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遍中国----北京--天坛--祈谷坛(春祭)

标签:
走遍中国北京天坛祈年殿孟春祈谷《圣经》 |




‘孟春祈谷(即春祭)’的具体时间,明、清两朝各有不同,这里只称‘吉日’。每春令将至,各部议定吉日,后由礼部奏告天子。天子遂遣一持重亲王往天坛
· 祈谷坛,去办理一应相关事务。
——祭前三日,天子即于紫禁城内的斋宫(内斋)开始斋戒,此称:致内斋;两日后,转至天坛斋宫(外斋)再斋戒一日,此称:致外斋。
——于前面在‘圜丘坛 ·
祭天’时一样,天子驾临天坛后,要先往供奉着‘皇天上帝’之神位、以及皇家列祖列宗牌位的地方去敬香、行礼。只是这次的地方变了,变成是在‘祈谷坛’范围内的‘皇乾殿’……















祈谷坛,位于天坛内坛北部,总占地面积约三万平米余。祈谷坛为总称,其间包括亦坛亦殿的‘祈谷坛(即祈谷殿)’、皇乾殿,以及靠近东门,串连起了宰牲亭、神厨的七十二长廊,等等。
祈谷坛自南而北,先有一座单檐蓝瓦殿顶的五开间三拱‘祈年门’;入门两厢各有配殿数间,正前即为‘祈年殿’。‘祈年殿’亦称‘祈谷殿’,又称‘祈谷坛’,因为这里遵‘屋下祭帝’的古制,属于是上殿下坛,坛、殿合一。(大多数人对北京天坛的印象,该不过就是那座蓝瓦金顶的圆形宫殿。好吧,就这座宫殿,它同时就又是一个祭坛,——宫殿以下的基座就是祭坛)
——上殿 ·
祈年殿,殿高九丈九尺九寸九分(38米),正合‘九重天’数;殿体正圆,殿墙统为木作菱花格隔扇门窗;以上两重檐,皆覆有蓝色琉璃瓦,檐间也都皆为蓝色琉璃槛墙,且墙上满绘着最高等级的描金双龙、双凤合玺;再上为攒尖殿顶,也覆着蓝色琉璃瓦;再再上为一具鎏金宝顶。
祈年殿内遍施描金彩绘,显得富丽堂皇……这些自不必说。更称奇的是,殿内无梁无檩,仅凭些楠木柱与枋桷相互衔接,就支撑了整个殿顶。而且还都有说法,比如,殿内内围的四根龙井柱,即象征一年四季;中围的十二根金柱,即象征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而外围的十二根檐柱,即象征着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然后,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数,则象征了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后内、中、外三层共计的二十八根数,又象征了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殿顶的八根铜柱,即满了三十六天罡数。——正合殿外东向,串连起了宰牲亭、神厨的七十二柱间长廊的七十二地煞数。
——下坛
· 祈谷坛,坛高5.6m,形正圆;三层坛,
坛径自下而上层层递减;三层坛上都各有望柱、栏板,其上也都各精雕细刻着龙、凤、祥云。而统统这些,除第三层坛面(即祈年殿地面)为号称‘金砖’的清水澄浆方砖铺就,其它皆为汉白玉制。







皇乾殿与祈年殿同院,却又独立于居北的一座矩形套院内,两殿间只隔着一座殿红墙、蓝色琉璃瓦的三孔宫门。同样的,皇乾殿亦为蓝色琉璃瓦殿顶;以下是绘有描金双龙、双凤合玺的蓝色琉璃槛墙,槛墙南面正中悬挂的‘皇乾殿’匾额,据说是明 · 嘉靖皇帝的亲笔;皇乾殿三面为殿红墙,只临南面为菱花格隔扇门窗;整座大殿坐落在一座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周围均有石柱栏,只殿前设月台,台前中陛、左右阶各八级。(陛:台阶)
——驾临天坛的天子,就是在这里敬香、行礼的……之后往斋宫去继续斋戒。
——而后,又礼部官员上前来敬香、行礼;后即将皇天上帝之神位、及皇家诸先祖之牌位,统移请至前面的祈年殿内安放;并要往祈年殿前的东、西两侧配殿去,搬出大典上要用到的一应礼、乐器物;还要再去查看过东南角上的那座,用以燔烧祭品供物的燔柴炉,以及另外八具燎炉……




在祈谷坛的‘祈年门’与圜丘坛的‘成贞门’之间,有一条长长的所谓‘神道’连接起了两坛,此名为‘丹陛桥’。丹陛桥宽十丈,长一百二十丈,通桥海墁(及大面积的墁砖地面。墁:铺饰);桥上北高南低,北端高4m,南端只1m,所以自南往北行,有渐近天庭的意思。(却也有说此乃为示人:人间至天国虽有路,但人若不能敬虔、修身,怕纵使踏上这高升路也枉然。——难不成天道也没有公允吗?)
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为御道,西则王道……神走神道,天子走御道,臣公走王道。
丹陛桥上靠近祈年门的地方,有一块被三面雕石护栏围起的露台。这里本该是一处被称作‘具服台’的地方,如之前在讲‘圜丘坛祭天’时提到的,这里是天子每登坛行礼前,依礼仪盥洗、更衣的地方。这个地方本来没有建筑,只在每次祭祀大典前,临时支搭起一具幄次(即幄帐)。
但此刻的露台上,却有一座黄瓦覆顶的殿式建筑,且在卖旅游纪念品。想卖就卖吧,可看不懂的是,它为什么会覆代表皇权的黄瓦、而不是敬天的蓝瓦,这是要代表天子跟他的‘天父’叫板吗?

好,有关祈谷坛的基本要件,应该就都交代清楚了。那么就……
——时辰到!斋宫鸣太和钟,天子起驾往祈谷坛……(孟春祈谷的时辰可以不必似‘祭天’时那么非得黑灯瞎火,天亮亦可)
——御驾行至靠近祈年门外的丹陛桥,桥下早有众臣公列班候驾。此刻,桥上当有銮仪卫校尉‘静鞭’数响(就是甩鞭子),以示肃静。
——后,天子往具服台幄次去,依礼盥洗、更衣(褪下皇袍,换成蓝袍祭服);并脱去靴子,以示不将微尘带上祭坛。
——一切妥当,天子走出幄次……礼乐声起,奏响《中和韶乐》,群臣敬礼。
——后,天子踏上铺了棕毯的丹陛桥,走御道入祈年门,往祈年殿去;众臣公则走王道紧随。
——行至,礼乐奏《中和韶乐》的第二部分,众臣公又敬礼;同时,负责燔燎的官员于东南角上的燔柴炉点火,开始燔烧那些刳净了的牛犊。(前面说过,这叫‘燔柴迎神’)
——后,天子升陛至祈年殿门口,献祭、祈福……礼仪有初献、亚献、终献等三部分。同时,礼乐奏响《中和韶乐》的第三部分,舞者亦开始起舞‘武功’、‘文德’,以寓‘文治武功,天下太平’;
——后,天子率众臣公行三跪九叩礼……数次;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天子之责在于正纲纪,为表率,以能教化民众……祀,为敬畏之本、之最。天子尚得敬畏,何况民众?后上下敬虔就可以凡事正名,凡事正名就可以服众,众安稳,即可以延国
祚。所以,虽然祭祀礼仪异常的繁缛枯燥,历代君 王却也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康熙晚年时,曾就祭天祈雨的往事,对众皇子和大臣们说:京师初夏,几乎年有乏雨。朕临御五十六载,祈雨足五十载也,遂每至秋日收成时,庄稼即能成熟、且颗粒饱满。
:一年大旱,朕于宫中设坛祈雨,长跪达三昼夜,日惟淡食,不御盐酱;至第四日,又徒步往天坛虔诚祈祷……天佑!骤,浓云密布,大雨如注。复步行返宫,水满靴,衣尽湿也。
少人提及,但史料中有记载:康熙曾多次书信罗马教廷,以讨论《圣经》、及基督教教义;而且,他还曾亲写过歌颂
基督耶稣的《赞美诗》,并巧妙的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依次填在了诗中。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作假见证的,不免受罚;吐出谎言的,也必灭亡。
谎言罔顾事实、颠倒是非,虽能暂时蒙蔽人,却终必会被揭穿,彼时,惩罚就也要降临了(有谁会甘愿被欺骗呢?)。人或者可以选择不说话,但总该要对所说的每句话负责。诚实,于当下,该是一个长期自我操练的过程。即在日常琐事上就要开始选择不说谎,包括对家人、对孩子。因为人与生俱来的罪性,这或者也并不容易做到,但若能心怀敬畏,情况应该就会有所不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