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苗苗洗完澡躺下之后,苗苗就缠着我:“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
“你都能自己看书了,还要妈妈给你讲故事?”
“现在不是晚了不能看书了吗?你又不让我听MP3里的故事。”
“你一听MP3里的故事,就半天也不睡,耽误第二天起床了。”
“好妈妈,我求求你,你给我讲个故事吧。”
“好吧,我给你讲明烈传里的‘火焚庆功楼’吧。”
放假之后,苗爸出差了,苗苗只要跟着我睡,就缠着我给他讲故事,我一般就给他讲我比较喜欢的一些故事。比如说:《封神榜》、《明烈传》、《聊斋》、《隋唐演义》、《镜花缘》,我都会拣一些我能记着的情节讲给苗苗听。再比如我也会天马行空地讲一些没有联系的故事,什么孟姜女哭长城、什么火烧阿房宫、什么白蛇传、七仙女、什么四大美女、清宫秘史等等。我的想法就是,让苗苗广泛的接触各种故事,哪怕知道的不清楚,但一定要知道大体内容,大体上知道是些什么事儿。
我很喜欢那些带着历史背景但又与真正历史不同的故事,还有传说之类的故事,也就是俗称的野史。很多故事都是小的时候看小人书看来的。现在真的很怀念小时候的小人书。那时候,因家里穷,大人很少给买整本的纯文字的书,但通常都会买一些小人书。这些书不贵,图文并茂,很容易就能记住书中的情节,而且往往很快就能看完一本,成就感比较高。但更多的小人书,还是在书摊上租来看的。当时我们经常小伙伴一起三五人合伙到广场的小摊上去租小人书看。广场上很多租小人书的摊子。往往是一个老人带着四五个一米二三高、七八十公分宽的架子,可以对折起来,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人书。二分到五分一本。有时候和好朋友一起,每人花上一毛钱,十几本小人书,大家一起轮流看,真是过瘾。看书摊的老人对我们这种轮流看的行为比较讨厌,但对小姑娘倒是态度还能好些,对那些喜欢吆三喝四的小男孩,经常就把他们撵走了。但这也没有关系,换一家小摊再去看,反正租小人书的摊子很多,又不是光你这一家。
小人书的内容很简单,虽能很快地记住大体的情节,但不是很连贯,画面不是连续的。如果哪一天忽然看到一本与看过的小人书同名,或是有联系的文字书,你会大喜过望,捧着这本书一口气读完。读完之后你就会想:噢,原来整个故事是这样的呀。原来这个故事可以是这样精彩,看过的那些小人书真是太简单、太幼稚了。所以就越发的对文字书充满了渴望,如果有幸再得到一本,那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非读完不可放下也。苗苗现在看书,与我小时候相比,书籍极大的丰富,反而缺少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历史一类的书,苗苗总是嫌里面出现的人物太多,名字老是记混了。
其实我比较爱看历史书,与家中有男孩子有很大的关系。大一点能读文字书的时候,通常跟着我哥哥看书,他看什么我也跟着看,而男孩子通常对历史书比较感兴趣。我清楚地记得我哥借回书来,一套好几本,通常都是他从第一本开始看,我弟从第二本开始看,我则是看第三本。反正就是跟着我哥看,我从来都是看他们不看的或是看过的。为了怕书看到一半被我哥或是我弟要走,我从来都是拼命的看书,拼命的记住里面的人物或情节,怕万一被打断,更不知道故事情节了。而苗苗是独生子女,少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相影响,缺少那种争着抢着看书的劲头。加之学的课外东西又多,对看书总是报着想看就看,不想看从来都不翻的态度。说实话,我真羡慕那些不管多忙,多累,一抱着书看起来就什么也不知道的孩子。
再有就是,有很多书都是我小时候听评书听来的,什么《三国演义》啦、《岳飞传》啦、《杨家将》啦。这些故事被那些艺术名字用声音表达出来,听起来让人身临其境。印象特别深的是刘兰芳学的马啼声。等有机会拿到这些书的时候,看到某一地方时,一下子想起当时那些艺术家讲到这里的情景,禁不住恍然大悟:噢,原来故事是这样的,与听比较起来感觉又是一番风味,加深了对故事的记忆。很怀念那个每天六点半,雷打不动听评书的时候,半个小时,耳朵听着故事,手里可以做着别的事情,嘴里也可以吃着东西,更有甚者,还可以边听边写作业。现在的孩子永远也不会体会到当时的乐趣。对孩子们来说,听评书永远不如看电视来得有趣。
为了能使苗苗爱上读书,我给苗苗天马行空地讲故事,但只讲大体的,如果想知道详细内容,那她就得自己去书里寻找答案。为了能使苗苗爱上读书,我给苗苗买了一大堆小人书,对苗苗来说,虽然幼稚,但最起码能很快的熟悉人物,熟悉里面的情节,当他再看书的时候,他会发现某些情节原来是这样的,原来把长的内容缩成短的可以这样缩。说真的,当说起读书这档子事的时候,真的很是怀念我的小时候,怀念我小时候的小人书,怀念小时候争着一起看书,怀念小时候的评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