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我们的祖先,就是用着这样千补百衲的补丁口袋,一代代活过来的。

▲ 2
这样的补丁被面,传了一代又一代。

▲ 3
我很小的时候就会打补丁,新袜子不能直接穿,要打好补丁才能穿。

▲ 4
算一算,我们不打补丁才多久?

▲ 5
但是,我们家里已经很少找到这样的口袋和被面。

▲ 6
有个有心的艺术家,在别人收集古玩字画之时,另辟蹊径,专门下乡收集带补丁的口袋、被面、旧衣裳。

▲ 7
他的名字叫李向明,他用补丁口袋做成的艺术品叫《土语》。确实,没有比这更本土的了。

▲ 8
他当然不只是积累补丁口袋,他是睹物思人,让人们见证破布后面那在贫瘠土地上默默生存的芸芸众生。

▲ 9
这些芸芸众生与无语的大地一道,构成整个中国的沉默背景。

▲ 10
中国的百姓,可能是全世界最具忍耐性的人,他们在千补百衲的同时,还提出“笑破不笑补”的理论。

▲ 11
桑树的树杈被制成三股杈,用于轧场、挑麦秸,现在,三股杈又被还原到树上。

▲ 12
三股杈子成了枯树的树冠。

▲ 13
这些补丁都带着劳动人民身体的温度,手掌的汗味。

▲ 14
它们是最具人文情怀的东西。

▲ 15
为什么爱马仕一个皮包要卖好几万?就是因为它是手工缝制的,比冷冰冰的机器多了人的温暖,多了人的故事。

▲ 16
这样的补丁衣、百衲被,背后有太多的脸,太多的手,太多的心思和想法。

▲ 17
如果我们觉得它不值得珍藏,可能是我们淡忘了它背后的人和那些风风雨雨的历史过往。

▲ 18
无论如何,历史是不能抹掉的。

▲ 19
如此能承受苦难,顽强生存的中国老百姓是永远值得尊敬的。

▲ 20
一个民族,能如此忍受,如此沉默,是值得人们深深思考的。

▲ 21
这就是李向明。

▲ 22
李向明如是说。

▲ 23
李向明如是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