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 怎样让感觉神经变得纤细?

(2009-01-25 18:11:17)
标签:

感觉神经

大红袍

茶叶

竹筒

台湾

杂谈

    一次出差去南方,在火车上遇到一对青年男女。他们很安静地相对而坐,用带盖的小茶盏沏茶。只听他们不停地向对方道歉,好像是在说:“对不起,这次没泡好,下回一定改进……”

 

    我心生好奇,难道泡茶还有好与不好之说,还用道歉?

 

  经了解,他们是新婚夫妇,来自台湾。这次是来福建度蜜月的。

 

    蜜月的主题是考察岩茶大红袍在岩区、半岩区究竟是怎样生长的,岩茶在原产地的生产流程是怎样的。

 

    我又请教“泡茶道歉”的事。于是他们把茶水滗掉,将茶盏倒扣过来,使茶叶成团状立在杯盖,他们说:“你仔细看,茶叶团有不太饱满或小塌陷的地方,这是因为个别茶叶舒展得不够,茶叶里的内容没有完全析出,所以就没泡到位。原因可能是由于冲水的角度不够,或是水流的力量不够,或是水的温度不够等许多因素造成的。我们每一泡都要仔细品尝,仔细观察,有一点不到家都能感觉出来,天长日久感觉神经就特别发达了。我们不断检讨,不断改进,越泡越有乐趣。”

 

  原来泡茶可以是这样的!小小一杯茶,其中饱含的学问竟是如此令人震撼。

 

  茶是大自然的赐予。它有丰富的内涵,滋味,层次,汤色,香气,口感,微量元素等等,如果像《红楼梦》里的妙玉那样,把梅花瓣上的雪收集起来,装入坛中,埋入地下,用此等好水烹茶,细品慢饮,会是何等享受!如果随意一泡,如同牛饮一样大口吞下,不辨滋味,岂不是糟践了这大自然的馈赠吗?

 

  喝茶的一粗一细,决不仅仅是喝茶本身的事。据调查,有三类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比较容易出问题。一类是对孩子特别的大撒手,一类是特别的溺爱,还有一类是感觉特别的粗线条。

 

  感觉不细腻的后果有很多。首先,孩子不容易有求知欲望,浅尝辄止。现在有个广告,问孩子某食品好吃不好吃,孩子说好吃,广告的下一句是“好吃你就多吃点!”如果引导孩子分析为什么好吃,都有哪些香味,香味是怎么来的,就会引发孩子对更多的事物产生兴趣,反之,就只能有“头脑越发简单,身体日益发福”的结果了。

 

  其次,感觉粗放还容易导致孩子麻木冷漠,情感匮乏,对人和事物漠视淡然,长期对外界事物没有兴趣,很容易陷入孤独,影响生活的信念。

 

  第三,感觉粗放还容易导致孩子缺乏艺术细胞,感觉钝化,缺少灵性。无论缤纷的色彩,和煦的春风,还是艳丽的阳光,诗意的画面,都不为所动。该观察的观察不出来,该表现的表现不出来,该创造的创造不出来。

 

  第四,感觉不细腻还容易造成孩子生活内容的空白,单调乏味,缺少快乐和趣味。

 

  造成感觉粗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的短缺经济,造成人们只在意有没有,不在意好不好;太强调速度,人人低头猛跑,忽略了过程,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同时,一些大而无当的口号,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重视数量,忽略质量,更忽略人们自己的内心感受。

 

  要培养细腻锐敏的感觉神经,就要让更丰富的内容进入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日程。

 

    有句话说得好:“用最高的效率干正经事,用最多的时间干不正经的事。”如果用五分之四的时间来做“不正经”事,生活内容就不会这么单一。

 

    当然,有些程序、仪式是必须有的。有个师父,给每个徒弟都发一个竹筒,让他们每天捐一角钱放进竹筒。小僧人问:“一天一角,一个月三元,我一次都捐了多简单呀!”师父说:“不可,就是要每天捐出一点点,天天强化爱心,日积月累铸就自己。”我们的孩子如果每天都能给家长问安、给爱心捐赠箱捐钱、喂养小宠物、设计一道菜、写植物观察日记,打理自己的博客等常设项目的习惯,他的生活就会特别有活力,做作业的效率也会特别高。特别是养了小宠物,与生灵的目光交流会使孩子的内心特别柔软、纤细。

 

  要培养细腻敏锐的感觉神经,就不能满足于概念的认知,更应该备好“放大镜”和“解剖刀”。

 

    比如,我们对好吃的东西,常用“香”来表述。这是非常不够的。应该带者孩子分析,究竟是什么香,花香、果香、木香、油脂香……同时,还要引导他们遵照“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则深入追索,就像那对儿台湾夫妇从喜欢茶叶到希望了解茶树的根系是怎样在岩石缝中生长,茶农是怎样揉捻茶叶一样。有个品酒师,能辨别上万种香气,他的鼻子价值连城,还在保险公司上了高额保险。

 

    敏锐的感觉系统会让人生变成一道意想不到的美丽风景线!

14. <wbr>怎样让感觉神经变得纤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