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巴黎浪漫之桥
(2009-01-27 20:04:33)
标签:
旅游巴黎随笔杂谈 |
一进入圣-路易岛就能看见苏利桥(Pont Sully),桥以岛的一个岬角为中心,往北、南分别跨越塞纳河。北向的分支较短,是单拱桥,南向的分支较长,是三拱桥,它们将亨利四世大街和圣-日尔曼大街连接起来。两段桥的会合处,即岛的岬角有个小广场,是一个花园的遗址,紧邻毁于1840年的壮丽辉煌的布列东威列尔。
塞纳河右岸的玛利桥是以这座桥的设计者、1614年开拓圣-路易岛的发起人克里斯多夫·玛利(Christophe Marie)的名字来命名的。桥呈驴背形,桥墩附近饰有壁龛,1658年的一次河流骤涨冲毁了桥拱,而以木桩支撑的桥墩却巍然屹立至今。通过这座充满魅力的桥便能到达同样充满魅力的圣-路易岛。
在河的左岸,映入眼帘的是都尔奈勒桥(Pont de la Tournelle),桥上的巴黎保护神——圣-热那维埃夫雕像,是兰登斯基1928年的作品。过了阿西卫士桥(Pont de l'Archeveche)再往前走,便是小桥(Petit -Pont)和紧邻的双倍桥(Pont au Double)。叫小桥这名儿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它是这个都市最短小的桥之一。双倍桥建于17世纪,教会医院坐落于此,桥跨塞纳河两岸,照料病人的嬷嬷们就在河边洗医院里的衣物,因此需要方便地往来于两岸,同时,又不能妨碍行人,于是规定桥宽的三分之一供行人行走,禁行的桥宽恰恰是它的两倍,桥名由此而来。
再往前走,是诗人阿波里内尔笔下的“一群低泣的桥”:路易-菲利普桥(Pont Louis-Philippe),不堪过往车辆的重负,于1848年断裂, 1862年得以重新修复;阿荷高勒桥(Pont d'Arcole),以1830年在此罹难的一起义者的名字命名;圣母桥(Pont Notre-Dame)的前面是兑换桥(Pont-au-change),这是12世纪货币兑换业兴起的见证。
最为著名的是经过凡尔-伽郎角而跨越西岱岛的新桥,它是这个城市第一座现代桥梁,此桥的工程始于1578年亨利三世时代,于1603年建成,亨利四世主持了落成仪式。后来,根据路易十三的旨意,亨利四世的骑马塑像被安放在桥的醒目位置。修建此桥是为方便卢浮宫、圣-日尔曼·德 ·普雷修道院和塞纳河左岸之间的联系,它是5位建筑师的共同成果,其设计和装潢堪称一流:桥的宽度为28米(为那个时代所罕见),由12个桥拱组成,桥拱饰有三百多形状各异的面具。被人们称为“圣玛利丹”的水泵就安置于第二个桥拱,塞纳河水通过它供给卢浮宫和周围地区,附近一些大商场也由此得名。此后整整两个世纪,新桥成为各种娱乐和商业活动的中心:街头艺人、拔牙人、自编自唱者、旧书商、流动摊贩从四面赶来,这儿是爱热闹、好闲逛的人们最好的去处,也一直是触发艺术灵感的场所,经常有画家将作品拿到这里展示。
离这儿不远便是艺术桥(Pont des Arts)。从这里可看到巴黎市中心最美的景色:卢浮宫、镶嵌于塞纳河中的西岱岛和法兰西研究院。180 4年,拿破仑决定修建此桥,因桥名易让人联想起当时的艺术宫,遂将艺术宫改名为卢浮宫。这是法国第一座金属建筑物,建成伊始便是专供行人通行的步行桥。长期以来,这座装点着小灌木、鲜花和长凳的桥对行人来讲是一座真正的空中花园,同时也吸引着那些想使其成为不朽景观的艺术家们前来创作。
皇家桥(Pont-Royal)呈夸张的驴背状,与新桥和玛利桥一起,是巴黎历史最悠久的3座桥。1685年和1698年间由伽伯里艾尔和蒙萨尔建成,全部由路易十三出资建造,皇家桥由此得名。
随后是协和桥(Pont de la Concorde),此桥和与它同名的广场一样,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它由工程师贝豪奈设计,建于1791年,一部分筑桥石料来自巴士底狱,使得“人民可以继续藐视旧城堡”。桥上饰以拿破仑时期的将军和复辟时期文武大臣的雕像,由于人们担心桥会不堪重负而塌陷,这些雕像因此被搬到了凡尔赛宫。1830年至1832年扩建之后,行人可以看到桥两头协和广场和波旁王宫的美丽景色。
亚利山大三世桥(Pont Alexandre Ⅲ)具有20世纪初的优雅风格。它于1900年落成,全长107米的桥身由一个桥拱组成,桥身较低是为了不影响香榭丽舍和荣军院的视野。作为当时法俄友谊的象征,桥以它的奠基人、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父亲亚利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桥的每一个入口都竖着高高的角柱,柱上是镀铜骑士群雕像;桥身是一群水生动植物图案与一组花环图案;桥上,做工精致的金属路灯在夜间更添魅力。
经过荣军院桥(Pont des Invalides)和阿勒玛桥(Pont de l'Alm a)就来到伊纳桥(Pont d'Iena),取此桥名是为纪念1806年普法战争的胜利。桥上的装饰主要是雕刻家巴利耶的一组鹰雕像和四组骑兵群雕像。伊纳桥位居夏乐宫和埃菲尔铁塔所在的三月广场之间,气势雄伟。
最后,是米拉博桥,它在19世纪末的金属建筑物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米拉博桥有此盛名应该归功于诗人纪尧姆·阿波里奈尔,他在感叹时光流逝的一首诗中写道:
后一篇:法国女人吃不胖的秘密 法式小圆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