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钱”的故事早已有之(老北京系列1)
标签:
不差钱盖帽首都图书馆讲座曹作兰老北京京味文化面子主人杂谈 |
最近,因讲老北京传统文化课程,查阅了不少有关老北京文化的资料。
查阅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在老北京饭馆经营中,关于该“说有”还是该“说没有”的类似“不差钱”的故事,其实早已有之。
所不同的是,小沈阳说有或者说没有,是赵本山事先花钱“买通”的。
而在老北京的经营模式中,这早已是一种对消费者诚信的自觉。
帮消费者“盖帽”,不让消费者多花钱,就是当时的行规。而且是连店小二都自觉遵守并且能熟练运用的规则。
北京人爱说“盖了帽了”,意思就是“到了顶了”。
按规矩,当时请客时,由做东的人先点菜。
他点的最贵的菜,就是当天的“帽”。
其他人接着依次再点,如果有价格高于主人的,店小二就要及时说:“这个没有,您换一个吧。”
即使就是真有,也要说没有,这就是帮主人盖帽。
当时开店经营的买卖规矩有两条。头一条就是不让消费者多花钱,第二条就是不让消费者没面子。
如果做东的人点了松树桂鱼,后面再有人点油焖大虾,接下去就会更没谱了。
花这么多钱,如果不是主人的本意,那么这顿饭就不好玩了,从主人那里就吃不痛快。
另外,主人如果没带那么多钱(那时又不兴刷卡),弄个又花钱又没面子,就糟上加糟了。
因此,保护消费者,不让他们多花钱,更不让他们没面子,成了当时的重要经营原则。
更有意思的是,除了不让消费者多花钱、不让他们没面子以外,店里还适时地让消费者里的老顾客“白吃”一顿,用以反馈报答老顾客。
当然,“白吃”并不完全是白吃店里的。是赶到店里有人请大客、大包桌时,从大客的菜里“匀”出来的。
每逢这个时候,店小二就会对单个来的老顾客说,“今天的菜,您就甭点了,我看着给您安排吧!”
听到这话,老顾客就心领神会,一个劲道谢。
小二安排的菜,一定是这个老顾客平时最爱吃的,甚至比平时档次还高一些。
哪个顾客喜欢什么,哪个顾客有什么偏好,他们都一一记在心里,他们真拿顾客当回事。
诚信为本,顾客为上,在那时已经是老北京商业经营的成熟之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