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精神民族灵魂——读《心远——一个教育世家的百年沧桑》
(2012-11-26 14:25:28)
标签:
心远教育熊光炯马相武 |
家族精神民族灵魂
——读《心远——一个教育世家的百年沧桑》
马相武
作家熊光炯作为江西南昌熊氏家族后人,所著《心远——一个教育世家的百年沧桑》一书,与一般为家族树碑立传的家族史不同,它是振聋发聩的荡气回肠的历史人物纪实文学作品,也是站在历史高度和时代精神汇合点和制高点而撰写的家族历史族谱传记类的精品图书,书中涉及大量中国近现代历史最著名人物,包括一系列最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科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及诸多文化大师的生活事迹和思想言论。
它大量采用自述方式和第一人称,它大量引用个人经验、家族素材、历史资料和第一手档案典籍材料,它拥有巨大的历史跨度、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先进的教育文化观念,以及宽广的时代视野,它赋予全书以当事人自述回忆或亲属记述的那种亲历亲述的亲切感和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它特别注重先辈贤人在历史磨难中心灵历程的轨迹记录和生活行为的真实感,它详尽记述的是一个在江西教育史乃至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历史地位的熊氏家族兴办新式教育的艰辛历程和人才辈出的光荣历史,它难能可贵的是全书紧随着家族人物的荣辱兴衰,时刻联系着变换着百年风云和民族命运,它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作家在书中无处不在的散发透示出的那股拳拳报国忧国的赤子之心和在家族民族历史漫长黑暗的时间隧道中苦苦挣扎和探究求索的熊氏先辈教育救国的先进理念和奋斗精神,那是作家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现代性视野中记载一个光荣而伟大的家族的自觉审视意识与同宗同族先祖先辈执着前行的坚韧毅力意志和坎坷峥嵘的苦难生活场景的对接、还原和体验,那是一个家族自救和民族自救的必然道路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和教育信仰的生动表现。全书在家族历史和教育历史现场的还原当中,以及在对于代表人物的细致工笔或传神写意的刻画描述当中,渗透着对于当下民族命运、民族精神和民族教育前景的深深的忧思、猛击一掌的警醒理性和掩埋在字里行间的时代脉搏。作家在书中就教育救国的理念和实践在熊氏家族教育兴族救国历程中的反映进行了深入的、具体的、历史的反思,熊氏家族的知识精英其实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者和先行者。他们提出“教育救国”的理念和思想,但是如同教育界的先行者、教育家熊育锡那种出于痛定思痛、理工救国理想,特别强调理工科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思维习惯和振兴教育的奔波经营,特别注重向下一代传授以理工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西方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不断认识到灌输新的现代民族精神、家族精神的重要性,用“五四”语言就是必须彻底改变国人族人的国民性,改良乃至变革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内容和体系。在熊氏家族教育兴族的实践中,紧密联系政治变革措施,用开放式宣传教育灌输后代,培养后代独立思考习惯和独立人格,对于当时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熊氏代表人物的“教育救国”、“教育兴族”,具有针对本家族的改造家族性、提高家族素质的认识和主张;同时强调让氏族后代掌握理工科学知识,来为家族和民族发展服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这个教育思想也是社会政治思想,并且加入了先进教育思想中的人文关怀意识和人格独立意识。
《心远》一书,从南昌冈上乡月池熊家被当地政府命名为“教授村”出发,描写了养育熊氏家族成为“文化之乡”、“才子之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积极活跃的经济因素和文化气息。而这一回徊在百年沧桑中的家族民族成长艰辛的悲歌壮歌的著书,用作家之言表示是“为我们的民族立此存照”,这个功力深厚的存照,其实也是整个民族精神历程的写照和缩影,它告诉人们一个经过历史时空的重锤千锤百炼的、经过无数历史人物的命运撞击而锻造出来的、浸透着代代族人斑斑血泪的历史真理,那就是教育或者先进的强大的教育,对于青少年或下一代,对于个人、家庭、家族,对于民族、社会,对于人类精神、民族精神的根本性意义,那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改造的必由之路,那是立人立国、民族富强的必由之路,其实也是对于当代无数家族或家庭单位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振聋发聩的重要启迪和理性批判,它寄寓着我们这个多灾多难而不屈前行的民族未来的光荣与梦想,它暗示着打开国运大门的那把深藏历史深处的最最关键的命运开启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