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遍中国----山西--晋中--平遥古城--县衙(上)

标签:
走遍中国平遥古城县衙审案《圣经》 |


与云南的古‘都’城 · 大理和江南水乡的一众古‘镇’不同,平遥古城,是迄今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县’城。追溯历史会发现,平遥古城之‘县属’,竟然可久远至中华‘县制’起始的秦朝。只不过那时候的她还被称为‘平陶县’,而后至北魏,方才更名‘平遥’。(县:悬也;即悬于都城以外的直辖地,属天子不打算分封诸侯的地方)
现如今的平遥古城内,一应街巷、衙署、民居等等,多为明、清遗留。而历史上的这一时期,正晋商崛起,且兴起票号,又以‘汇通天下’为己任,致势达巅峰。所以,此刻得见的一切城建民宅,其整体规模之广大,又用料、工制之讲究,就可想而知了。
平遥古城游,是从那座保存完好的‘县衙’开始的(因为离得近,就在青旅斜对面)……也是赶巧,县衙每天会有几场县老爷‘升堂审案’的表演,走过去刚好赶上11:00的那场,就随人流一起涌进了衙门。





作为曾经时代的基层行政机构,县衙要处理地方上的诸多事务,比如土地户籍的管理、赋税的征收、差役的组织派遣,及民事、刑事的种种诉讼审理等等。因此,当然也就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地方,以能容差员们在其间各种的腾挪应对。
而平遥县衙,尤其至清晚期,则更是要治理如南大街上的那一众,几乎是当时全国50%以上的民间金融机构,并帮助处理诸多相关事务。所以这里的县衙,也就有了六进院、占地约26000余的规模。而在当时,别处七品即可的县令官阶,在这里就也得六品了。
平遥县衙,遵规制坐北朝南,验门票的地方即为南向的第一道‘衙门’。按说衙门外本该有一面大鼓,好让老百姓‘击鼓鸣冤’的,但眼前却并没有。却听身边旅行团的导游在跟大家解释,说:这个这个……不是说民间就已经没有冤情了,实在是怕游客们烦人,会有事没事就去敲几下,那这个敲那个敲、早也敲晚也敲,古城里从此怕就一刻也不得安宁了。
——其实,‘击鼓鸣冤’这种事,在过去也是极具风险的!有人击鼓,衙门就必得受理,那自然就得评估一下所讼的案件够不够分量,值不值得让青天大老爷整冠更衣地跑来升堂?若还算个事就罢了,若是只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那挨板子的就还不定是谁了。还别不服气,人家这叫‘以肃法堂’,皇权庄严,是不得妄为的。
再有就是,还要看诉讼对象是民、是官?讼民还好,正常受理即可;但若讼官,则无论官司最终结果,先就得挨一通板子……之后问还告不告?人若吐着血、咬牙切齿道:告!这就才会给立案。因此说,挨的那通板子实为‘好意’,是提醒你前途凶险。
平遥县衙为防百姓如此闲没事找不自在,就特意提醒,在衙门口挂起了一副楹联:
莫寻仇 莫负气
莫听教唆 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 就胜人终累己


进衙门后的一进院很小,院中的内容也简单,只东、西两厢各具六间便利衙役收取赋税钱粮的‘赋役房’。一眼扫过后,就沿甬道北往‘仪门’去了……
所谓‘仪门’,即‘礼仪之门’,是县衙内最高大的一座门。门于两阶台基上,青墙灰瓦,乌梁朱门,门上嵌黄铜门钉以示威严庄重。此门通常不开,只或新官上任、或朝官莅临、或有重大庆典时才会开。——但此刻却是常开着了,因为大家都给递过钱。
仪门两侧各有角门,东角门为上首,也称人门、喜门,是供人正常出入用;而西角门却通常是关着的,门又称鬼门、绝门,是只在提取人犯、或押解死囚赴刑时才会开。
过仪门至二进院内,即整个县衙最宽阔、最堂皇的部分……这里的东、西两厢,先有吏、户、礼、兵、刑、工等六房;房后的西院,有牢狱、捕房、狱神庙,东院有归侯庙、风雅台,等等一些相关六房的附从,——即县内一应政务诸事办公俱集合于此。
想从前的县令也真是厉害,非但要能每年顺利为国家地征收赋税,还要能审理各种的讼案,以严明法纪;还要能治理经营地方,促其繁荣;还要能教化民众,以稳固国家统治,等等等等。这么许多的事,该是任县令纵有泼天的能力与智慧,独自也难成就。那他就总该有个班子吧……可县衙内却又并不见冗署。领寥寥几房衙役就能运转一县,这算是手段高明、还是算顺民好治理呢?





当然,二进院内最主要的,还得是居中的那座五楹大堂(其中断案的公堂仅用到三楹,两边各有一为它用,或存钱粮,或储武备)。平遥县衙的大堂名曰‘亲民堂’,且匾上的‘民’字还多了一‘、’,该是提醒官吏要‘亲民多一点’。(此等‘八端’寓意在平遥比比皆是)
跟在影视剧上看到的一样……大堂正对的中屏上绘有‘山水朝阳图’;屏前的地面高起一尺为台,台上四角立柱成栏,此称‘官阁’;官阁蓬顶以上绘有‘三十六鹤朝日图’,象征着皇权一统、四海归一;篷下屏上悬一匾,上书‘明镜高悬’;台上有案,案上置文房四宝、惊堂木、红黑两色令签筒等等官堂应物;案旁的木架专置着官印、官书(任状)。
一般来说,堂上审理的案件多为刑事案。而刑事案又多大案、要案,常有关乎人性命的。如此,堂下疑犯有负隅顽抗,百般抵赖、狡辩的,也就是常事了。届时,青天大老爷就会从案上的令签盒里抽出一根黑色的令签,抛于堂下,并同时厉声吼道:大刑伺候!——但却从不见有动用过红色令签的,为什么?因为红色令签是专为判处死刑犯用的。而在以前大多数的历史朝代中,掌天下生杀大权的,仅天子一人!官员只有执行权,而并无判决权。
‘升堂审案’的表演本该就在大堂上的,可因为容不下那么许多的看客,就给挪到了大堂前的广场上。今天要‘审’的是一桩忤逆案,老父状告儿子不孝,弃父于乡下缺衣少食,自己却在平遥城内花天酒地。
抵近时,县太爷似已听过了原告‘老父’的控诉,正转向被告‘儿子’,责问其为何这般对待老父?
堂上众人皆前清时的装扮,那‘儿子’小帽、长袍、马褂,却巧舌如簧,他回答说:俺实在是至孝,却是老父不理解俺的一片苦心……城里的空气现在这么糟糕,俺每天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地在活着,哪里忍心亲爱的爸爸也来同遭此难?你们看乡下的空气多么清新,又处处鸟语花香,俺这是为要亲爱的爸爸能长寿,才让他住在那里的呀;
:至于说‘缺衣’嘛,这个我也没有办法,现在市面上老年人的衣服就是不好买嘛,总不能让亲爱的爸爸也穿牛仔裤吧?再说了,没有衣服穿感觉冷的时候,可以跑跑步运动一下呀,专家们都说生命在于运动了;
:还有关于‘少食’的问题,大家也都知道,现在城里的食品里都有添加剂,统统都有毒,俺怎么敢拿这样的东西给亲爱的爸爸吃呢?但乡下就不同了,那里到处都是绿色食品,可以大胆的吃喝……至于它们长不长得出来,那俺就管不了了。



——强词诡辩,一派胡言!县太爷听得怒不可遏,一拍惊堂木,喝到:来呀!棍棒伺候!两旁皂吏闻得也不说话,直接就扑上去,按住‘儿子’给招呼了一通板子……之后趁‘儿子’得哼哼唧唧的呻吟一阵,县太爷语重心长地给他(和观众们)讲了一通尊老尽孝的古训。之后就问那‘儿子’:尔打算日后如何对待老父呀?
‘儿子’即回话说:我马上就去在城里买一套三房五厅的房子,把亲爱的爸爸接来住。
县太爷问说:哪个楼盘的房子有三房五厅的,你开发的呀?
却也听那‘老父’说:俺还是住在乡下吧,城里头怕住不惯。
‘儿子’继续说:俺还要天天给亲爱的爸爸吃大鱼大肉,还要尽快让爸爸也穿上……牛仔裤。
县太爷就说:老年人还是要吃的清淡一点比较好,衣服也要尽量穿纯棉的……
‘儿子’继续:俺还要给亲爱的爸爸找一个漂亮美丽的……保姆,来伺候你。
‘老父’说:俺一个乡下人,受不得人伺候,保姆就算了。

‘堂审’部分结束后,师爷拿着笔录过来问‘儿子’:这些都是你的真心话吗?
‘儿子’指着脸上的一道血红印(不知道啥时候涂上去的)反问说:真不真心话你看不出来吗?
师爷都懒得理他,对他说:少废话,赶紧在这上面画押。
‘儿子’却说:俺不会画鸭(押),只会画鸡。
师爷更就不耐烦地催促道:那就画个圈圈算了,快点快点,快到吃午饭的时候了,俺等着下班哩。
看‘儿子’画了押,师爷就又拿着笔录转向‘老父’说:俺看你这个儿子靠不住,等下你要拿这个到门口的左手边、而不是右手边的那家文具店去,复印一份存着,等下一次再想告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告他不履行判决,申请让强制执行就行了。
之后师爷就又转向‘儿子’说:你老父在堂上跪了这么半天,腿早就麻了,你赶紧扶着出门打个的回去吧。
‘儿子’应道:好,俺这就去让司机把俺的大奔先开回去,完了给挡个的……
——县太爷退堂……(待续)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懒惰使人沉睡;懈怠的人必受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