物和资料,墙上挂有吴承恩家世简表,室内陈列着吴承恩棺木残片、吴承恩为其好友沈坤父母撰写的墓志铭、为其父撰写的墓志铭拓片,以及他在浙江长兴县任县丞时手书的《圣井铭并叙》、《梦鼎记》拓片等。轩厅内两侧墙壁有数幅中国画,左为《西游记》画面,右为吴承恩的生平事迹画面。流连其中,感受的是十足的文化环境。
吴承恩的书房朴实而静谧,木质雕花门窗古朴自然,桌上灯烛依旧,笔墨砚台摆放有序,似乎大师刚才还在伏案疾书,只是写累了才去后花园散步去了。大师就是在这间书房里,写出了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正直而调皮的孙悟空、憨厚逗人的猪八戒、老实听话的沙和尚,还有那和蔼慈祥而又屡屡被妖精所骗的唐僧师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大师的笔下栩栩而出,吴承恩也因此而流芳百世。站在大师的书房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探访吴承恩故居,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楹联。
在竹巷街入口处有一座“吴承恩故里”牌坊。牌坊为四柱三门,有两副对联,其一是讲吴承恩故里淮安河下人杰地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旧宅揽胜迹:萧湖、长淮、邗沟水;
故居接芳邻:枚亭、梁祠、钓鱼台。
另一联则是围绕《西游记》和吴承恩编撰的。:
东土西天,降妖伏魔,万方传颂孙大圣;
楚风淮水,述异志怪,千载推崇吴承恩。
正厅大门两侧悬挂着桔黄底绿字对联:
搜百代阙文,采千秋遗韵,艺苑久推北斗;
姑假托神魔,敢直抒胸臆,奇篇演出西游。
此联概括了吴承恩一生的成就和他的名著《西游记》的历史价值。
进入“悟园”,首先见到的是一堵镂空照壁,壁中为方洞,游人可透过方洞看到一架太湖石。太湖石名“灵根”,呈倒三角形。中有三个天然小孔,与《西游记》中孙悟空去拜师学艺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暗合。此为《西游记》的开端,也是悟园的入口处,故悟园大门之联即为《西游记》首回之目:
灵根孕育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松风轩南北有门,各门均有对联。分别为:
云深三径鹤归院,水满一溪虹倚门。
援琴对明月,试写松风声。
千年遥寄神仙药,八极孤抟海峤风。
在穿堂的右边一组建筑,取名“小尘世”,两边有一副对联:
余自生世人,痴心小尘世。
这是取自吴承恩晚年的诗句,反映了吴承恩晚年对自己和所处的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对现实生活产生了积极的态度,希望通过创作《西游记》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
假山上有亭,额曰:“石破天惊”。柱有联曰:
猿下欲摇垂涧影,鹤归应认出云枝。
亭南下坡处有一太湖石,名曰“笔峰”其形如笔之直立。假山之东有轩,名曰:醉墨斋。其联云:青松遮胜境,翠柏绕仙居。
四
淮安市的码头镇,韩信的故里,一个历史古镇,在秦代就已有此郡名楚州,现在已恢复其名楚州。韩信在楚汉相争的五年中,为刘邦以弱小的兵力最终战胜强大的项羽,建立四百年汉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因功高盖主,曾被贬为淮阴侯,并引来杀身之祸。
在码头镇,关于韩信的历史遗址很多,有韩信钓鱼台、韩信祠、漂母祠、胯下桥和“汉淮阴侯韩信故里碑”等。淮安名人辈出,有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鄂,著名作家陈白尘、吴强,艺术家周信芳等。尤其值得自豪的是,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就出生在淮安。
韩信(?一前196),淮阴人。初属项羽,继归刘邦,拜为大将,善于将兵。被封为齐王、楚王,后降为淮阴侯,后为吕后所杀。少年丧亲,家贫如洗,至今还留传着他在淮安遭受胯下辱和向漂母乞食的故事。
韩侯祠在淮安市镇淮楼东约200多米处,是纪念汉初军事家韩信的,也是淮安城著名的名胜古迹。门上挂“汉韩侯祠”匾额,现在早已破败不堪,令我感到心寒如冰,一代名将竟然落得如此下场,似乎有些不公。
看守祠堂的人介绍说:韩侯祠始建年代不详,但唐代已有诗文记述韩侯祠,据《重修山阳县志》记载,祠为明万历年间推官曹于对重建,清康熙年间县令徐恕重修。韩侯祠原来建有大殿、中殿、前殿,以及其他一些附设建筑。祠庙坐北朝南,东西宽约23米,南北长约130米。
缓步走进祠内,前为大门,中殿是穿堂,道中立一石刻碑记,后殿前檐有走廊,殿内设神台,帷幕佛龛,韩信坐像置于龛中,两山墙内嵌韩信事迹和明、清名人题词石刻。主殿后有一座3间两层楼房,楼前有株大银杏,两侧各有蝴蝶厅一个,楼后是小花园。后殿中供韩信塑像,已是灰尘满面。后人是否还记得这位汉代的开国功臣呢?不得而知,不过从祠的现状看,就不难推测出后人对韩信的态度了。
我问看门人:“为什么不好好修一修呢?至少从经济的角度,现在旅游这么热,也应该修一修啊!”
看门人告诉我:“领导说了,要修一修,好挣点钱!”你看,还真是为了钱!
不过,祠内挂着的两副对联倒是含义深刻: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奠数千里长淮,神留桑梓;
开四百年帝业,功冠萧曹。
走出韩信祠,心里凉凉的。
历史有时真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五
淮阴侯韩信,出身贫寒。由于家境困难,少年时常常向人乞讨求食,一般人都讨厌他。韩信走投无路,只好以钓鱼为生,据史记记载:“淮阴城北临淮水,昔信钓于此。”说的就是这件事。韩信不善商贾,钓鱼所得无几,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就在韩信钓鱼的地方,平时经常有许多妇女在那儿漂洗棉纱,其中有位妇女看到年轻的韩信面露饥色,钓鱼之余还坚持读书习武,因此十分同情,常把自己带来的饭菜匀给韩信,接连数十天,天天如此,韩信深受感动。一天,他对漂母说,以后一旦发迹,定当重重酬报。谁知漂母非常生气,说:“你堂堂男子汉,竟然自己都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周济你的,难道是图你日后的报答吗?我只希望你奋发图强,日后能成个有出息的人。”
十多年后,韩信果然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辅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的一统天下。后人为了纪念漂母,就筑舍塑像。韩信生活于逆境之中,生活贫困,劳动繁重,世人羞辱都未曾使他气馁。相反,他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以至日后实现自己的抱负。这就是古人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漂母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个劳动妇女中极其普通的一个,在韩信蒙受羞辱之时,能不受世俗偏见所限,慷慨解囊,无私相助,她的善良贤德,自古以来一直传为美谈。韩信能从一个柔弱的孤儿,成长为一位叱咤风云的大将军,是与漂母的关心和教育分不开的,这位善良慈爱的漂母,除了对穷困的孤儿韩信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外,还教育他如何做人。为纪念这位无名无姓的漂洗棉纱的妇女,后人在城西门外,肖湖之畔建成了一座漂母祠。韩信作了大将军后,赠漂母一千金,在漂母死后,在淮安码头镇为漂母建了高二十米的漂母墓。当地也称漂母墓为泰山。漂母墓的土与四周农田的土不同,是从别处运来的黏土,干时结成胶泥状土块,下雨天走在上边又非常泥泞,据说漂母墓上长的草也与旁边农田里的草不同,许多都可作中药,当地人说,他们就经常采漂母墓上的草下药。
漂母祠和漂母墓,吸引游客慕名前来。清代乾隆皇帝来到淮安,曾专程凭吊漂母祠和钓鱼台,留下了“丛祠不断故乡火”诗句,写尽了淮安人对漂母的追念心情,漂母祠在“文革”中遭到毁坏,1982年重建。
明代淮安知府刘大文撰写的对联“一饭感韩信,巾帼丛中,早把黄金轻粪土;千秋拜遗庙,淮流堤畔,有谁青眼识英雄。”高度赞扬了漂母济食韩信的行为和恩施于人不望报答的品德。漂母的爱心流芳千古,万人敬仰,于情于理都在情理之中。
还有几副对联也高度赞扬了漂母的高尚人格。其一是:人间岂少真男子;千古无如此妇人。其二是:进食拯英雄,讵知鹿逐秦郊,开炎汉四百年基业;辞金明义利,又见鸠工淮浦,报贤母千万祠馨香。
但祠中的凄凉,实在令人遗憾,凌乱无章,似乎早已被后人所忘记了。一位诗人的一首诗足以表达我的心情——寄食淮阴未遇时,无端一饭获崇施。至今漂母犹歆报,钟室凄凉欲恨谁。
六
韩侯钓台就在淮安城西北隅运河东侧,台基呈长方形,高约一丈。漂母祠紧靠钓台,左右侍女,亭亭玉立,掩映于绿树丛中,东临肖湖,西傍运河,湖水荡漾涟漪,河中行舟如梭。虽仅有数百平方米,但参观瞻仰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着碑文,眼前似乎又呈现出韩信当年跃马挥戈的英姿。
公元前209年,韩信投身项梁的西楚军。项梁战死后,继随项羽,但未受项羽重用,只是充当一名执戟卫士。他多次向项羽献策,均不被采纳。于是他愤然逃出楚营,投奔汉王刘邦。以后项羽也认识到他和刘邦谁能得到韩信,谁就能得天下,派武涉去策反韩信,说刘邦之所以没杀韩信是因为有项羽,项羽今日亡,明日就取你人头。后蒯通也劝说韩信,但都被韩信拒绝。
刘邦初始也没把他当将才使用,只任命他为治粟都尉。韩信见刘邦不肯重用,决意离汉营而去,逃到寒溪时,本来可以过去,但因溪水大涨,无法过去,丞相萧何素知韩信之才,闻讯即刻骑马月夜苦追,将他劝回,由此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是大将之才,刘邦亲自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确信韩信为稀世之才,遂筑高台,具礼,举行仪式,拜韩信为大将。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刘邦以韩信为主将,统一指挥各路大军。项羽指挥十万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韩信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击,然后再令中军推进,一下子完成了合围。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垓下。项羽眼见大势已去,慷慨自刎于乌江边。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韩信的绝世军功和才华终于招来了杀身之祸,吕后担心刘邦死后韩信篡位,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让萧何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杀之,也因此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富戏剧感的一幕。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但人无完人,韩信在政治上犯有严重的失误,几次关键时刻都优柔寡断,最终死于妇人之手,后人评价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实非虚言。
钓鱼台已经重修,韩信早已作古,但他的英名,一定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