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山西永济蒲韩社区出现了“逆向就业”,一些大学生把到农村就业作为求职首选。
按老理,农村人成功的标志就是考大学,逃离黄土地,挣工资,住楼房,过城里人的生活。
现在怎么倒过来了?农村怎么一下子出现那么大的职场?农村人拿什么给大学生发工资?城里人为什么愿意到农村就业?
这些是真的吗?都是什么人到农村求职就业?他们长得什么样?他们心里究竟怎么想?
我在永济蒲韩社区寨子乡期间,召开了农村就业大学生座谈会,我的问题很直接:到农村就业,是不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乡下工作,心里憋屈吗?你们这样做,究竟图的是什么?跟那些担当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同桌相比,你们心里会不平衡吗?
年轻人的回答很有意思。
今天,整理了5个人的发言,作为“中国就业新现状”第一期,以后将陆续刊出。
▲
1
什么人到农村求职就业?他们长得什么样?他们心里究竟怎么想?这是我迫切想知道的。
▲
2
看到村子里有这么多年轻人,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我确信他们对自己的现状是满意的。
▲
3
农村究竟有什么样的职业天地,可以吸引这么多有知识的年轻人前来?
▲
4
第一个发言人:苗盼。她住在山西永济市,是每天自驾车来村里上班的,车程40分钟。
▲
5
她今年25岁,毕业于山西大学,行政管理专业。
▲
6
已经在农村入职两年,目前负责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
苗盼的发言:我选择在这里就业,是欣赏这个职场环境的人员构成。
一个职业机构,应该有各个年龄阶次的人,这有利大家各尽所能,也有利年轻人的成长。
全部是年轻人的职场,大家的知识结构和利益诉求都是一样的,所以人和人都跟乌眼鸡似的,除了
人际之间的死掐,没人帮你。
这里就不同了,老人阅历广,经验多,中年人热心肠,让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以前接触不到的知识,
所以进步特别快。我们年轻人熟悉的一些信息知识,也可以帮到其他年龄段的人,让我们觉得自己
很有用武之地。
农村是熟人社会,大家祖祖辈辈住在一起,彼此很熟悉,容易信任。熟人社会中来了陌生人,大家
会特别稀罕你,对你格外的好。我刚怀孕时,谁家杏子、苹果、葡萄熟了,第一个就摘了送给我
吃,对我呵护有加,食堂的阿姨,每天为我单做三顿孕妇饭。这在其他单位,想都别想。
在这样的地方工作,我没什么压力,心情特别好。
▲
7
第二个发言人:李晓娟。今年30岁,两个孩子的妈妈。
▲
8
李晓娟是学校教师,2011年进入这个职场。
▲
9
她教的专业课程是“农耕生活文化”,这在中国是一门稀有课程。
▲
1 0
李晓娟很活泼。她唱歌、领舞、领操,给学员包饺子,都是一把好手。
李晓娟的发言:我看重的是这个地方的培训。蒲韩社区特别重视年轻人的培养,这里提供的培训很系统、很有档
次,一般单位做不到。
我入职两三年,就到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高等院校培训过,每年还有香港、台湾老师
送上门的课程,如果不是进入这个职场,绝对无法享受。
这里人人必学的“七型人格”课程,让我们学会理解别人,极大地和谐了人际关系,优化了团队
建设,连我自己的性格都改变不少。以前,我总跟自己的孩子发急 ,现在知道这是自己的性格缺
陷,就注意克服。
一个职场,有好的培训比优厚的工资待遇更有吸引力。
▲
1 1
第三个发言人:张海婷,27岁,特别有经济头脑。
▲
1 2
毕业于西京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入职2年,现任财务主管。
张海婷的发言:每个人的诉求是不一样的,我恋家,考大学都想考大同,结果考到西安,纠结了很长时间。
如果算经济账,在农村就业并不吃亏。这里的收入虽然是2000元,但是一日三餐是免费的,没有
交通和住房问题,2000元是净剩的。
我的同学在城里就业,虽然每月挣4000多元,但租房一千多,交通好几百,除去吃饭,剩下的不
一
定有我多。
我这样的年纪,已经自己盖了一座四合院,有十几间房。我们这里的房子讲究,您是知道的,厨
房、厕所、洗澡间、洗衣间是四间分开的房间,会客室有100多平米。我们结婚没要老人盖房,
自己解决的,花了十多万就搞定。这对于其他27岁的年轻人,想也不要想。
家里兄弟姐妹多,干什么的都有,当官的,当律师的,开矿的,就差一个干农业的,我负责全家
食品安全,所以,我在农业上盯着。
▲
1 3
第四个发言人:段丽丽,34岁,入职三年半,学校教师。
▲
1 4
曾外出打工,还在北京开过餐厅。
段丽丽的发言:我觉得在农村就业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和孩子在一起,陪伴孩子的成长,保障孩子的心理健康。
2007年,我外出打工,每天给家里打一个电话。
开始,孩子抢着跟我说话,不等问,就噼里啪啦主动说。
过了一个月,孩子话少了,问一句,说一句。
再后来,孩子索性没话了,问十句,都不说一句。
后来,我妹妹给我打电话,说我的孩子找到她,说了一句话“老姨,我想我妈。”
听到这里,我鼻子一酸,一咬牙就回来了。在孩子需要大人牵手的时候,我不能撒手。
我当了教师,正好可以和孩子并肩成长,不让孩子孤单,我觉得这是最适合我的职业。
▲
1 5
第五个发言人:陈娜,入职三年,学校教师。
▲
1 6
▲
1 7
她们这几位老师担任的是师资培训,他们培训后的老师,要奔赴更广大的农村职场。
陈娜的发言:我喜欢这里的人情味和浓浓的人文氛围。去年年底,我和我先生一同被选送到云南培训,火车
上,我接到信贷员的电话,告诉我一笔贷款到期,要马上归还。我和丈夫很着急。
过了一会儿,公司财务部的人来电话,说贷款已经先替我还上了。
后来才知道,是同车去云南的郑冰老师怕我们学习分心,特意安排财务部门替我们还上的。
当时,我心里别提多温暖了。
我们这个职场有人情味的地方很多,生小孩有半年产假不新鲜,但是当婆婆的,有一个月的婆婆
假,每个员工一年有几千元的培训费,还有集体旅游度假费,公司给每个员工过生日。
在这样有浓浓人情味的地方工作,感觉特别温暖,特别有归属感。
▲
1 8
山西永济蒲韩社区的各种职场,是靠开展各种“服务”打造出来的,比如养老服务、环境卫生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夏令营服务、有机种植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等等,现在,他们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
1 9
这就是农村职场创始人郑冰,她是山西永济蒲韩社区农村合作组织的带头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