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

(2023-04-11 14:00:51)
标签:

走遍中国

黑龙江哈尔滨

东大直街

中央大街

《圣经》

(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
(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

2010年9月18日   礼拜六   

昨天傍晚,下火车后转乘公交过来,很容易就找到了‘扣儿’妹妹家开的那间客栈。客栈不大,在老街区里,上下两层不到十个房间,但妹妹两口子就不用出去朝九晚五的上班了嘛。

‘扣儿’一早打电话说:上午有事,晚上再请吃饭,白天你可以先自由活动一下。因为明天是礼拜天,就想先去找教会,上网搜了一下,竟就搜出了好几所教会的地址。就把它们抄在一张纸上,拿去给‘扣儿’的妹妹看,问她哪一所离得比较近?她看过后一指位于‘东大直街’上的‘南岗堂’,说这家就很近,并给指点了该怎么怎么过去。

很快就来到了‘东大直街’,但找南岗堂却是费了些周折,倒不是因为此刻这里正在建地铁站,被挖的乱七八糟;而是那附近扎堆儿簇着三所不同的教堂,一所所地找着看,看到第三所才是南岗堂……
先去到的,是那所外观极高大雄伟的哥特式教堂—— 耶稣圣心堂。老远看到也没多想就低头走过去,而走到近前才发现,那竟然是一所天主教的教堂。(后来听人给说,这所教堂是曾经波兰侨民建造的,最初叫:圣 · 斯坦尼斯拉夫大教堂)

圣心堂好像正在修护,就走去问门口的工人师傅,南岗堂在哪儿?师傅冲马路对面一扬下巴说:对过儿。顺着望过去,隔着那整个街区被临时围起的施工墙,果然就看到对面有一所拜占庭式风格的小教堂,教堂的拱形圆顶是绿色的,造型复杂却精巧的砖砌墙体是深褐色的。
可当各种地绕过马路走到近前才发现,那竟然又是一所东正教的教堂,—— 圣母守护堂。此前从没接触过东正教,所以站在那门口竟就有些无所适从了,好在当时教堂的大门紧锁着,否则突然迎出一位执事,都不知道该怎么跟人家打招呼。

还好,要找的南岗堂就在圣母守护堂隔壁,之间仅隔着一条两车道的小街,扭脸就能看见,——我也正好就扭了个脸。南岗堂也是一所哥特式的教堂,但比马路对面的那所天主教 · 耶稣圣心堂要小很多。这所教堂建于上世纪的1914年,说是主要由当时旅居在哈尔滨的德国侨民集资兴建。当时的哈尔滨,七成以上居民是信奉东正教的E国人,德国侨民是小众,所以教堂规模才会这么小。

称奇的是,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早年在欧洲曾水火不容了那么许多年,虽然之后互相达成谅解,但能如此扎堆儿在一起而相安无事,也真不多见。
(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
(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

了解到了南岗堂周日礼拜的信息。之后出来,这就才又折返到‘东大直街’与‘果戈里大街’交接处的‘秋林公司’,进去转了转……
敢跟人打赌,现如今站在哈尔滨街头,随意地拦下100个人,问他们有关‘秋林公司’的历史,能说出五句以上正经话的人该不会超过两个。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应该顶多能答这么两句:一、这里是百多年前老毛子建的;二、这里面卖大列巴、E式红肠和各种伏特加。

实在记不起书名了,只记得是好久以前在旧书摊上买到的一本书。书里写的上个世纪初,侨居哈尔滨的E国人的一些往事,其中就不止一次的提到‘秋林公司’……该是当年的脑子还没有坏掉,于是一些相关内容就被记了下来。
书上说,秋林公司的创始人‘老秋林’名叫:伊万 · 雅阔列维奇 · 秋林。老秋林是巨商,那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的三个月前,他先在哈尔滨开了一家商行;四年后,就在今天的东大直街上建起了一座两层楼,成立了这家‘秋林公司’。

先说一下这座建筑……当年,那是一个E国人因为拽住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尾巴,获利后也想翘一下尾巴的时期。但因为工业革命的爆发,已然影响到了欧洲文化、审美、风尚等等的方方面面,使之前盛行的凡事巴洛克风格还适不适用,就成了一种纠结。也就是说,明明我是想炫耀一下的,却又不确定该以什么方式炫耀……于是,秋林公司的内外,就既布满了精美的浮雕、类似浪卷的托檐石、以及楼层檐口上花叶状的筑件装饰,等等;又以简洁、大气和实用处理了整个建筑的主体。
那么,这该叫个什么风格呢?当年,可能整个欧洲都在想这个问题。因为实在东拉西扯了太多内容,而且也说不上哪个更侧重。最终没办法,也不好得罪谁,之后干脆就给来了个‘折衷主义风格’。(看人多聪明,这么难想的名称都能想到)

那么,在如此理念全新的、‘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里,该卖些什么东西呢?——当然是什么最贵就卖什么了!吸引眼球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不是吗?于是,秋林公司就从全球采购来了当时驰名国际市场的一切,什么高档的时装、名贵的衣料、珍稀的裘皮、顶级的名酒、等等等等。一时堪称风光无限。(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

那么,秋林公司如此招摇,是不是说当年生活在哈尔滨的E国人,大家就都混得挺好?——也不是!书里就有这样写道……说有屯子里的农民,用板车拉一车土豆、大白菜到城里来卖。他不到街上去吆喝着卖,而是会直接到老毛子扎堆儿的地方,去一家家地叩门。而常会碰到的情形是这样……
农民问来开门的老毛婆子:这车菜你要吗?
老毛婆子会说:我想要,但我现在没有钱。
农民就问说:那你什么时候会有钱?
老毛婆子可能会说:三个月后吧……

于是,农民就会把这车菜卸给人家。只是临走时会在这家人的门框上做个记号,好之后能再找到。而三个月后的某天他就又会来叩门,当老毛婆子开门来,他会直接问说:你现在可以给我钱了吗?
——这在当年应该是一件非常非常小的事,却曾一度特别喜欢讲给人听,是觉得故事里满满都是诚信,满满都是穷人之间的彼此理解和乐于互助,而且还是国际主义的。完全不存在‘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困惑。
(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
(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

当然,老毛子的公司肯定会卖一些人家自己需要的东西,就比如大列巴、E式红肠和各种的伏特加,等等(这些东西至今还在卖)。但有一种东西却是已经看不到了(新疆也看不到了),那就是,——腌肥猪肉。

腌肥猪肉的正经叫法应该是:萨洛。萨洛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盐腌制去皮去骨去瘦肉的肥膘肉,很有些云南泸沽湖的摩梭人制作猪膘肉的意思……那种肉腌到一定的程度后会很好看,肥肉部分的沁脂,会好像未琢的璞玉泛着亚光;而中间夹着的少量瘦肉颜色会或红或褐,与肥脂交隔的很分明。于是,那整块肉好像就变成了另外的一种什么东西。【猪膘肉 见 (原创)走遍中国----云南--泸沽湖--门票
肥猪肉腌到这个程度是可以生吃的,拿刀薄薄地切下一片来放进嘴里,非但入口即化,而且可以几乎没有渣。如果再配一片生的洋葱圈……吼,被美味到流泪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曾经的老毛子自己说:老子以后有了钱,要每天用萨洛夹着萨洛吃……

另一种吃法则就有些麻烦了……要先把猪油炼出来;然后在合适的时候往里加相当量的蒜末和盐,并不停地开始搅拌;直到猪油渐渐沁住、并均匀地锁住蒜末。如此,蒜末就会被炸熟、却又不能太焦;而盐,就成过了油的熟盐。
这种萨洛是涂在列巴上吃的,熟猪油的香被盐和焦蒜加持后,生成一种只能用‘过瘾’来描述的味道。在曾经那些物质贫乏的岁月里,这样的‘过瘾’足能引诱一切……(小时候吃这种萨洛比较多)(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
(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

和‘扣儿’约的是黄昏时候在‘中央大街’碰头。反正闲着,于是在东大直街上随便糊弄过了午饭,稍微午后就过去了……‘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最富盛名的城市名片之一,之后肯定会常来,却并不妨碍先过去瞄一眼。每到一个新地方,想先就马不停蹄地把所有打卡地扫一遍,此好奇心使然,该是人之常情,

十九世纪末,横跨欧亚大陆的中东铁路开始在中国东北建造。因需要运送大量的筑路物资,即就凭空产生了的一条繁忙的运输大道。而浩大的工程又促成无数商机,于是大道两侧,就也迅速搬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淘金者’,并逐渐形成街市和社区。——这就是中央大街周遭的雏形。

而后数年,因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等等历史事件频生,包括俄罗斯、波兰、德国、丹麦、奥地利、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侨民纷纷涌来哈尔滨,于是中央大街附近也就愈发的热闹起来了。这些背井离乡、四处流亡的人们,以为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他们的伊甸园,于是,就把他们随身的财富重重地砸在了这里,开始重建新的家园。
能流亡海外的多都是有钱人,这是古今中外驳不倒的常例。这些有钱人有见识、有文化,本身又带着自己民族的风情特性,于是在兴建他们的住宅、商业场所和街区时,就会充分的、高质量的将它们体现出来。因此,在之后的短短几年里,那周遭就就成片地建起了各具特色的洋楼。
——于是今天的这里,就看到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中,其建筑文明发展的精华。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即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十七世纪初的巴洛克风格、以及稍后的折衷主义风格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等等……在这里统有再现。(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
(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
(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

那么,在如此美妙的一片建筑群中,总该有一条匹配的大道。于是,E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就重新设计并监工了中央大街,以花岗岩凿成的方石铺就了这里整个路面。
这些方石长18cm、宽10cm,形同E式的小面包,每一块都显得那么精巧敦实。据说当时每块方石价值一块银元,而同期一户穷人家的月开销,也就可以是一块银元……把路铺成这样,在城建史上显然是少见的。可你又没话说,一、人家用的是自己的钱,不是民脂民膏;二、人家花钱干出来的那就也真叫个事!据专家测评,中央大街上的这些方石,至少还能再用一、二百年。

锦上添花的中央大街,以及周遭富丽堂皇的整个社区,使人漫步其间,俨然就好像是在欣赏一条建筑艺术的长廊。因此,这里即盛名远东了将近一个世纪。时至今日,若不是身边满都是大碴子口音,绝对会让人突然忘记了身在何处。
(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

不足两公里长的中央大街,一头连着经纬街,一头直伸到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那座防洪纪念塔,建于上世纪的1958年,是由中E两国设计师共同设计的。塔高22.5m,塔身上镌刻有‘塔镇江天’的字样;而塔身的顶座上,则伫立着防洪英雄们高举红旗的塑像;塔身周边,由二十根7m高的立柱环成护围。所以,整个广场建筑一看就是前su联时期的调调。纪念塔是为纪念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了特大洪水而建的,此后的江边就修筑起了永久坚固的江堤。

有大江大河的地方难免会有水患,松花江沿岸自然也不能例外。于是纪念塔的塔基上,就给标注了最近百年,松花江发洪水时的最高水位,即1932年是119.72米;1957年是120.30米;1998年是120.89米。
后两次洪水时国家已经太平了,政府会组织力量坚决有效地抗洪救灾,这自不必说。但1932年的那次就比较悲惨了,恰那一年,又日寇侵zhan了哈尔滨……据说当时中央大街上,水深足有一米余。周遭百姓纷纷避难高处,而水中,则溺亡者连连。不幸的是,正民众饥寒交迫时,疫病却又伺机袭来,致霍乱横行,据测死难者不少于千人……真正是惨不忍睹。

而在那场洪灾里,也有人因此得益,就是那被弃于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里的作家萧红。她终于赖掉了人家价值五万多元的房租,忽悠着个老渔夫,悄默声儿地翻窗乘小船跑了……这该是数十年才能一遇的赖账机会,就称‘洪遁’好了。(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心存邪僻的,寻不着好处;舌弄是非的,陷在祸患中。
                                            ——《箴言17:20》

也可译为:心里扭曲的,得不着福乐;搬弄是非的,陷在祸患中。‘心存邪僻’的原文就是‘心里扭曲’。心里扭曲的人,既不会善待自己,更不会善待别人。他们思维的角度本身就不健康,所以即使美善,在他们眼里也可能不堪;无意的传播是非,已然就把自己陷在麻烦里,何况还要有意地去拱火,不更就是自寻死路吗?这些事,人要自省自勉,也要远离这样德行的人。(原创)走遍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两条大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