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榆《黑暗纪》:我用写作洗涤我看到的黑暗

(2010-07-19 09:33:12)
标签:

杂谈

小说看似讲述了女孩吕寒和阮郎之间的爱情悲剧,倒不如说自己的情感与成长之旅,以及伴随主人公一路的感情纠葛。请问是什么缘由促使您写作这么一部小说?

爱情只是一种器物。小说更多是写阮郎的情感和成长之旅,但也写了别的生活和事物。作家的写作我觉得就像农民在田间的劳动,小说就是在田园里生长的作物,如何生长都有它自己的秘密。就《黑暗纪》而言,它曾经作为种子被播到我心里,它在暗中发育生长成熟,最后枝叶繁茂的时候,我收割了它们,现在把它放在读者面前。至于这是什么样的缘由,我想就算是天意吧,否则怎么解释我看到和经历到的那些奇崛的命运和异端的生活?

 

小说取名《黑暗纪》,除了自己曾经的生存环境处于黑暗之中外,取这个名字是否还有另外一层深意?(注:我的感觉是“黑暗纪”写的是一个人的黑暗,以及这一“黑暗”给自己心灵以及成长之路带来的负面影响。)

生存环境的黑暗是可见的,还有不可见但时常被我们感受到的黑暗。我相信我表达的黑暗是我自己的,也是更广大人群的。黑暗在险恶的矿场里,也可能在凋敝的乡野中,在被洪水洗劫的村庄,还有地震的废墟,海啸的现场,陨落的飞机,哪里看不到黑暗呢?就城市而言,对那些像蚁类生存的人们来说,高企的房价就是黑暗的,对那些饱尝冤情诉告无门的穷人而言,缺乏公平的生活就是黑暗的,还有人对灾难的恐惧,对不明之物的不安,我觉得都是在黑暗之境。黑暗,曾经是我个人的体验,但我想也可能是更广大的人群的体验。这是我对这个词语感受深刻的地方。

 

您的作品多次写到黑暗,也常以黑暗为底色,请问其间的缘由除了自己出身的环境外,是否还有其他特别的因素。为何对黑暗的抒写孜孜以求?

黑暗跟我的关系已经注定的。我说过,我的写作更像是某种清洗行为。我用写作洗涤我看到的黑暗,也用写作洗涤我内心生长和储存的黑暗。因为积聚太多,所以孜孜以求。

 

小说中写到阮郎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与不同的女人有过情感遭遇,但它们大多以失败告终,请分析下造成这种种悲剧的根源在哪里?如何看待与刘红、钟红绫、吕寒之间的情感,特别是与吕寒的情感悲剧的缘由又是什么?

我觉得阮郎可能是失败,也可能不是。聚散和分离本来就是人的生命形态。有的人离开了我们,但是她一直被追忆被缅怀,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其实是幸运。至于阮郎和刘红、钟红绫、吕寒之间的情感之旅,那是他们的因缘所致,是他们人性的迁转和流是逝。就像一条河流,它的奔流总有引力在牵动。

我想说的是,其实这并不简单是一部情爱小说,情爱只是我写到的各种生活中的一种。我还写到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公共空间,写到异邦的政治和文化以及社会形态,写到瓦文萨和波兰,我写阮郎为什么沉陷在欲望之中,而不是像瓦文萨一样投身工人运动。只是限于某种禁忌,它们无法完整地呈现出来。

 

其实这小说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主人公的精神自传,在您看来造成阮郎个人悲剧的因素有哪些?您怎么分析阮郎的性格?他怎么有如此充沛的爱的能力,他对每个女性的爱都是认真的,似乎没有亵渎之心,这样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吗?

《黑暗纪》应该就是主人公的精神传记。如果使用悲剧这个词语的话,我觉得阮郎的悲剧在于他的脆弱和无明,这也是人的脆弱和无明,我们没有办法触及到这个物质世界之外的世界,没有办法接近宇宙的神性,这是我们共同的悲剧。阮郎的悲剧是双重的,它有形而上的悲剧,也有型而下的悲剧,在形而之下,它源于压迫、不自由和强权的限制。爱情是阮郎在虚无和荒寂的人生中找到的拯救自己的一种力量,他的陷落越深,自我拯救的能量越盛。我相信这个人在现实是存在的,他们热爱美好而诗意的事物,热爱真理。在一个美好和诗意缺失的时代中他们注定会蒙难受苦。但他们也可能会被幸福之光所照耀。一切都未可知,全看他的造化。

 

细读小说,发现阮郎的成长经历与您个人的成长有多处相似之处,比如身世,在矿区生活过,在桃花村住过,又是记者身份,但这本书又肯定不是写您自己,我的问题是,在处理素材时,如何处理“本我”与小说中的阮郎之间的关系?太近则近似,太远则虚假。

你的肯定是对的。阮郎不是我,但他是我的替身。我的很多理想在他那里得以实现,我的各种现实困境和磨难也在他那里能够找到形迹。我们很多地方可以相合,我们的不同在于他是先验的,精神性的。而我是现实的俗世中的。至于对题材的处理在我这里是自然的,真实和虚假在我看来是写作的伦理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也不是文体的问题。

就个人而言,我倾向于诚恳地表达和坦率的言说。

 

同样是写黑暗中的故事,这个小说比起以前的作品最大的差别在哪里?无论从文字风格和叙事技巧上?我直观的感觉是,这部小说与生活拉的更近了,生活的质感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当然还有更多。您自己认为呢?

差别在长度吧。扩展的容量刚好可以使我要写作的人和事走进来,更深入,更长远地呈现自己。我的写作一向距离生活比较近,这是我个人对写作的理解有关。写作有各种功能,我看重它的阐释功能,我的写作实际上是对生活的观察和度量。我觉得当一个写作者真切地体验和严肃的思考生活的时候,生活的质感在文本之间会随处可见。

 

小说前文引用了艾略特的诗歌,将它引用在小说之前有什么深意?

我喜欢爱略特的这些诗句,在我念诵它的时候带给我深切的感动。我觉得这些诗句刚好对应了我内心准备要写出来的生活。我把它放在书的前端,就是为了让它来统摄全书的情感方向。我觉得就情感的维度而言,爱略特、我、阮郎以及吕寒,我们都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互为呼应。这种呼应可以穿越时空,也可以穿越国界和文化的限制。

 

您想通过这本书表达您的什么情绪,或者说想在小说中寄予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小说扉页中有一句话说“如果我看见这个世界的黑暗,那么我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的黑暗”,结合全文,请谈谈这句话包含的深意?

检视。这是我想传达的。通过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生存,对我们的情感和欲望的检视,我可以更清楚地看清楚它们的本来面目。就像卡夫卡在画下人物肖像之后所题写的,他们来自于黑暗,也将消失于黑暗。就我个人而言,我生长于黑暗之地,我携带着黑暗的元素,当我看到更多的黑暗的时候,我最先看到的是自己的黑暗。黑暗,从某种状态来说,也是孤绝、创伤和疼痛,它们隐伏在我们的身体和内心。

 

您对黑暗的书写会持续下去吗?接下来有什么样的创作和出版计划,听说您马上又有一本小说出版,简单谈谈写得是什么。

对黑暗的书写会不会持续下去,这很难说。我并非迷恋黑暗。如果阳光能够照彻我内心和周遭,我情愿书写光明和亮度。新的小说名字是《我的神明长眠不醒》,也跟黑暗的书写有关,它是阮郎在城市中的漂流写照。那是更为广大的黑暗,当然也是更为曲折的命运和更为动荡的生活写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