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海景”尴尬了谁
(2011-07-12 23:10:03)
标签:
时评财经 |
分类: 时事评论 |
城市“海景”尴尬了谁
陈志龙
6月下旬以来,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出现“海景”泽国图,“看海”成为今夏的都市新景观,北京地铁口成了水帘洞,故宫成海,地铁关闭,机场停航,汽车没顶,网上戏说“哥开的车,缴的是车船使用税”,原来大雨时汽车可以当船开。
当许多外表光鲜的现代化新城陷入一片泽国中时,我们也看到赣州古城历时千年的古老排水系统仍正常运行,确保城市无内涝。青岛旧城的排水系统这次亦经受住了考验,据称还是上世纪初德国人所建。这强烈的反差让许多颇为现代的城市蒙羞,也拷问着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的良心。
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里,有一句十分经典的话: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每当夏季暴雨来临时,真正考验的应是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的智慧。几年前在新加坡,有次从外面回来也是大雨滂沱,但城市地表看不到什么积水。导游带大家穿过酒店的地下停车库,可以看到一个象地下暗河样的隧道,这就是城市排水管。下面是河,“河床”顶上是标有各种颜色的管线——城市的市政、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于一体。下面是洪水走廊,头顶上是管线的综合走廊,城市不用担心被淹,遇有管网故障,也不会像我们那样,谁都可以用围档一拦,就破膛开肚的方式来检修。看过电影《悲惨世界》的人都记得,它的城市排水系统就像我们现在的地铁通道,有两层楼高,平时可以开卡车进去,这项伟大的工程耗时逾百年,已成为法国城建艺术的代表,每年吸引众多外国游客,甚至能接待外国元首的参观。
暴雨让我们一些城市出现的尴尬“海景”,有人说这是城市的建设管理者“重表轻里”,但暴露出的不只是排水系统的问题,根子还在于中国式的城市化过程中的“萝卜缺了不洗泥”,城市的管理水平和管网规划配套能力滞后。近年来,地方政府经营城市,投资巨大而奢华,许多城市越建越漂亮,直刺云霄的摩天大楼越建越多。但庞大、豪华、光鲜的城市越来越脆弱,许多城市弱不禁风和雨,每年的梅雨季节,照例有不少城市一遇暴雨就瘫痪,以至于一场暴雨就能让城市建设者、管理者窘态百出。
过去十多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走的是早年的美国模式,所谓“以美为师”,在工业化的蓬勃发展中,大批农业人口涌入城市,为追求宽敞的住房,城里人开始搬往新开发的市郊,越来越依靠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市郊化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空间,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以大汽车追(郊外的)大房子的美国早年的城市化模式弊端在中国已经凸显,交通的拥挤,环境的污染,油价的飞涨,时间的浪费,捉襟见肘的道路和落后的城市管理水平,导致基础建设大量低效投入。一些地方一味扩张城市规模,修了五环建六环,六环未完论证上七环。先是汽车追房子,接着又是地铁追房子,越追越远,地价房价也越追越高。大面积堵车、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保障能力越来越脆弱、房子越来越可望而不可及,人的压力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弱,上学越来越难,生活品质越来越差,这次的“观海”只是多重矛盾的一个聚集后的一个爆发点。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而人均GDP只是美国的1/10,一些大城市的人口现在动辄是美国大城市的几十倍,一个偶发的自然灾害就能让我们的一些大中城市处于瘫痪状态,这让我们要反思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局部子系统的问题,更要深刻反思中国的城市化模式,传统的“摊大饼式”的、资源和土地消耗型的城市化道路已难以为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