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为什么把《关雎》列为《诗经》首篇

(2009-02-08 14:53:42)
标签:

诗经

孔子

亚里士多德

诺亚方舟

君子

窈窕淑女

恋爱

成亲

文化

分类: 天眼读经典之《诗经》

    首先声明,有太多的研究者们找出各种证据说明:《诗经》不大可能是由孔子删削编定而成的。虽有太史公为之作证也不行。

  但我却宁愿相信《诗经》就是孔子最终编定的。

  其中一个原因是,有研究结果表明,和孔子生活的时代大体相当的时间里,在世界文明最先发端的其他地方,都出现过全面影响整个民族甚至全世界的伟人――全才的伟大学者。例如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诺亚先知(就是驾“诺亚方舟”以避天灾,放出和平鸽衔回橄榄枝的那位)等。其中尤以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文明,尤其西方文明的影响最为深远。有证据表明,在亚里士多德去世之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几乎从未出现过对他的学说表示过任何怀疑的人。所有的甚至包括所谓的做学问的人们,也认为所有的科学问题,都被亚里士多德一劳永逸的解决了。虽然我们今天会对这种现象感到可笑,但在当初这的确是事实。

  因此,从也许是狭隘的民族自尊心出发,我也宁愿相信孔子也是这种人。

  好了,言归正传,当然是从认定孔子是《诗经》的最终编定者开始说。而且我所说的也正是支持我的观点的一条证据。

  翻开《诗经》,第一篇叫做《关雎》。

  我们先来温习一遍这一篇: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且不论这一篇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有多么深远,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也不管不同的人对此有什么样不同的理解。因为本来就有“诗无达诂”之事。且说一下我的理解。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应该表示时令是农历的仲春时节。此时,鸟兽开始寻偶交配。而正处妙龄且巧遇于河畔的“君子”和“窈窕淑女”呢?如果说由于性别差异导致的外在行为有所区别,“窈窕淑女”还会故做矜持的话,而“君子”可至少想要“逑”于“窈窕淑女”了。但时机似乎尚未成熟。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初夏时节。经过较长时间的试探,尚未获得任何确切信息、但一定已经看到一些希望的“君子”已经到了“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不能入眠的程度。但既然已经是“辗转反侧”,想来至少已经进入初恋的阶段了吧?

  当“参差荇菜”已经长到了可以“左右采之”的时候,时令已经到了夏秋之际。既然已经长大可采了,男女双方的恋爱看来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于是“琴瑟友之”,不管是说明已经到了双方可以公开恋情的时候,还是理解成在此时给他们举行了订婚仪式,至少后世人所言的可以“琴瑟合鸣”的时机已经为时不远了。

  于是,到了“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的秋冬之际,人们一年的劳作行将结束,青年男女一年的恋爱也已成熟,当然就可以伴随着“钟鼓”之乐把新娘迎娶回家了。

  总之,《关雎》一诗歌唱了一对恋人在一年内由相识、求爱,到热恋、订婚,最后成亲的一整个过程。在短短的篇幅之内概括了我国当时礼乐治国的现状。而这种治国哲学到了孔子的时代已经开始“礼崩乐坏”了。一生致力于恢复礼乐的孔子,为此奔波了一生,也失望了一生,只好把自己的治国理想寄托于此是不是很有可能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