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南京市江宁美丽乡村一 |
分类: 摄影 |
标签:
贾汪一日游 |
分类: 摄影 |
标签:
美丽徐州(四)云龙湖 |
分类: 摄影 |
小南湖秋色
晴空万里秀南湖,景色清新柳影疏。
篱菊花黄香四野,莲蓬朵朵籽如珠。
标签:
美丽徐州(三)显红岛 |
分类: 摄影 |
位于徐州百步洪南的显红岛,原为故泗水中的一处由激流冲刷起的泥沙沉积而成的沙洲,北宋苏轼任徐州知府时名为中洲,后因民间传说熙宁十年黄河决口入泗,苏轼带领州民抗洪时,苏姑为救满城百姓献身黄河,徐州百姓在沙洲上捞得苏姑红袍,因此后人将此沙洲命名为显红岛。
这里是故黄河风光带上的河心岛。它虽小,却以有限的空间开拓无限的意境。一座三孔石桥将岛与东岸连接,透孔远眺,风光秀丽,颇有“锁景”之妙。岛上的建筑物,分布在周边的沿岸,沿河从西转北,凌于水上铺设木质栈道与平台,以此连接的主景建筑是水榭。凭栏观河,河面如镜,倒映出长挢、高楼、林岸、人家,当游船驶过或阵风乍起的时候,划碎彩影一串,令人心旷神怡。
博主写了二副对联,拍下了几张风光照片,供博友观之,请多指点。
百步洪广场南阶梯亭门(概然亭)
尽收园林景;纵观百步花。
百步洪广场南2号亭(晓渡)
晓月云外路;渔舟水中天。
http://s5/mw690/001IENnrgy6V5h76qMs04&690
http://s8/mw690/001IENnrgy6V5h7dWWba7&690
http://s12/mw690/001IENnrzy7fSqJA5B17b&690
http://s12/mw690/001IENnrgy6V5h7DoEz0b&690
http://s16/mw690/001IENnrgy6V5h6X5Qref&690
http://s16/mw690/001IENnrzy7fSqy07rVbf&690
http://s14/mw690/001IENnrzy7fSqB5evHcd&690
http://s15/mw690/001IENnrzy7fSqEU3Jc7e&690
http://s5/mw690/001IENnrzy7fSqKT2kse4&690
http://s9/mw690/001IENnrzy7fSqMDXM418&690
http://s8/mw690/001IENnrzy7fSqQAeij87&690
标签:
西子宋体诗人月光东蒙山杂谈 |
分类: 诗词 |
学诗摘记第八篇《关于虚笔暗写的艺术表现手法》
古代诗人状物写景,总是以精炼的文字绘形传神,其艺术手法也是多样的,不拘一格,有实写,也有暗写、虚写。所谓实写就是对客观的自然环境、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作具体的真实的描绘,使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所谓虚写就是超越生活的本来样式,借助于想象、联想、幻觉、错觉、夸张、变形等手法,收到离形得似,达意传神的艺术效果,在杰出诗人的笔下,常能做到实中见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使意象既具体可感又引人遐想无穷,意境更高远、更深邃、更空灵其妙。如:
初唐张若虚的“空星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唐代王维的“清浅向石滩,绿蒲向堪把。”
唐代李向的“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唐代钱起的“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明代文徵明的“凉风吹堕双桐影,满地碧阴如水流。”
北宋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北宋黄庭坚的“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清代厉鹗的“却向东蒙看霁雪,青天乱插玉莲花。”等等。
这些杰出诗人的诗句都是虚笔暗写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范例。
下面选择几首诗句剖析它运用此手法的奥妙之处:
一、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中的一联。全诗描绘春江月夜的明丽景色,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感叹人生的短暂,也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扣紧题目中的五种事物来写景,重点写月,也写得最精彩。诗中写月,角度多变,手法多样,他描绘了初生于海上的月光;似霰一样洒落在花林上的月光;照在离人妆镜台上的月光;还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诗中还写了斜月、潭月,“摇情满江树”的“落月”。其中写得尤为空灵巧妙的,当数“空星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一联,上句说,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雪一样,所以说“霜飞”;下句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上,令人感到整个宇宙都浸染在皎洁明亮的月光之中,如此透明,如此纯净,像梦幻,像神话,诗人巧妙地以霜似月,以白沙衬月,不直接写月而满纸月光,令后人读后称赞不已。
二、凉风吹堕双桐影,满地碧阴如水流
这是明代诗人文徵明的七绝《中秋》的后两句。此诗写中秋夜景。前两句:“横笛何人夜倚楼?小庭月色正中秋。”中秋之夜诗人仰望,只见有人倚楼吹着横笛,欣赏天上的圆月;向下看,小庭洒满了月色。十四个字写了天上圆月,小庭月色,倚楼吹笛人,还有欣赏着这些闰景的诗人自已,写得精练、清丽、自然,但尚未有出奇之笔。三、四句紧承次句,写小庭月色。诗人见到庭中一双梧桐树的影子在摇漾,漾出满地碧阴,好象水一样无声流淌。诗人把双桐影想象是秋夜凉风“吹堕”地上的,又把摇动的桐影碧阴想象是碧水在流动。这两个奇妙的想象画出了中秋月色的流动之态与皎洁之光,诗人运用了烘染手法妙写月光,营造出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诗中的月光是一条流动的清泉,整个意境是动中见静。
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是唐代诗仙李白的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的颈联。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宣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形势险要,是楚蜀之咽喉。诗题有“送别”二字,但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而是写诗人乘船出蜀渡过荆门所见的开阔景色和思乡深情。此诗的颔联是:“山堕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描绘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下句表现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诗人从荆门往远处望去,大江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视野高远。这一联,写山有动感,写江有气势,十个字直贯而下,可谓语壮境阔。读至此,真担心诗人难以为继。不料天才的诗人在后两句又奇峰突起,以虚笔写云月,使人如入仙境。上句说:晚上,江面平静,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变幻,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诗人不仅借月影如镜和云生海市反衬出荆门一带江水的平静和江岸的辽阔,补充、丰富了前一联;更以奇物的想象给眼前景物涂上了神异瑰丽的色彩,增添了浪漫的情韵,使诗显得逼真又空灵。真可谓“实者逼肖,虚者自出。”虚实相生,诗境生华。
四、却向东蒙看霁雪,青天乱插玉莲花
这是清代诗人厉鹗的七绝《蒙阴》的后一联。蒙阴,即今山东蒙阴县。康熙五十九年(1720),厉鹗赶京应试,在岁暮路经蒙阴,写了这首山水小诗。诗的前一联“冲风苦爱帽檐斜,厉尾无多感岁华。”用谐谑之笔,勾画出他顶风雪帽檐斜为功名奔波的狼狈形象,生动传神。“苦爱”和“感岁华”,揭示他自嘲自爱、自叹自赏的复杂心态,笔墨精练。后一联写他急匆匆赶向蒙阴县南的东蒙山去观看初晴雪景,只见青碧的天空中乱插着一簇簇皎洁如玉的莲花。诗人并不如实摹写东蒙山峰的皑皑积雪,而是驰骋想象,凭虚构象,把东蒙山雪峰比喻为插向青天的玉莲花。这奇丽的意象,饱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惊叹,向往之情,又寄寓深意。玉莲花在青天上怒放,超尘出俗,清高纯洁,正是诗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凭虚构意象的写法,使此诗营造出一个壮丽高远的艺术意境。
五、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这是唐代诗人钱起的五律《裴迪南方秋夜对月》的颈联。此诗是钱起到诗友裴迪家作客时观赏秋月而作,通篇写月下景色。诗云:“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分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尺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辉几处愁。”中间两联写裴迪的书楼重门紧闭,地面上投射着楼房的影子,院内一片寂静;一棵树孤零零地兀立着,令人感到冷嗖嗖的。树上的鸟鹊忽然惊飞起来,秋叶随之纷纷飘落;萤火也越飘越远。渐渐没入流动的烟雾之中。这四句诗,句句都写出了月光。楼房有倒影,可见月光的照射;独树生寒,是月光的银光凛冽;鹊惊,是因为月出;烟流,是指月光如烟般流动。写月光不明写,而是借重门、独树、惊鹊、飞萤烘托出来,这是很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四句诗或颠倒错综,或紧缩省略,句法新奇,语言疑炼,对仗工整,意脉流贯。前人赞扬此诗:工于体物,善于绘景,刻划不伤气韵,清健有远神。
标签:
学诗摘记第二篇文化 |
分类: 文摘 |
浅探“对面著笔”等艺术手法的妙用
在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人采用“对面著笔”、“逆挽笔法”、及“诗中问答”艺术手法构思谋篇的佳作,读起来感人肺腑,有所启迪。值得学习借鉴。
一、对面著笔,曲折深婉
“对面著笔”就是诗人在抒写思乡怀人之情时,不说或不仅仅说自已如何思念亲人,却说亲人如何思念自已,曲折而深婉地表达出自已的思念之情。运用这种手法有多种样式,或把写自已与对方结合起来,相互映衬,或通篇纯从想象对方展开艺术构思,或明写,或暗写。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七言绝句就是很好的例证。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寓居长安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诗人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首联:“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朴素无华,高度概括了游子思乡怀亲的体验,成为千古传诵、家喻户晓的警句。诗至此已形成感情高潮,如顺着“佳节倍思亲”的思路继续写下去,很难转出新意,而王维从对面著笔写出了三、四句,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故乡的兄弟,在今天重阳节登高之时,每人身上都佩戴了避灾的茱萸,忽然发现自已的兄弟独在异乡不能和全家人共度佳节而惆怅、遗憾。这情景出自诗人的独居凝想,可见诗人思亲人之深,可谓透过一层。由于诗人以曲折有致,出乎常情的笔法,显示出诗人思乡怀亲的真切深厚之情。后联之妙,正如清人张谦宜所云:“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倍凄凉。”
南宋诗人胡朝颖运用“对面著笔”艺术手法,写的七言绝句《旅夜抒怀》也有独到之处,能够打动人心。
这首诗写旅宿春寒而思乡怀归。首联“十日春光九日阴,故关千里未归心。”点明时间、人物,紧扣诗题的“旅”字。诗人诉说连日阴云不开,春寒袭人,旅夜辗转不眠,遥忆千里以外的乡关,归思难以排遗。后联笔锋一转,诗人写到:“怜儿女寒床底,指点灯花语夜深。”想象家中儿女思念自已的情态。由于悬念在外父亲,儿女也是更深未眠,坐在寒窗下,指点爆成花形的灯芯,猜测、计算父亲归来的日期。全诗实写与虚写前后映照笔法开阖变化,声态并作,逼真细致,洋溢着温馨的人情味。
二、逆挽笔法,扣人心弦
逆挽笔法,就是在叙事、写景、抒情时,不按照事情的先后、因果次序来描述,而是颠倒过来,或“倒戟而入”或“勒回追想”,巧妙地运用一种名为“逆挽”或叫“倒卷”的笔法,借以突出引人入胜的情景,制造扣人心弦的悬念,渲染突兀奇警的气势,产生曲折委婉的韵味。“倒卷”的笔法大都用于开篇,使诗“工于发端”。
宋代诗人黄廷建于熙宁四年﹙1071年﹚春,26岁时,在叶县﹙今属河南尉任上﹚作七律《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楼见寄》一首。全诗是:
县楼三十六峰寒,王粲登楼独倚栏。
清座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
诗来嗟我不同醉,别后喜君能自宽。
举目尽妨人作乐,几时归得钓鲵桓?
诗的前四句想象友人王晦之登楼的情景。首联即用逆挽笔法,挟嵩山三十六峰于纸上,使一股高远清寒之气逼人而来,诗人想象友人如东汉诗人王粲那样登楼北望,独倚栏干,气度悠闲从容。这不同凡响的开篇,使高寒壮美的山峰与襟怀高洁的友人相映生辉,诗情画意全出,颇得力于妙用逆挽笔法。接下来的诗句上下紧密衔接,句句精神抖擞,一气呵成,情深景美。
杜甫诗作七律《登楼》,也是运用了“逆挽”手法,因果倒装,使诗的起势突兀。唐太宗广德二年(764年),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吐蕃又大举入侵,朝廷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社会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李唐王朝内外交困,灾患重重,这年春天,杜甫满怀愁绪登上高楼,写下了这首诗,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凭栏远眺,澄碧江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际汹涌而来,大地上洒满了灿烂的阳光,到处繁华竞放,诗人感到万紫千红的春花离高楼很运,然而这美丽的阳春烟景没有引起诗人的愉悦,反而使他更加黯然心伤,诗一开篇,便以乐景反衬哀景,写出了见花伤心的反常情景。写道“花近高楼伤客心”,制造了扣人心弦的悬念,然而写到“万方多难此登临”。点明了诗人是在“万方对多难”之际“登临”的,诗人用这情景反衬的诗句,以一种雄壮的气象和高屋建瓴的气势笼盖全篇。如果按照先因后果的次序来写,首句过于平直而无奇崛感,诗的气象和气势就大大减弱。
三、诗中问答,引人入胜。
在古诗词中,诗人采用问答的手法,妙在有四,一是可
以巧妙地刻画出人物的神情意态,内心活动。二是可以把人物的生活环境和自然风景展现出来。三是可以使诗词富于戏剧性。四是可以节省笔墨,以简驭繁,制造悬念,增添诗味,引人入胜,今人神往。有的词有问有答,一问一答;有的有文无答,戛然而止;有的诗省略问语,寓问于答;有的诗匪夷所思,答非所问。更多的诗,用人物的行为动作或自然风景画面作为回答。
唐代诗人崔颢的《长干曲》,就是作者运用诗中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戏剧情境艺术魅力的典型范例。诗人在这首诗里写了一水乡女子在江上与邻船男子攀谈问话的情景。全诗四句:“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仃舟暂借向,或恐是同乡。”都是这位女子的说话,首句是她主动发问,大胆直率,完全不受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礼俗约束。她问了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将自已的居住坦率的告诉陌生人,“妾住在横塘”,即显出她纯真无邪,开朗爽快,又表现了她听得男子乡音后喜出望外,急于结识的心态。三、四句继续写女子的说话,她解释说:“我不过趁船而暂停在这儿随便问问,或许我俩还是同乡!”这是男子反问后她的解释。还是她怕引起对方误解而加以补充呢?所以这些,诗人都没有写,让读者充分地想象。这首诗通篇是女子之言,口吻传神,其音容笑貌,活灵活现与纸上。其诗所描述的场景、情节、细节以及另一个人物,都是从女子的说话中显现出来,如一出独幕剧。
唐代诗人贾岛绝句《访隐者不遇》,是以问答方式构思的,但是诗人省略了问话,寓问于答。这首绝句是这样写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首句“松下问童子”不言所问何事。次句“言师采药去”是童子答“我”所问。第三句“只在此山中”诗人在这里省略了“采药在何处”的问语。结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答复“我”再三追问其师采药究竟是在山中哪一个方位的问题。诗中三番问答,本来至少要写六句,诗人采用以答句包赅文句的手法,仅用三句十五个字即已表达得含蓄有味。童子最后一答,答所非问,妙趣无穷。全诗并未直接描绘隐者和深山景色,我们的眼前却浮现出一幅云烟杳渺、幽静深远的水墨山水画。画上,高山大壑,白云悠悠,苍松巍巍,“我”在松下向青衣童子问话;而一位鹤发童颜风神散朗的隐士,也仿佛正从白云深处向我们走来。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道出此诗运用回答手法之妙。
现习诗三首,领悟一下上述三种艺术手法的妙用,以提高自已的艺术素养和写作审美能力。
一、《雨夜》:“高原绵雨夜深寒,简易毡房入睡难。灯下彭城思万里,针针线线系西南。”
二、《游微山湖感赋》:“习习和风敲败叶,浪推芦苇散清香。渔家儿女天罗撒,篓篓湖鲜致富乡。”
三《学子访老者有答》:“泉边问老翁,宝在大山中。林密千藤蔓,雄心路自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