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什么银行都能进南京
(2010-01-21 00:13:43)
标签:
财经杂谈 |
分类: 财经评论 |
|
|||
岁末时分,所有窗口性行业中,银行应该是最忙碌的。 昨天中午,记者走进南京洪武南路上两家银行,一家是招商银行的网点,一进门是自助区,十几台机器前满是排队的顾客。营业区,所有窗口都处于紧张的忙碌状态,大厅中间等待区域座无虚席,工作人员忙得要脚踩风火轮。而在隔壁的另一家银行,大厅里人头寂寥,空荡荡的营业厅里,只有一对老夫妻带着孙子玩,前台理财经理慵懒地趴在桌上,吃了一半的盒饭扔在一边。紧挨在一起的两家银行,同一时间段,经营状况冰火两重天。 记者把这一幕与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的一位专家交流。他说,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南京区域金融总量大,新银行接踵而至,但市场主体不断增加的同时,由于产品和服务趋同,经营高度同质化,网点过度集中在中心区域,一些新机构没有客户基础,没有品牌吸引力,也没有特别新颖的产品来吸引顾客,经营状况不甚理想,有的甚至持续亏损。这种情况也给监管部门提出一个问题:南京应该引进什么样的银行?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以工农中建交“4加1”为主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招商、浦发、光大、深发展等一批股份制银行相继进入,这批股份制银行对打破国有银行的寡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发挥了“鲶鱼效应”的作用,并以其机制和创新能力赢得了市场的认同。十多年下来,招商、浦发等经营较好的一批股份制银行,在江苏的规模已经达到千亿级,成为各自总行棋局中至关重要一块。但是这几年,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已悉数进入,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经营的政策闸门又洞开,全国逾百家城商行都盯上了南京,不仅北京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这些中型城商行陆续进入,连义乌这样县级市的城商行都“特批”进南京,设立省级分行。而传统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翻牌而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客户基本都是本地中小企业,单枪匹马走出来,两眼一抹黑,没有客户基础,没有经营网络,没有创新能力,没有新产品和服务支撑,从哪方面来说都不是国有银行和老牌股份制银行的对手,所以进入南京这样一个银行业虎踞龙蟠之地,业务很难开展。存款拉一笔是一笔,上午来下午就跑,大客户做不了,小客户不愿来,连业务人员都招不到,经营压力非常大。这是一位进入南京快一年的一家外地城商行负责人跟记者说的心里话。 平常,我们看到的银行是一幢幢富丽堂皇庄严神秘的大厦,但是一场又一场的金融风暴让我们领略到银行业庄严背后的脆弱,这就是西方经济学强调的金融脆弱性。在南京,开设一家省级分行,人力成本和经营成本是很高的。如果说十年前,南京还是银行业的一块膏腴之地的话,那么经历这些年不断的蚕食和分割,这个市场已经被瓜分殆尽,油水快被榨干了,竞争空前残酷,没有核心优势的银行进来是很难做的。三年前就从一家股份制银行高管位置上跳槽去做房地产的朋友这么说。 不是所有的银行都能进南京的。什么样的银行能进来,南京该引进什么样的银行?几年前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已经成了问题。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