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2009-09-09 10:16:48)
标签:
文/清风原创文学生活点滴心情随记引述杂谈 |
分类: 随笔 |
爱不是索取。爱的承诺让人纯净,点滴思念。满含着全部的爱意,在生命的转弯处,恰恰有一个交点,如恒星,划过夜空,如海风,吹过心田。爱的注视,会穿越时空。
深深地感叹爱的执着与爱的美丽。其实,我说的你会懂。其实,更多的表白与叹息等同。其实,爱就是对你深情的注视。爱过的就会凝重。一声叹息,其实是无言的留恋,转身处闪现着爱的艰难,不留痕迹的远去是因为心中存有相互的祝福。让爱消失甚难,爱只能珍藏。无论何时何地,就是地老天荒,爱终究是爱,爱过的就会留有痕迹。
每当听到你说“我爱你”心里并没如痴如醉或欣喜若狂,而是格外的冷静。这并非纯粹的理智或淡定,更多的是质疑,我质疑你说的爱的纯度。爱的份量几何,真假错落之间的分厘永远逃避不了慧心暗地里的估算。
文体:散文
时间:1944年
出版社:原刊1944年《杂志》月刊第13卷第1期
原文: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做妻,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何谓爱?
爱
爱:我们把文化进程中被灵魂驱动的欲望抛弃了自我之后,自由给予的真、善、美,定义为爱。
爱:是出于主观的,为了目标事物向好的、正确的、健康的方面发展而付出的情感或行为。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四节至八节
爱的
爱这个字在中文里有着许多解释,由某种事物给予人满足(如“我爱吃这些食物”)至为了爱某些东西而愿意死(如爱国心、对偶结合)。其可以用来形容爱慕的强烈情感、情绪或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里,其通常指人际间的爱。可能因为其为情感之首位,所以爱是美术中普遍的主题。爱有时亦会被形容为强迫症。
爱最佳的定义可能是主动行动,以真心对待某个生命体或物体(可以是人、物品、神),使其整体得到快乐。简而言之,爱即主动使整体得到快乐。(Thomas Jay Oord)。
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可以认为是人性的特质,换言之,爱是作为人必须具备的本质之一。虽然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使得一个普世的爱的定义难以道明,但并非不可能成立(沙皮亚-沃尔福假设)。爱可以包括灵魂或心灵上的爱、对法律与组织的爱、对自己的爱、对食物的爱、对金钱的爱、对学习的爱、对权力的爱、对名誉的爱、对他人的爱,数之不尽。不同人对其所接受的爱有着不同的重视程度。爱本质上为一个抽象概念,可以体验但却难以言语。
爱的科学模型
生理学上爱是哺乳类动物的意欲表现就如饥饿或口渴。心理学上爱是社交与文化的表现。其两者皆有可能是正确的,爱肯定是受到荷尔蒙(如催产素)与外激素影响而产生的表现,但同时人们对爱的想法与行为亦受到其对爱的信念影响。
爱的吸附与依附
生物学观点普遍认为爱有两种主要意欲,性魅力与依附。成人间的依附被假设为共同协作以孕育下一代,并让其依附其父母。当刚开始时期的热爱消失后,便会转为长期依附的爱,这是因为催产素等化学物的影响。按摩可以帮助触发催产素的作用。为了触发吸引力,进行费神的活动如驾驶云霄飞车很有作用。即使只是做了十分钟的工作,亦可使其对他人的吸引人增加,这是因为其心跳加速与其他生理反应加速。
友爱与热爱
传统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爱是由友爱与热爱组成。热爱是强烈的渴望,通常陪随着生理激起(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如堕入爱河)。友爱是由紧密的行为而引起的爱慕与感觉,但不陪随着生理激起(如君子之交)。
爱情三角理论
在1986年,心理学家史登堡在《心理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93, No.2, 119-135))里发表了其著名的“爱情三角理论”,对爱作出几何学的假设。根据爱情三角理论,爱由三部份组成:
【爱】的真谛是:【美】
所以它具有美的通性:
1.属性:对人有诱惑性和吸引力
2.衍生行为:付出、欣赏、珍惜、感动、了解、保护、占有、让其更好的存在
3.副产品:得到时的欣喜,平常的牵肠挂肚,失去后的痛心、不能拥有的无奈
特殊点:
推理:
逻辑:
广义的美感包括所有好的感觉,是二次导存(第二次引导事物存在的东西:生物的意识)的正向特示(正方向的特级指示;指示内容:那些事物对你有潜在利益,请继续追逐获取;回应特示:追逐获取);而爱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所以属于美感,自然属于正向特示,于是就会让人们很自然的产生了与美感相同的属性、衍生行为和副产品。
什么爱是最保险的?
答案是:【大爱】/【博爱】
爱的感觉,并不局限于异性朋友,而是可以扩展出来爱整个世界、自然万物
这种爱就是:【大爱】/【博爱】
特点:即使你没有异性朋友、没有父母亲人等等,
你的心中却仍然可以充满爱的感觉!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
逻辑推理:人的思想意识是【二次导存】(第二次引导事物存在的东西),而情感就是二次导存的【特级指示】(特殊级别指示工具),各种好的感觉都是【正向特示】(正方向的特级指示,指示内容为:某个事物对你的存在有利,请继续追寻和获取),而【爱】的感觉就是正向特示的最高层次,因此我们应该对万物充满爱意,进而就会充满人生乐趣。
产生和维持爱情的重点是:【珍惜】
因为如果你珍惜一个人,那么无论那个人多么不理解你,不信任你,或做错什么事情,你都可以原谅他/她。
而当一个人不理解你、不信任你、不尊重你的时候,并不一定代表他不爱你。
但当你从来都不珍惜对方,那么你也就从来都不爱对方。
推理:
1.要让对方爱上你,除了自身要具备一些美感外,你还需要让他/她有想去珍惜你的感觉;首先你要“接触”到对方,然后引起对方的“注意”,最后让对方觉得你有特别之处,比如:对他/她特别好、特别信任你、特别诚实、特别善解人意、特别照顾、特别合适等等,那么对方就自然会产生一些对你的珍惜感,进而发现你的更多美感,产生爱情,并维持爱情。
2.当爱情有矛盾,对方不理解你、不信任你、不尊重你的时候,你可以保持着“珍惜”心态度过爱情难关。
3.如果你的心中对他/她,已经没有珍惜感,那么就说明你已经不爱对方了,这时候你可以寻找对方值得你珍惜的地方,继续这段爱情,也可以在各方面权衡下放弃这段爱情。
逻辑:任何“事件”都是“导件”(引导存在的事件),如果要检验各“导素”(导存要素)在“导件”中的“重要性”,只要使用“导素有无实验”并进行“前后对比”,就可以判断出各“导素”作用和“地位”是什么样的。最后发现在爱情中最重要的是:珍惜。
在佛教里,“业”是感官与欲望的爱,其为通往开悟的阻碍,因为其有着自私的性质。
“悲无量心”是怜悯与仁慈之心,以减少他人的痛苦。其与智慧互补,是通往开悟的必要条件。
“无瞋”与“梅塔”为仁爱。这种爱无条件限制,并需要具有自我接受的能力。其与平常只管吸引与性的爱不同,其着重无私心存在。所以其在佛教里解为超然与无私。
在佛教里,菩萨亦会自我否认,以脱离世俗的苦难。其有着无私的爱,以拯救世人。
常说爱是心灵的港湾,爱常与激情相伴,爱常表现在那些难忘的细节上,在你的肩头上,那是爱的依靠。手轻轻一握,那是爱的嘱托。生命在爱中升温,心在爱中溶化。爱的相遇不能用任何的理由解释,爱过的就会留恋,爱过的就会久久的难忘。
飘逝的爱,在一个人生命中的份量无法衡量,爱是回忆,爱是经久不息的牵挂,爱会把人变得凝重,爱会让人懂得思念。轻松地把生命和梦想冻结,只是为了让爱永远的留住,冰雪的顶峰保存着爱的珍贵。爱的坚强不仅表现在爱的距离,坚强的爱永远伴着脆弱的心,深爱的人从来不曾在心中把爱放下。累了,伴着爱眠。乏了,把心中的爱轻轻地翻阅。
原来爱是在心的最深处有你,爱是的一种无形的力量,爱是心心相惜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