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呼唤全覆盖的“中央数据库”

(2010-06-27 19:21:27)
标签:

房价

房地产

财经

分类: 时事评论

呼唤全覆盖的“中央数据库”

           陈志龙

 

 

二套以上房产的政策界定和可操作性成为地产“新政”背景下各方关注的话题。中国银监会监管一部主任杨家才近日表示,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以房屋数量为限、以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为单位。住房建设部门也表态,正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对二套房标准的制订还在进行中。

关于城市居民二套以上房产的认定,20079月,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文,就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进行差别化“杠杆调节”,当时就如何认定“二套房”,各家银行莫衷一是,监管部门内部意见也“打架”。先是央行副行长、上海总部主任苏宁表态:“央行征信系统完全可以成功认定‘首套自住房’和‘第二套()以上住房’。”但次日,时任央行征信中心主任的戴根有表示,“第二套房”的甄别,目前尚不能完全在央行征信系统中反映出来。因为商业银行的这些个人信贷信息,还没有与房屋权属登记机构、户籍登记机构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享,客观上影响了个人征信资料的完整性。

    以房屋数量界定是首套、二套还是多套,是对过去模糊从宽的界定办法的一个明晰化。此前执行的二套房认定标准主要看是否利用了贷款,人民银行的贷款管理系统信息反馈是唯一认定标准,购房人名下没有贷款记录的房产,如价格很低无需贷款的房改房,因为没有贷款记录,都“不做数”。商业银行的任何一笔贷款资料都要进入人行的贷款管理系统,这一系统是全国联网的,据此基础形成全国联网的个人征信系统,查询认定比较简便。而按照新的认定标准,购房人的房屋认定信息必须要房管部门的权证管理系统中获取,而这几年异地购房十分普及,房管部门的这套系统不仅没有实现全国联网,因此就会出现在一个地区买房另一个地区的房地产部门无法查询到的情况。一些大中城市的市区和郊县都不联网,南京也是今年初才实现江北和江南8区的联网。今年春节前,南京市区有房的人到郊区买房,如果不借助贷款管理系统,根本无法显示其在市区的房产情况,所以“以房为限”全面推开,要求房屋权属登记机构系统也要立即实现全国联网,在操作上有难度。因此,要完整反映家庭的房产拥有量,两个系统要“对表”。

二套房认定中的尴尬,暴露出个人征信系统和社会信息分割的“两张皮”的问题一直不能有效解决。2005年,人民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的数据集中,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庞大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内容主要是个人贷款信息,应该说,个人信用信息是一种核心信息资源,但是中国还没有进入完全的信用社会,并不是每个人都跟银行有借贷关系。而这套数据库里也缺乏作为一个社会人更丰富全面的立体资料。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社会保险信息、司法部门的刑事民事及债务诉讼记录、工商税务部门的偷漏税记录。许多地方,甚至县里都在搞一套自己的“个人征信数据库”,甚至水电气话费的欠缴交通违章都要”扣分”,并自立规距,随意性很强,直接影响到个人在当地的诚信记录,带来许多纠纷。“条条”和“块块”都借“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名义,耗资甚巨建自成一体的数据库,协调起来十分浩繁,有时你不通过熟人找关系,想查找、比对一些数据,基本不可能,因为你根本进了他的系统。央行只集中商业银行的数据,政府部门的数据也自成体系,一个个独立的“抽屉”装满海量信息,但是没有一把钥匙能打开所有“抽屉”,结果不少都成了信息垃圾。条块之间、块块之间存在“两张皮”甚至“几张皮”的问题,没有标准化,没有“连接线”,不能互通,埋头各搞一块,自成体系。当前,房地产调控新政的实施,在一些技术问题上面临操作难度,这再次提出一个紧迫的问题:必须建立一个覆盖中央银行征信系统和社保机构及各地房屋权属登记机构、户籍登记机构和婚姻登记机构等信息在内的“中央数据库”。

“中央数据库”是一项比较大的工程,但若能顺利建成,不仅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更有利于未来物业税政策的实施。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信息互补和共享的重要,但这一问题不是哪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中央数据库”的建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部门来牵头和协调。一个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也需要一个更为全面的“中央数据库”的支持,需要一套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加强条块协调,完善立法,才能从根本上突破条块信息梗阻的掣肘。(原文载新华日报,有改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