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永远的隐痛——读《回鹿山》有感
(2012-03-01 12:14:44)
标签:
杂谈 |
父与子,永远的隐痛——读《回鹿山》有感
作品很少将笔端触及年轻的父亲,他只是个再也平凡不过的乡民。这个“乡民”将自己年轻的辉煌深深锁在心底,他不炫耀,也不争夺什么,他一点也不高大,但从未做过一件不够光明磊落的事情。无论他是从战场上逃跑的也好,厌恶战争离队也罢,他把自己的操守和信仰留给了回鹿山这片高山草甸。距这里不远处的乌兰布统,康熙曾指挥他的八旗劲旅平定民族分裂分子噶尔丹,为康乾盛世打下了稳固的后方。《回鹿山》中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儿子和父亲之间、在四十五岁前后判若两人的父亲自身打响,彼此漠视、攻讦,甚至有点两败俱伤的意味。
儿子总是渴望从父亲那里得到些什么,而父亲则默默地注视着儿子,在他们身上寻觅年轻的影子。或许每一个年轻的儿子都曾经反抗过他的父亲,然而当他鼻骨渐渐隆起,腰身渐渐挺拔,四肢变得强壮矫健,心智变得完善成熟时,秋霜染白鬓角的父亲总会在儿子身上看到自己的“新生”。《回鹿山》中,隐藏了自己四十五岁前辉煌军旅生涯的父亲坚决鼓励儿子参军。“为了保家卫国”,或者更为了自己的“新生”,父亲发出了这掷地有声的呐喊。
“不要仇恨!”——这是父亲临终前的愿望。一位善良而朴实的“乡民”,一个半生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老头儿,他坦然地接受所有的指责,以极其顽强的毅力在生命的垂暮戒掉了药物依赖。他虽然不像那些高高抱起儿女的父亲一样慈善祥和,但透过那张苍老、坚毅、刻满岁月伤痕的脸,直抵他锁住秘密的内心,我们一定能发现那份柔软、质朴和善良。
“没有秘密的家族,不能称其为家族”,父亲宛若含珠之蚌一般将故事嵌在心底。《回鹿山》抽丝剥茧般地将这个故事层层剖开,读到最后,我们蓦然发现,这像“剥洋葱”一样的过程也是没有“实质的内核”的,有的只是流转在文字间的隐痛。无论是父亲的无助还是儿子的忏悔,都融进了铅字之中。随着岁月的流逝,秋霜同样染白儿子的鬓角,彼时父子间的剑拔弩张,此刻都在经历了追忆的阵痛后化作了理解的脉脉温情。
刘健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