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8的副教授”直刺教育之痛
(2011-05-23 19:24:41)
标签:
财经 |
分类: 时事评论 |
“7个8的副教授”直刺教育之痛
陈志龙
云南大学工商与旅游管理学院一个叫尹晓冰的副教授,最近在为同行作报告时,有一番“雷人”的讲话,让各界侧目:
这个70后、有着11年教龄、开着价值50多万元的宝马车上课的副教授“善意忠告”他的同行们:大学教师全心投入教学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他提倡“毫不畏惧地批评学生,既是保证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维护师道尊严的需要。” 他与MBA班上的“富二代”比手机,“把你的破手机扔掉,你用的手机我去年8月就用了,我的电话号码有7个8,你买得起吗?”他与那些把毕生全部精力都用在教学上的老师比聪明,“我用在教学上的时间只占1/3。” 原来,这位“7个8的副教授”大量时间用在给上市公司做独董,网上称其“张狂”、“前卫”、“另类”、“个性”,但我从他的狷狂中看到师德师风的大滑坡。
“7个8的副教授”,首先让人想起早些年脖子上套着粗笨厚重金链条的暴发户,给人的第一印象这是个生意人,而不是一个有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美誉的大学教授。17世纪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深深影响了一代代老师。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也说过:“教育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上帝也要低下至尊的头,向她致敬!”但是,在拜金主义的大潮中,整个社会的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校园也不再是圣洁的象牙塔。一位教育工作者说,“现在从幼儿园到大学,没有一个不谈钱的”,为进一所好幼儿园,有钱的家长甚至给幼儿园赞助汽车;为进一所好的初中,择校费已水涨水高到30万元;大学里“放羊式”培养研究生,一个导师带上百人,中国的论文数量现在全球第一,但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天下文章一大抄,流水线生产,拼装改造,好论文凤毛麟角。甚至许多院士、名校长、名教授也在“学生抄袭,导师冠名”时,因把关不严被不幸误伤,闹出学术丑闻而坏了一世的英明。
“7个8的副教授”如尹晓冰者,也说出了一些实话。他把大学教师分列在“金字塔”的各个部分,处于底端的是仅会讲课的教师,中间的是又会讲课又会拿课题的,顶端的是“学霸”和担任行政职务者。他这样玲珑的,当然是处于中间以上并努力攀爬者。近些年,正是因为像他这样“只花1/3时间在教学上”的老师多了,象牙塔内的更多的事情才让人跌破眼睛。
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但现在一些教师离世界一流尚有太远的距离,他们的收入却早已世界一流。不是其水平高、贡献大,而是如“7个8的副教授”尹晓冰者所说,他们只花1/3在专业教学上,大量时间用在办高价EMBA班、跟学生满世界飞着打高尔夫、热衷于给企业做独董,一些教授甚至成了名星,追求出境率,有事没事都要凑到镜头前说两句,名声响才能广开财路啊。
教育是充满爱和尊重的事业,老师应是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长期以来,一代代的名师牢记使命,兢兢业业,默默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这种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成功不必在我、奋斗当以身先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境界,一位好老师给人的记忆是永恒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拜金主义对校园的影响深远,少数人身上因师德缺失、行为失范,他们只爱人民币而不爱学生,过度商业化的行为损害了社会道德文化,令社会失去方向,学生失去信心。
师者为人师表也,惟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老师只有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在全社会感慨“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时,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反思“礼崩乐坏、人心不古”背后的教育问题。类似“7个8的副教授”们,还是要收收心,重回课堂和书房,把另外2/3甚至更多的时间放到教学和科研中来,至于那些与身份不符的“7个8的”破手机,早点扔掉也罢,因为从来没有一位名师是靠这劳什子来树立权威和赢得公众敬重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