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农展馆的非遗展览看了三次,非遗表演人的形象设计参差不齐。先说好的,这个表演古琴的汉服很成功。

▲ 2
总体来说,少数民族的表演者形象呈现普遍不错。

▲ 3
这个艺术家穿着非常对路,棉质,中式,茶绿色,与雕刻品的棕黄同色系,与银白头发和白皮肤成对比色。

▲ 4
这是男生表演古琴,也是中式棉布上衣,棉布沉稳,亲切,近人,特别适合近距离观看,也适合拍照。

▲ 5
宋水仙身穿白族马尾绣大礼服,绣活很精细,适合近距离观看。这件衣服要整整绣一年,有重大活动才穿。

▲ 6
这是北京老字号同升和的师傅表演制鞋,服装也是有设计的,虽然丝绸有点炫光,但还是可与素朴的鞋搭配。

▲ 7
这是全场最被关注的三位藏族女性,她们的整体形象是最成功的。

▲ 8
这个服装体现了茶的元素,而且还注意了周围背景的设计。

▲ 9
中国的非遗项目,当然要穿中式服装,如果在服装当中再融入一些本项目的元素,就更好了。

▲ 10
这个姑娘的服装是全场最亮眼的,帽子有效挑高了身体高度,符合10头身标准。尽管天冷,她一直穿民族服装。

▲ 11
全身上下都是大马哈鱼皮的装束,这是最到位的展示。

▲ 12
锡伯族角弓表演者始终穿着有特色的本民族服装。

▲ 13
表演盘绣的土族妇女的“彩虹衣”非常有特色。

▲ 14
这是凤翔泥塑的表演者,她对自己的形象是有设计的,用单纯的颜色衬托作品的多彩。

▲ 15
着装的问题也很多。这是根本没有个人形象设计的,而且风风尘仆仆,也许家乡不兴这个,但毕竟是出来亮相。
,
▲ 16
小帽衫缺乏地方特色,也不太适合这个大妈,作为山东的表演者,完全可以有很地道的打扮。

▲ 17
多么精致的竹编!操作人却穿着无色彩的大棉外衣。

▲ 18
这是做彩灯的小姑娘,灯非常漂亮,可是,一袭大衣却给人普通路人的感觉。

▲ 19
外套本身就给人坐不下来的感觉,加上面料的厚重、反光,与需要静心绘制的精致年画不够和谐。

▲ 20
这个架子低矮,两面全被毛线遮挡着,只露出一个大众化衣服的后背,很难让观众看明白是什么。
关于非遗项目展示,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1.展位低矮,不利于观看。
由于关注非遗的人士数量不断增加,摆张桌子就表演的做法已严重过时,只见人头攒动,不见表演真人的现象要赶快改变,要把展位架高,要增加投影等设备,把细节部分投放到墙上,让观众看明白。
2.布展展品的美化与协调。
有的展品随便一挂,有的放在地上,忽视了整体美观。有的展品本身很多色彩,表演者又穿得很花哨,造成整体的不协调。
3.重视摄影群体的二次传播。
根据现在观众喜爱拍照和发微博方便的特点,应该在展位辟出一块摄影区,背景设置有自己的特色,且相对干净,适合拍照。
4.传承人要有介绍和沟通能力。
发现一些项目的表演人不说话,甚至不抬头,只是埋头制作。作为要传承的项目,宣传是非常必要的,表演者要有沟通能力,要有耐心,如果操作起来不适合说话,要另外安排能讲解的人。
5.要多安排年轻人参加表演。
举目望去,印象是非遗事业是中老年事业,有的项目介绍里还写着该项目怎么后继乏人,等等。作为需要传承的项目,一定是有生命力的,青年人能上岗,说明传承的成功。
以上所说,只是个人管见,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喜欢非遗,希望它更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