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诗摘记第二篇《浅探“对面著笔”等艺术手法的妙用》

(2010-03-31 10:10:48)
标签:

学诗摘记第二篇

文化

分类: 文摘
浅探“对面著笔”等艺术手法的妙用

      在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人采用对面著笔逆挽笔法、及诗中问答艺术手法构思谋篇的佳作,读起来感人肺腑,有所启迪。值得学习借鉴。

    一、对面著笔,曲折深婉

  对面著笔就是诗人在抒写思乡怀人之情时,不说或不仅仅说自已如何思念亲人,却说亲人如何思念自已,曲折而深婉地表达出自已的思念之情。运用这种手法有多种样式,或把写自已与对方结合起来,相互映衬,或通篇纯从想象对方展开艺术构思,或明写,或暗写。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七言绝句就是很好的例证。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寓居长安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诗人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首联: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朴素无华,高度概括了游子思乡怀亲的体验,成为千古传诵、家喻户晓的警句。诗至此已形成感情高潮,如顺着佳节倍思亲的思路继续写下去,很难转出新意,而王维从对面著笔写出了三、四句,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故乡的兄弟,在今天重阳节登高之时,每人身上都佩戴了避灾的茱萸,忽然发现自已的兄弟独在异乡不能和全家人共度佳节而惆怅、遗憾。这情景出自诗人的独居凝想,可见诗人思亲人之深,可谓透过一层。由于诗人以曲折有致,出乎常情的笔法,显示出诗人思乡怀亲的真切深厚之情。后联之妙,正如清人张谦宜所云: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倍凄凉。

南宋诗人胡朝颖运用对面著笔艺术手法,写的七言绝句《旅夜抒怀》也有独到之处,能够打动人心。

这首诗写旅宿春寒而思乡怀归。首联十日春光九日阴,故关千里未归心。点明时间、人物,紧扣诗题的字。诗人诉说连日阴云不开,春寒袭人,旅夜辗转不眠,遥忆千里以外的乡关,归思难以排遗。后联笔锋一转,诗人写到:怜儿女寒床底,指点灯花语夜深。想象家中儿女思念自已的情态。由于悬念在外父亲,儿女也是更深未眠,坐在寒窗下,指点爆成花形的灯芯,猜测、计算父亲归来的日期。全诗实写与虚写前后映照笔法开阖变化,声态并作,逼真细致,洋溢着温馨的人情味。

    二、逆挽笔法,扣人心弦

逆挽笔法,就是在叙事、写景、抒情时,不按照事情的先后、因果次序来描述,而是颠倒过来,或倒戟而入勒回追想,巧妙地运用一种名为逆挽或叫倒卷的笔法,借以突出引人入胜的情景,制造扣人心弦的悬念,渲染突兀奇警的气势,产生曲折委婉的韵味。倒卷的笔法大都用于开篇,使诗工于发端

宋代诗人黄廷建于熙宁四年﹙1071年﹚春,26岁时,在叶县﹙今属河南尉任上﹚作七律《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楼见寄》一首。全诗是:

县楼三十六峰寒,王粲登楼独倚栏。

清座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

诗来嗟我不同醉,别后喜君能自宽。

举目尽妨人作乐,几时归得钓鲵桓?

诗的前四句想象友人王晦之登楼的情景。首联即用逆挽笔法,挟嵩山三十六峰于纸上,使一股高远清寒之气逼人而来,诗人想象友人如东汉诗人王粲那样登楼北望,独倚栏干,气度悠闲从容。这不同凡响的开篇,使高寒壮美的山峰与襟怀高洁的友人相映生辉,诗情画意全出,颇得力于妙用逆挽笔法。接下来的诗句上下紧密衔接,句句精神抖擞,一气呵成,情深景美。

杜甫诗作七律《登楼》,也是运用了逆挽手法,因果倒装,使诗的起势突兀。唐太宗广德二年(764年),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吐蕃又大举入侵,朝廷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社会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李唐王朝内外交困,灾患重重,这年春天,杜甫满怀愁绪登上高楼,写下了这首诗,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凭栏远眺,澄碧江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际汹涌而来,大地上洒满了灿烂的阳光,到处繁华竞放,诗人感到万紫千红的春花离高楼很运,然而这美丽的阳春烟景没有引起诗人的愉悦,反而使他更加黯然心伤,诗一开篇,便以乐景反衬哀景,写出了见花伤心的反常情景。写道花近高楼伤客心,制造了扣人心弦的悬念,然而写到万方多难此登临。点明了诗人是在万方对多难之际登临的,诗人用这情景反衬的诗句,以一种雄壮的气象和高屋建瓴的气势笼盖全篇。如果按照先因后果的次序来写,首句过于平直而无奇崛感,诗的气象和气势就大大减弱。

    三、诗中问答,引人入胜。

在古诗词中,诗人采用问答的手法,妙在有四,一是可

以巧妙地刻画出人物的神情意态,内心活动。二是可以把人物的生活环境和自然风景展现出来。三是可以使诗词富于戏剧性。四是可以节省笔墨,以简驭繁,制造悬念,增添诗味,引人入胜,今人神往。有的词有问有答,一问一答;有的有文无答,戛然而止;有的诗省略问语,寓问于答;有的诗匪夷所思,答非所问。更多的诗,用人物的行为动作或自然风景画面作为回答。

    唐代诗人崔颢的《长干曲》,就是作者运用诗中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戏剧情境艺术魅力的典型范例。诗人在这首诗里写了一水乡女子在江上与邻船男子攀谈问话的情景。全诗四句: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仃舟暂借向,或恐是同乡。都是这位女子的说话,首句是她主动发问,大胆直率,完全不受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礼俗约束。她问了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将自已的居住坦率的告诉陌生人,妾住在横塘,即显出她纯真无邪,开朗爽快,又表现了她听得男子乡音后喜出望外,急于结识的心态。三、四句继续写女子的说话,她解释说:我不过趁船而暂停在这儿随便问问,或许我俩还是同乡!这是男子反问后她的解释。还是她怕引起对方误解而加以补充呢?所以这些,诗人都没有写,让读者充分地想象。这首诗通篇是女子之言,口吻传神,其音容笑貌,活灵活现与纸上。其诗所描述的场景、情节、细节以及另一个人物,都是从女子的说话中显现出来,如一出独幕剧。

唐代诗人贾岛绝句《访隐者不遇》,是以问答方式构思的,但是诗人省略了问话,寓问于答。这首绝句是这样写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首句松下问童子不言所问何事。次句言师采药去是童子答所问。第三句只在此山中诗人在这里省略了采药在何处的问语。结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答复再三追问其师采药究竟是在山中哪一个方位的问题。诗中三番问答,本来至少要写六句,诗人采用以答句包赅文句的手法,仅用三句十五个字即已表达得含蓄有味。童子最后一答,答所非问,妙趣无穷。全诗并未直接描绘隐者和深山景色,我们的眼前却浮现出一幅云烟杳渺、幽静深远的水墨山水画。画上,高山大壑,白云悠悠,苍松巍巍,在松下向青衣童子问话;而一位鹤发童颜风神散朗的隐士,也仿佛正从白云深处向我们走来。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道出此诗运用回答手法之妙。

    现习诗三首,领悟一下上述三种艺术手法的妙用,以提高自已的艺术素养和写作审美能力。

    一、《雨夜》:高原绵雨夜深寒,简易毡房入睡难。灯下彭城思万里,针针线线系西南。

    二、《游微山湖感赋》:习习和风敲败叶,浪推芦苇散清香。渔家儿女天罗撒,篓篓湖鲜致富乡。

    三《学子访老者有答》:泉边问老翁,宝在大山中。林密千藤蔓,雄心路自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暖花开
后一篇:花鸟画习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