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并非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

(2010-01-21 00:28:45)
标签:

财经

杂谈

分类: 财经评论

    

并非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

陈志龙2010年1月13日  来源:新华日报、新浪网

一只靴子终于落地,并不突然,一切皆有迹象。

  昨晚,上调准备金率的消息出来,一家商业银行资金部经理接到记者电话,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如是说。也就在昨天 ,央行发行了200亿元1年期央票,利率较上周同期央票攀升8.29个基点,是5个月来的首次上行。而5天前,央行首次招标发行的3个月期央票利率意外跳升4个基点。央行工作会议落幕一周,反映资金市场供求的票据价格连续走高,引起各方警觉,继续提高准备金率也似在预料之中。

  刚进入新年,有消息称,元旦后第一周,商业银行贷款集中释放量超过6000亿。当然,这有去年底银行提前关闸,贷款大坝“蓄积”起可观的存量,因手续都完善,一开年就“行洪泄水”,导致贷款新年出现“虎头现象”。但如果把最近这些数字放在一起,明确看出是一系列警示信号。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的一位货币政策专家说,央行酝酿调准备金已经有一段时间,去年11月份CPI转正以来,通胀预期升温,去年全年天量信贷投放的累积、基础货币的扩展、货币乘数的走高,居民消费成本的悄然抬头,民众明显感到物价压力。新年伊始,暴雪裹夹着寒流不期而至,通胀魅影忽隐忽现,加强通胀预期管理现实摆在货币监管当局的面前。而随着全年经济数据的出笼,在反复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准备金率终于上调。

     不能让经济复苏的成果被通胀鲸吞也是迫使管理层果断出牌的动因所在。通胀是对储蓄者的剥夺,那些被掠夺的人常常无法识别这个无形的窃贼,他们甚至在无意识间,财富已经被提走。通胀又是富有魅力的税收代理人,税收是公开的可见的和痛苦的,而通胀则在很大程度上是隐蔽的、间接的,它甚至可以暂时营造一种令人愉悦的名义收入的增长。藏在这种货币幻觉背后的,是币值的下降和购买力丧失。而维护币值长期稳定历来是央行的使命。省政府参事黄正威说准备金率微调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多家省级商业银行负责人昨表示,准备金率调整是一种数量调控型工具,只是作为回收过量流动性的一种手段,商业银行现在资金总体充裕,全国银行体系存款近50万亿,江苏在4.7万亿左右,准备金影响的只是法人机构,江苏有两家即江苏银行和南京银行会受到影响,但总量不大。因为各商业银行总行对江苏的信贷盘子一直是采取倾斜政策,因此准备金率的微调对江苏的信贷投放不会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对商业银行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应具有积极意义。

  如果说,票据利率持续走高反映了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而央行同时动用准备金率加大回收流动性的力度,则对商业银行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即要注意贷款的均衡投放,节奏放慢一点,防止再出现一季度动辄几万亿的过量投放。与去年相比,宏观经济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经济指标都在修正,如果货币投放过快过猛,积极的财政政策又会增加总需求,多种因素推动通胀预期,一旦过热,调控的难度会更大,经济在反复中受到的伤害更大。

  应该说,在各国货币当局拧开“水龙头”一年之后,流动性泛滥是不争的事实,如何防止“水库”外溢、甚至“溃堤”的风险是个大问题,因此,让蓄水池的进口小一点,出口大一点,建立动态的“再平衡机制”是准备金率调整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不是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

 

 

 

不是什么银行都能进南京

陈志龙09/12/25新华日报

 

岁末时分,所有窗口性行业中,银行应该是最忙碌的。

  昨天中午,记者走进南京洪武南路上两家银行,一家是招商银行的网点,一进门是自助区,十几台机器前满是排队的顾客。营业区,所有窗口都处于紧张的忙碌状态,大厅中间等待区域座无虚席,工作人员忙得要脚踩风火轮。而在隔壁的另一家银行,大厅里人头寂寥,空荡荡的营业厅里,只有一对老夫妻带着孙子玩,前台理财经理慵懒地趴在桌上,吃了一半的盒饭扔在一边。紧挨在一起的两家银行,同一时间段,经营状况冰火两重天。

  记者把这一幕与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的一位专家交流。他说,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南京区域金融总量大,新银行接踵而至,但市场主体不断增加的同时,由于产品和服务趋同,经营高度同质化,网点过度集中在中心区域,一些新机构没有客户基础,没有品牌吸引力,也没有特别新颖的产品来吸引顾客,经营状况不甚理想,有的甚至持续亏损。这种情况也给监管部门提出一个问题:南京应该引进什么样的银行?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以工农中建交“4加1”为主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招商、浦发、光大、深发展等一批股份制银行相继进入,这批股份制银行对打破国有银行的寡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发挥了“鲶鱼效应”的作用,并以其机制和创新能力赢得了市场的认同。十多年下来,招商、浦发等经营较好的一批股份制银行,在江苏的规模已经达到千亿级,成为各自总行棋局中至关重要一块。但是这几年,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已悉数进入,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经营的政策闸门又洞开,全国逾百家城商行都盯上了南京,不仅北京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这些中型城商行陆续进入,连义乌这样县级市的城商行都“特批”进南京,设立省级分行。而传统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翻牌而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客户基本都是本地中小企业,单枪匹马走出来,两眼一抹黑,没有客户基础,没有经营网络,没有创新能力,没有新产品和服务支撑,从哪方面来说都不是国有银行和老牌股份制银行的对手,所以进入南京这样一个银行业虎踞龙蟠之地,业务很难开展。存款拉一笔是一笔,上午来下午就跑,大客户做不了,小客户不愿来,连业务人员都招不到,经营压力非常大。这是一位进入南京快一年的一家外地城商行负责人跟记者说的心里话。

  平常,我们看到的银行是一幢幢富丽堂皇庄严神秘的大厦,但是一场又一场的金融风暴让我们领略到银行业庄严背后的脆弱,这就是西方经济学强调的金融脆弱性。在南京,开设一家省级分行,人力成本和经营成本是很高的。如果说十年前,南京还是银行业的一块膏腴之地的话,那么经历这些年不断的蚕食和分割,这个市场已经被瓜分殆尽,油水快被榨干了,竞争空前残酷,没有核心优势的银行进来是很难做的。三年前就从一家股份制银行高管位置上跳槽去做房地产的朋友这么说。

  不是所有的银行都能进南京的。什么样的银行能进来,南京该引进什么样的银行?几年前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已经成了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