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诗摘记第八篇《关于虚笔暗写的艺术表现手法》

(2011-03-17 20:02:24)
标签:

西子

宋体

诗人

月光

东蒙山

杂谈

分类: 诗词

  学诗摘记第八篇《关于虚笔暗写的艺术表现手法》
 

               古代诗人状物写景,总是以精炼的文字绘形传神,其艺术手法也是多样的,不拘一格,有实写,也有暗写、虚写。所谓实写就是对客观的自然环境、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作具体的真实的描绘,使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所谓虚写就是超越生活的本来样式,借助于想象、联想、幻觉、错觉、夸张、变形等手法,收到离形得似,达意传神的艺术效果,在杰出诗人的笔下,常能做到实中见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使意象既具体可感又引人遐想无穷,意境更高远、更深邃、更空灵其妙。如:

          初唐张若虚的“空星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唐代王维的“清浅向石滩,绿蒲向堪把。”

          唐代李向的“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唐代钱起的“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明代文徵明的“凉风吹堕双桐影,满地碧阴如水流。”

          北宋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北宋黄庭坚的“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清代厉鹗的“却向东蒙看霁雪,青天乱插玉莲花。”等等。

          这些杰出诗人的诗句都是虚笔暗写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范例。

          下面选择几首诗句剖析它运用此手法的奥妙之处:

          一、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中的一联。全诗描绘春江月夜的明丽景色,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感叹人生的短暂,也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扣紧题目中的五种事物来写景,重点写月,也写得最精彩。诗中写月,角度多变,手法多样,他描绘了初生于海上的月光;似霰一样洒落在花林上的月光;照在离人妆镜台上的月光;还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诗中还写了斜月、潭月,摇情满江树”的“落月”。其中写得尤为空灵巧妙的,当数“空星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一联,上句说,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雪一样,所以说“霜飞”;下句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上,令人感到整个宇宙都浸染在皎洁明亮的月光之中,如此透明,如此纯净,像梦幻,像神话,诗人巧妙地以霜似月,以白沙衬月,不直接写月而满纸月光,令后人读后称赞不已。

        二、凉风吹堕双桐影,满地碧阴如水流

          这是明代诗人文徵明的七绝中秋的后两句。此诗写中秋夜景。前两句:“横笛何人夜倚楼?小庭月色正中秋。”中秋之夜诗人仰望,只见有人倚楼吹着横笛,欣赏天上的圆月;向下看,小庭洒满了月色。十四个字写了天上圆月,小庭月色,倚楼吹笛人,还有欣赏着这些闰景的诗人自已,写得精练、清丽、自然,但尚未有出奇之笔。三、四句紧承次句,写小庭月色。诗人见到庭中一双梧桐树的影子在摇漾,漾出满地碧阴,好象水一样无声流淌。诗人把双桐影想象是秋夜凉风“吹堕”地上的,又把摇动的桐影碧阴想象是碧水在流动。这两个奇妙的想象画出了中秋月色的流动之态与皎洁之光,诗人运用了烘染手法妙写月光,营造出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诗中的月光是一条流动的清泉,整个意境是动中见静。

      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是唐代诗仙李白的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的颈联。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宣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形势险要,是楚蜀之咽喉。诗题有“送别”二字,但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而是写诗人乘船出蜀渡过荆门所见的开阔景色和思乡深情。此诗的颔联是“山堕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描绘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下句表现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诗人从荆门往远处望去,大江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视野高远。这一联,写山有动感,写江有气势,十个字直贯而下,可谓语壮境阔。读至此,真担心诗人难以为继。不料天才的诗人在后两句又奇峰突起,以虚笔写云月,使人如入仙境。上句说:晚上,江面平静,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变幻,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诗人不仅借月影如镜和云生海市反衬出荆门一带江水的平静和江岸的辽阔,补充、丰富了前一联;更以奇物的想象给眼前景物涂上了神异瑰丽的色彩,增添了浪漫的情韵,使诗显得逼真又空灵。真可谓“实者逼肖,虚者自出。”虚实相生,诗境生华。

        四、却向东蒙看霁雪,青天乱插玉莲花

     这是清代诗人厉鹗的七绝蒙阴的后一联。蒙阴,即今山东蒙阴县。康熙五十九年1720),厉鹗赶京应试,在岁暮路经蒙阴,写了这首山水小诗。诗的前一联“冲风苦爱帽檐斜,厉尾无多感岁华。”用谐谑之笔,勾画出他顶风雪帽檐斜为功名奔波的狼狈形象,生动传神。“苦爱”和“感岁华”,揭示他自嘲自爱、自叹自赏的复杂心态,笔墨精练。后一联写他急匆匆赶向蒙阴县南的东蒙山去观看初晴雪景,只见青碧的天空中乱插着一簇簇皎洁如玉的莲花。诗人并不如实摹写东蒙山峰的皑皑积雪,而是驰骋想象,凭虚构象,把东蒙山雪峰比喻为插向青天的玉莲花。这奇丽的意象,饱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惊叹,向往之情,又寄寓深意。玉莲花在青天上怒放,超尘出俗,清高纯洁,正是诗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凭虚构意象的写法,使此诗营造出一个壮丽高远的艺术意境。

       五、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这是唐代诗人钱起的五律裴迪南方秋夜对的颈联。此诗是钱起到诗友裴迪家作客时观赏秋月而作,通篇写月下景色。诗云:“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分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尺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辉几处愁。”中间两联写裴迪的书楼重门紧闭,地面上投射着楼房的影子,院内一片寂静;一棵树孤零零地兀立着,令人感到冷嗖嗖的。树上的鸟鹊忽然惊飞起来,秋叶随之纷纷飘落;萤火也越飘越远。渐渐没入流动的烟雾之中。这四句诗,句句都写出了月光。楼房有倒影,可见月光的照射;独树生寒,是月光的银光凛冽;鹊惊,是因为月出;烟流,是指月光如烟般流动。写月光不明写,而是借重门、独树、惊鹊、飞萤烘托出来,这是很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四句诗或颠倒错综,或紧缩省略,句法新奇,语言疑炼,对仗工整,意脉流贯。前人赞扬此诗:工于体物,善于绘景,刻划不伤气韵,清健有远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