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中国的蚕桑丝织技艺是世界非遗项目,在农展馆的非遗大展上,有个现场做丝绵被的,300元一斤,卖得很火。

▲ 2
一个蚕茧的丝有多长?3000米,怎么把这么长的丝变成衣服?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的女子来表演了。
▲ 3
这是煮蚕茧的炉子,叫“行灶”,蚕茧需要在90度的高温水中,才能“索緖”——理出丝头来。

▲ 4
坐在炉前操作叫“值锅”
。她手里拿的工具叫“索绪帚”。

▲ 5
通常,24根丝拧到一起才能形成可以织布的丝线。

▲ 6
除了索丝緖,她们还要脚蹬脚踏缫车,完成丝线的加捻和缠绕。

▲ 7
由于一根丝有3000米长,如果脚下速度控制好了,熟练的缫丝女可以很优雅地工作。

▲ 8
当然,这需要有经验,也需要操作熟练,通常一台脚踏缫车要捻两根线,就是说,有四五十个蚕茧被缫丝。

▲ 9
她们要发现断头,及时补接,还要发现已经用光的蚕茧,及时替换新的。

▲ 1 0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脚踩手捞,要动作特别协调。

▲ 1 1
蚕桑丝织技艺早在中国的西周时期就有了,我国作为丝绸生产大国,丝线原料早期竟是这样获得的。

▲ 1 2
一走上“值锅”台,她们就特别全神贯注。

▲ 1 3
她身边的盆里放着生茧,她会适时往热水锅里投放,时间和温度全在自己掌握。

▲ 14
这是脚踏缫车机架,那两个小铁轴上,各运行着一根丝线。看来这台车还可以运行第三根。

▲ 15
这是把蚕茧做成丝棉片。蚕茧也要先行水煮。

▲ 1 6
找到可以把蚕茧打开的地方。

▲ 1 7
把一个蚕茧撑开,翻转,取出里面的蚕蛹、蜕皮等杂物。

▲ 1 8
把蚕丝拉薄套在手上。

▲ 19
把几个蚕丝套叠在一起,拉开,竟然有这么大。

▲ 20
已经拉好的蚕丝套有一大摞了,用它可以直接加工丝绵被。

▲ 21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是世界非遗项目,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代表。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不仅有优质的产品和整套的工艺技术,还有生态的蚕俗文化。在长期的蚕桑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包括口头文学、民间信仰、节日庆典等各方面内容的一系列传统民俗,非常具有地方民俗特色。 比如祭蚕神、吃蚕饭、看蚕花戏。关于蚕花娘娘的来历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相传古时候的江南有个靠山临水的小村庄,村中有户人家有个小女孩,名叫兰花。母亲不幸早逝,后母对她不好,每天要她割很多羊草,回家还要帮抱弟弟......有一天她割草来到了一颗大树下,突然树下有条小路,路边有条小溪,一路上鸟语花香,来到尽头有许多房子,房中有许多仙女养着一条条的天蚕。
仙女们对兰花她很好,不仅给好吃好穿的,而且教她养天蚕技巧。不知不觉地一年多过去,她很想家。一天,她没与天仙娘娘说,从房中拿了二张天蚕籽和一些桑果,边吃边抛,急忙忙地往村里赶去......
一会儿功夫就到了村里,村里还是老样,走到家门口碰到一位小伙,问她是谁?她正要回答,年老的父亲从家里走了出来,认得是走了十多年的女儿,就问女儿这些年跑到那里去了?她一一作了回答。
睡了一晚,她又想去仙女那里,可是走到山边大树下,怎样也找不到路。突然,飞来一只大雁,叫着:"兰花偷蚕,兰花偷蚕......"
远飞而去。
她只能原路回家,可山边的地里长出了许多桑树,回到家她把蚕籽孵化成天蚕,就用路边的桑叶养大成茧,缫丝织绸,一代代地相传,后人叫她"蚕花娘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