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遍中国----江西--上饶--婺源--官坑

标签:
走遍中国婺源官坑油菜花《圣经》 |


官坑村,位于段莘乡西北,距离乡上应该不到十公里。而离开乡上往那去的路,却很快就变成了裸露的石砾路,坑坑洼洼到能把人的心颠碎。
问司机:不是说全国早就已经村村通公路了吗,你们这算是怎么回事?
司机回道:说是这附近还要再建水库,到时候一些地方就会被淹掉,所以这一带的村子以后要不要挪、往哪挪,就都成了一个问题……那修路的事情当然就也要先搁一搁了。
之后他就又说:你别看这一带的路现在这个样子,它们在古时候可算是省道、国道的了,可以经官坑一直通往现在安徽的休宁、黄山的。说是曾经的这一路上到处古木荫蔽、山泉顺流,所以行人、商贾总往来不绝,很热闹的……
又问司机:这里为什么叫官坑,曾经出过什么大官吗?
他说:这我就不知道了……但听说是,最早在这里建村的是唐末的士大夫 ·
洪经纶,他到这里来避祸隐居,后族中人丁兴旺,渐就成了大村。这期间又怎么样了不清楚,反正现在百来户人家是有的。现在的这里是山区里的山区,外面随便一个地方就都比他们强……所以你去到可要有心理准备哦,那里可没有那么方便的。



约二十分钟后到达官坑,下车前一面给司机递钱、一面问他知不知道哪家客栈的条件好些?司机说:这我真不知道……我在这有亲戚,所以每次来就都只呆在亲戚家,而我那亲戚又啥都不是,家里甚至都没个像样的地方能接待人……赶忙就把司机的话给打住了。然后背起包自己进了村……
走过一道简陋的小木桥,先就被桥下小河水的清澈吸引了……水里显出了河床上卵石的石纹,显出了水草的鲜绿,显出了水中肥鸭的红蹼。果然正就是官坑该有的水色。
后走下木桥,沿河边的青石小路一直往前去。路过的村舍分两部分:破败的是老宅部分,那些墙体多就都已经斑驳的辨不清颜色了,而一切墙角、或边沿、或墙体的破损处,更就都明明地透着乌青的苔藓,似乎远远就能嗅到霉腐的气息;而那些光鲜的新宅部分,依旧延续着徽派风格的白墙黛瓦,只是少了从前那许多装饰上的繁复……
在村里的巷道里一通瞎转,期间随处可见用破木板搭建的棚屋;也随处可见莫名就开出的一小块菜地;还时不时得侧一下身给水牛让路……但奇妙是,村子里却显得异乎寻常的干净!这种干净不单是指四下里不见有垃圾杂物,还包括此刻天阴着,又深山处有点寒,因此那清寒就冷落了空气里的尘埃,使凡物件就都呈现出了本来的原色……于是就也不知道这干净于它‘山里的山里’的名声,是符也不符了。
再就是,村子里也全没有半点嘈杂声,更也不见一个游客……而那偶尔擦肩的村民,脸上也尽都是安详、和气、淡定。于是两天来,感觉就这才算是看到了想看到的东西。






没有先找客栈住,而是先找地方去吃午饭了。因为感觉好像有点低血糖了……
刚好经过一个不大不小的院子,看院子里的地面整个用水泥墁过,平整而干净;又院子是用些长短宽窄新旧都各不相同的木板做栅栏围起来的,其中间的空隙足可以跳猫。国人好像不大喜欢用栅栏,而更喜欢用墙,为要能断了一切被外界窥探的可能。于是此刻看到这处栅栏,就显得格外亲切了,何况主人还在栅栏内测种了好些不知名的花草……只是可能它们的花期还未到,还正绿肥红瘦着。
院子栅栏门的门框位置,倒是正经用上了两根碗口粗、且被剥了树皮的木桩;以上也杠着两根同样的原木做门额。门框两边各钉着一块不大的薄板儿,这块上写着:吃饭、住宿(却只看到了‘吃饭’,完全无视了‘住宿’);那块上写着:X老师家。
——这就才突然意识到,两天来,好像在婺源各处看到过好多‘老师家’开的农家乐或客栈。之前在江湾不就是在‘江老师家’吃的萝卜皮吗?【见 (原创)走遍中国----江西--上饶--婺源--汪口、江湾】那么,这算是个‘级别’问题吗?
以前只听说在山东曲阜,对人的尊称不是‘老板’或‘X长’,而是‘老师’……就比如卖大力丸的你出机场后想打车,而迎上来的司机问的是:你去哪儿,老师?——可人家那是‘文圣’故里,尊文是有渊源的。而婺源这边又是什么情况呢?关键是还都是自称的……可之后又一想,也好,起码人家是想当老师,而不是想当其他。





院子里没人,走进一楼的厅里才看到女掌柜……这会儿的家里就只她在。女掌柜正中年,一张圆圆脸上气定神闲,人话不多,却能句句都说到点上。没敢问‘老师’指的是家里的哪位,人家但凡祖上出过一位就不能算错……所以就直奔了主题,点菜:粉蒸肉
+ 清炒小油菜。
该是看这快吃完了,女掌柜就才来又给换上了一杯春茶,并道:你今天不走了吧?村后的油菜花正艳,看过了再去村里转转,天可就要晚了,而走古道起码得三个小时哪……我这的楼上有客房,其中该有的设施也都有,只是怕不能入你的眼……不嫌的话可以先上去看看。





先上楼去放下了行李,后就照女掌柜的指点,出门往村后的田间去了。出村的小路之前只走了一半,后就拐到一旁的巷子里去了,这会儿斜插过来了重新走。小路始终依着穿村而过的那条溪河,已近清明,却并不见其中河水丰盈,就只是如古的清澈着,缓缓、缓缓地流淌着。
也是神奇!之前从进村、到在村里兜圈,全没有哪怕一道房屋间隔的缝隙,能看到一眼村后的油菜花田;而此刻直行,却还未完全到村尾,那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田已经就豁然明显了。紧走几步出村踏上田埂,那山场里的整个花海即刻就汹涌的铺张而来……真由不得人不以一声长~~~啸感叹!
官坑村藏于深山一隅,外阻瘴污,内涤妄欲。若此间人有心,从此不想再知秦汉,也未必不可行。这里山高林密,水文充足,山场中的农田虽不至幅员万里,但争一方民众之温饱却该是没有问题的……而在曾经的曾经,这可已经就是百姓心目中的极福了。
天阴着,致云霾浓重,模糊了远处一众青山。但却并无能影响眼前的油菜花海,以及那被花海淹没了的这整个白墙黛瓦的村庄。泛滥的深黄色花潮汹涌无状,肆意地荡漾着妩媚、挥霍着激奋,成了这一刻当仁不让的主角,使云天、及周遭的山林、绿野、溪水等等,也统都成了它的陪衬。
而面对如此精灵的壮丽,能做什么、又该做什么呢?——静静的欣赏就好!实在难抑激情,就长啸一声,再长啸一声……








是花了好久才明白的……什么才是最美的景色?就是不愿再急着举起相机时看到的。美景,是眼睛看到后,心灵被感动、被震撼的那个瞬间。而那个瞬间的身、心、灵是一体的,且正在战栗……所以是不适宜有多余动作的。而待心情平复后再举起相机拍到的,那该永远就都只是些意思了一下的局部……
有些东西,‘听人说’会感觉很热闹;但若各人没有相关的经历,到底是很难共感的。这就好比,人很难凭一段‘听说’或一纸‘指南’,就轻易地学会骑单车或游泳。他总得要反复经历过摔跤或呛水后,某个瞬间突然觉悟了什么,后才莫名其妙的就学会了。
在花田间穿插一阵后,感觉不过瘾,就想去攀上一侧的山坡,居高俯瞰一下那整个山场。那会儿的人好像有点亢奋,故意就想要挥洒一下精力的意思……攀至山坡上的一块梯田时,不期碰到一位正在修田的农夫,目光交汇处,也是没话找话地就问了一句:你们这里的油菜花怎么还有白色的?农夫先是一愣,后轻描淡写地就给回了一句:你说的那是萝卜花。
——直接转身就下山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这是丢人丢大了呀!





官坑村里每家每户的厨房,仍就都还用着烧柴的大灶。所以他们的房前屋后,就也都整齐地码着柴墙,让人感觉这里农村的很正宗。
说是因为这一带山多地少,所以人们因地制宜,一直实施着一套行之有效、且可以长久持续的资源开发。做法是:第一年,他们会上山去,有计划地砍掉一片杉木林出售;至第二年春垦时,就会在那块林地里种上玉米和杉树苗……玉米当年就会有收成,而因为多样性种植的益处,栽种的杉树苗就也会生长茁壮;如此三、五年后,杉树苗即会长成林……玉米当然也就不种了。之后,大家就会去采伐另外一片山林了……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谋略和知识的美事,我岂没有写给你吗?(就是为)要使你知道真言的实理,你就好将真言回复那打发你来的人。
‘知识’的原意为‘知识、洞察力和智慧’,与分别善恶的‘分别’是同一个词,也有被译为‘知道、认识、明白’的。知识包括两大要素,首先是知道答案、或者知道去哪里能找道答案;其次还要懂得如何分辨答案。
美事,也可译为‘忠告’。却是很少有人喜欢听忠告,而且越是需要它的人越不喜欢。
‘回复那打发你来的人’……这些应该是写作的语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