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囧途》(回忆录之四十)故乡情结

(2022-08-22 19:54:40)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专题

《我的囧途》(回忆录之四十)

 

故乡情结

 

                                                                刘明恒

    

    我从实职岗位退下来后,一边写官场系列小说,一边着手挖掘故乡刘家桥村的文化底蕴,大力向外推介刘家桥古民居群落。

刘家桥是生我养我的家乡,这里有我欢乐的童年,灰谐的故事,也有我半边户的凄楚,臭老九的悲哀,她是我魂

牵梦绕的地方。青少年时,我常常驻足古香古色的刘家桥头,环视四周,远看,青山环绕,纤陌纵横;近看,碧树掩映,河水清澈。古老的廊桥,古老的村舍,古老的柳树,以及那日夜转悠着的水轮车,组成了一幅天然的图画。我不竟想起陶渊明先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

刘家桥自然村因桥得名,是一个聚族而居四个世纪的古村落。这里,青山环绕,清泉潺流,古屋成群,古桥飞架,古木参天,风景秀丽。刘家桥村于明代崇祯三年始建,繁衍至今已有十八代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大汉皇族遗风的古民居群落,因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被剥蚀,被破坏,被摧毁,被遗忘,面临毁灭的危险。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场“破四旧”运动,把许多漂亮的墙垛雕刻的木窗、木柱、木檩、木牌、木扁、木床、木桌、木椅给毁了,给历史和后人留下诸多遗憾。1995年,刘家桥象征性建筑刘家廊桥桥基被掏空,桥上木梁也烂了。那时我在市政府办公室工作,一个村干部带着几位老人找到我说:“刘家廊桥要垮了,桥垮了,对不住大汉祖宗啊!你是咱村最大的官,只有找你了。”他们说:“村里有树,有劳力,就缺钱。”我答应找有关单位支持两吨水泥,建议他们找村里在外面工作的人捐些钱,我自己也带头捐了钱。前后共收到捐款一千佘元。他们成立了由三位老人组成的监督小组,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竣工了,牢固如初,刘家廊桥保住了。此后,许多年轻人到老屋外面兴基建新屋,老屋渐渐被遗弃了,年久失修,有的竟坍塌了。2000年,我曾读过书的“鹤皋学校”,村里仅以1万元的豆腐价卖给私人拆掉建私房了,我听到后感到十分痛心。我想引人来开发,抢救祖人留下的遗产,找人洽谈多次无果,心急如焚2000年下半年,我从岗位上内退了,父母亲还在乡下,我回家的日子多了,村干部和老年人向我反映老屋问题的也就多了。

    2001年上春,为了招商引资吸引游客,我个人出资2000元,在下厂河边上首建了一座水轮车,虽有点简陋,却为刘家桥增添了1个旅游景点,吸引了许多路行者驻足留影。

    2002年11月26日,我带领老领导刘世风和区旅游局局长宋任东、市场营销总经理陈大江一起到刘家桥考察。他们看好刘家桥古民居开发项目,打算列入开发计划。

    2002年12月7日,刘家桥村支书刘纯刚、村长刘昌乔来请我回去商量开发刘家桥古民居的事宜。我去了,并在会上讲了三点意见。一是要充分认识开发刘家桥古民居的重大意义,他是带动刘家桥村民致富的一条重要措施。二是积极欢迎任何单位和个人来刘家桥开发古民居,先不要设任何条件,来了再说。靠自己肯定不行,一没资金,二没能力,三没技术。老房子有些已开始垮塌,再不引进外力抢救,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就毁在我们手上。三是村支部、村委会和刘家桥村四个组要统一思想,齐心协力,才能搞好刘家桥开发古民居工作。四是要挖掘刘家桥的文化内涵,都说刘家桥是书香门第,追根索源谁也说不清楚。村委会要派专人研究《刘氏宗谱》,把刘家桥的来龙去脉弄清楚。把刘家桥祖先刘交的来龙去脉弄清楚。把有关资料找到抄下来交给我,我来整理。当时,村支书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刘昌本、刘纯桃,他们说:《刘氏宗谱》还有几本,但关健的3本借出去了,说弄丢了。我说:“那一定得想办法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想办法到其他地方去借。”

    2002年12月23日,刘纯刚把好几本《刘氏宗谱》和刘昌本老师整理的有关资料交给了我。我认真翻阅后,又回到刘家桥村找到刘纯香和刘纯桃两位老人,调查核实刘家桥村的有历史和典故。回来之后,我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将刘家桥村的资料整理出个眉目来了。

    2003年5月7日,由我撰文,刘新摄影(三幅),《咸宁日报》在“鄂南风情”栏目,以大半个版面介绍了《明清民居群落——刘家桥》,首次在世人面前揭开了刘家桥的面纱。20044月15日,我又写出了《走进刘家桥》的散文,全面介绍刘家桥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随后,区旅游局根据我提供的文字,组织了摄影记者拍摄了专题片,在省、市、区电视台播放,刘家桥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2004年1月8日,区旅游局组织村支部、村委会和刘家桥村4个组的干部去湖南岳阳参观张谷英村古民居,同时邀请我去参观,参观后对我很受启发。在该村书摊上我购得《古村遗风》《天下第一村》两本书和一个光盘《走进张谷英村》,为我后来编撰《古村神韵——大汉皇族村刘家桥巡礼》提供了范本。

 刘家桥古民居的开发工作在区旅游局和镇政府支持下逐步开展起来了,收到一些成效,也引起了区委书记袁尚谋的重视。同年7月27日,区委书记袁尚谋带领宣传部长王用新、副区长程家华,以及市扶贫办主任、区旅游局长、桂花镇党委书记一行,到刘家桥村调查研究旅游开发工作。袁尚谋主持会议,在听取了大家的汇报后他说了六点意见:一是要定好位,叫古民居开发。二是要确定好机制,釆取什么形式开发,股份制为好,股份制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三是要规划好,要制订好一个总体开发规划,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整个开发需要多少钱,先拿个整体规划出来,釆取引资、筹资方法来搞,先急后缓,先易后难,边开发、边投资、边接待、边受益,滚动发展。规划拿出来后要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办公会上解决。四是要挖掘刘家桥村的文化宝藏,吸引游客。镇、村要把刘明恒同志请回来作指导,让他帮助把刘家桥村的文化宝藏开挖出来。五是要走出去参观,学习外地开发古民居的先进经验。六是区旅游局要做好汇报准备,打算召开一次四大家领导会联席会,听取你们的汇报,形成意见,引起大家高度重视,同心协力搞好刘家桥村古民居开发工作。

区领导如此看重我,加上又是建设自己的故乡,我责无旁贷。我主动编著了《古村神韵——大汉皇族村刘家桥巡礼》一书,全方位介绍刘家桥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自掏腰包,拿出资金,交由黄河出版社出版。后任区委书记谭海华知道了,主动为我解决出版经费2万元。此后,我多次参加讨论开发方案,多次协助有关部门写申报材料,数不清有多少次出面调处矛盾纠纷。记得刘家桥开发期间,不少村民见十几家开餐馆的发了,眼红了,在村口设卡,不让游客进村,影响极坏。镇领导找到我,请我出面做工作,我去了。在群众会上我说为刘家桥开发,我先后付出多少精力,大家有目共睹,我也六七十岁了,我图个什么。既没在刘家桥开餐馆,又没开店铺,还倒贴车费。有人劝我也在刘家桥开个餐馆,我没采纳。还有人想借我的名誉开餐,让我得干股,我也没答应。有人说刘家桥的人要感谢我,可我回来,有谁接我吃餐饭,又有准请我喝杯茶,没有啊!可我还是有求必应,为什么?刘家桥是我的故乡,为了把祖宗的遗产保护好,为了把刘家桥建设好,为了大家的日子过好,我就心满意足了。现在十几家开餐馆的赚了,你们眼红了,就要设卡,不让游客进村,其实你们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刘家桥的名声。十几家开餐馆的是赚了钱,可人家赚的也是辛苦钱。人家赚了大钱,你们每家每户也都赚了小钱。游客多了,吃的也多了,买农副产品的也多了?你们的鸡、蛋、菜、鱼肉,餐馆都收去了,价格比外面还高。你们的桃子、李子、梨子不用你们再挑到温泉、咸宁去卖了,就在家门口就卖光了。老屋有个70岁的妈者,一天掐苦菜也要卖50多元钱……你们是家家得了实惠,人人都讨了好。你们若把刘家桥的旅游搞熄火了,那就都去喝西北风去吧!刘家桥的名声也一败涂地。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理?村民要想富,应多想些其它路子,靠这种下三烂的做法,既富不了,又坏了名声。”说得村民们哑口无言。

   2005年开始,咸安区委、区政府正式把刘家桥古民居的开发工作列入了工作重点。在咸安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在区旅游局的指导下,在区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刘家桥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桂花镇还在刘家桥建立了创建新农村办公室,组织专班帮助刘家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后投资500万元,进行了河道清淤,河岸护砌。拆迁了有碍古民居观瞻的建筑6400平方米,硬化了村组主干道1720米,修建了两个停车场和一个垃圾处理池,主要景区安装了太阳能路灯、霓虹灯和地灯。近年,上级又先后拨款500余万元,对古民居进行修复和维护,对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刘家桥古民居已成为咸宁市和咸安区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随着旅游景点的开发,带动了刘家桥的农家小吃,他以味美价廉著称,吸引了大量游客。2005年刘家桥古民居建筑群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评为“湖北旅游名村”2012年被国家旅游局、住建部授予全国特色旅游名村2014年入选首届“荆楚最美村镇”中“十大最美乡村”,同年入选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部、国家旅游局等联合发文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入选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同年入选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选的“全国生态文化村”。如今,刘家桥村环境越来越美,村民生活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刘家桥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为一体,蕴含着丰厚的楚南文化特色,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前来观光,导演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先后有《汀泗桥之战》、《汉正街人》、《守望家园》、《桂花嫂》等剧到这里拍摄外景。成群的摄影爱好者到这里拍照,美院师生到这里写生,他们感慨地说:“我们在画中画画。”小桥、流水、人家,也托起古往今来无数诗人、艺人的梦,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的脚步和想象,都停留在刘家桥上……刘家桥的美,不仅美在她的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美在她悠久的历史,以及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遂的文化底蕴。

如今,我已年过七旬,又身患重病,但依旧心系家乡,只要是刘家桥的事情,我基本上做到有求必应,以尽绵薄之力。我是一个退休的干部,一名乡土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我以家乡为背景,写了两部长篇小说《土地》《丹桂》和系列中短篇小说,写下了许多散文和诗歌,不遗余力地书写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家乡的古桥、古屋、古道,以文学的方式宣传和赞美家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回忆录被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