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往事--家史(下)

标签:
走遍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往事《圣经》 |

再后来,就不准私人做买卖了,于是大伯母就跟大伯进到了石油系统。她被安排在了一所食堂工作……退休后,领着一份相当不菲的退休金。
大伯母一辈子大心大肺的不知愁,却是还总觉得别人都过的挺惨,于是动不动就想要拿点钱给人……她也从来不觉得读书多的人,真就会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所以堂哥堂姐们小时候,就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压力。在她看来,只要大家都有吃有喝,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就好了。却是那两个堂哥、四个堂姐们自己争气,个个都学业有成、事业有成。
大伯因病先大伯母走。大伯母90岁上走之前,人有些迷糊,牙齿却还能啃骨头……
四伯父、老爸和六叔,该都是家族里比较幸运的……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们都还小,记忆不深;之后自记事起,已是衣食无忧,也从来不用劳苦,所以学业都极顺利。
四伯父和六叔之后也都进入了石油系统,六叔后来被调到天津大港油田去会战,之后就把家安在了那里。四伯父工作上的事属于按部就班,从基层岗位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全无稀奇。却是他的家事有意思……四伯父起先一口气生了五个女儿,感觉生儿子实在无望,就歇了些年。可之后终是不甘心,——才就终于有了一个儿子!于是,他家就有了我五个堂姐和一个小堂弟。
常言道:长兄如父,老嫂比母。大伯和大伯母都比老爸要年长十好几岁,实在就正合了这种情形。听老爸说,他上学的时候,大伯母时不时就会从钱箱里抓一把‘大子儿’,给他做零花钱(或者是大家不信任纸币吧,那时的民间一直还在使用清朝的铜钱)。也曾听大伯母说:你老爸自小性情温和,从不惹事生非,不让他做的事他肯定不会去做,而且大事小事都会事先来征求意见……
老爸显然很会读书,所以初中毕业后,就被地区保送到省城乌鲁木齐去读高中了(说是那年只报送了两个人)。而之前提到过的在乌鲁木齐做报务的三伯父,此刻已经结婚,于是等于老爸在乌鲁木齐就也有家了。老爸说,在国家最困难的那三年,为了保存学生的体力,学校甚至暂停了体育课。而他每周回三伯父家来时,三伯夫妇一定会给他摆上好吃的……
老爸是文科生,中学毕业时恰逢“新疆艺术学院”成立,就有幸成为了学院的第一届学生。后因为品学兼优,毕业直接就留校了。而遗憾的是,接下来的十数年“运动”一场接着一场,等于就全没有干过正经事。唯一值得庆幸的,该就是他有机会狠到全国各地去学习、公干了一圈,狠领略了一番这个伟大国家的大好河山……他真正开始持鞭教学,是曾经一切荒谬被砸碎,且尘埃落定之后。
老爸是搞艺术的,却是唱歌、跳舞、演戏等等统统不会,就只会搞他的理论教学。(业余也会搞一下填词、作曲,但感觉他那些作品都太过一板一眼,教学可能有用,但想传至天下感觉就还是算了)老爸对其他东西好像也都无所谓,比如升迁、涨工资、分房什么的,从来不会主动去过问一下。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系里的好多人都还是他曾经的师长,所以他的工资可以十数年不涨一分钱。
如果没有开会、看演出之类的活动,老爸几乎可以几个月不走出学院。因此,他身上就也可以几个月不用装钱,所以小时候想从他那里弄点零花钱,真是相当的困难。他身上长期就只装着一张10元钞,可那时候的10元钞太大,几乎是一个普通工人月工资的1/3,所以不敢动。只盼他能把那张钱破开,弄张毛票花就好了,可今天去看是那张、明天看是那张、后天看还是那张,看着看着就没了信心……
我们一家人要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家里该添点什么?等等,这些老爸一概不会操心。曾经跟云这么说:如果家里的油瓶倒了,老哥看到也肯定不会去扶,因为他从小就确定自己是艺术家,这种事情根本就不该他去做;老爸看到后可能会犹豫一下,但之后可能会觉得反正油已经洒了,油瓶扶不扶就都无所谓了;而我,可能会因此挨一顿打,因为老妈1000%会认为,那个油瓶是我故意弄倒的……
那时候一周还只休一天,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会用一个上午大搞一下家庭卫生。可经常是早餐过后、该干活的时候,老爸就会拎起一摞资料,说有事,之后就准备出门去。而老妈则就会去堵在门口不让他走,问他到底有什么事?于是老爸就会说出一堆的理由……那些理由有时候有用,有时候却不一定有用。而那些不一定有用的时候,老爸只得就一直干家务到午后。每次那种时候就都会想:老妈可别耽搁了老爸的正事……可情况却往往是,午后的老爸大多就不再提他那些所谓的正事了。
老爸对政治更是全无兴趣,所以也就从来没有人在这方面跟他过不去。因此,即使他做了些别人不敢做的事,就也不会有麻烦……
学院有一位教声乐的维吾尔族女歌唱家,因为从小就在新疆闻名,所以解放前曾到南京去演出过,并受到过蒋介石的接见……这样一段经历,在后来各个时期的运动中,当然是吃尽了苦头的。据说当年学院里类似的情况很多,使得人人自危,于是大家说话、行事都小心翼翼的。说是那些人当时被组织起来,搬砖的搬砖、和泥的和泥,都在给学院搞基建。
期间有那么几天,老爸发现,学院里好像不见了那位女歌唱家夫妇的身影。因为是一个系的,老爸就到他们家去看了一下。结果发现,那两夫妇双双病倒了,而身边竟连个端汤送药的都没有(他们的养女已跟他们划清界限,并拒绝回家了)。于是,老爸就去找校医来给看过,并伺候他们服了药。之后又回宿舍去给做了饭,并大摇大摆地端着锅给送了去。老爸说:那时候还不大会做饭,能做熟已经就不错了……
之后连续几天下来……渐渐病愈的那对夫妇就劝老爸说:以后不要再送了,你还年轻,连累了你怎么办……老爸却觉得无所谓,反过来又安慰他们:有问题归有问题,但饭总是要吃的,病也是要看的……再说了,你们又能有什么问题呢,要是真有问题,周总理和邓夫人怎么还会一次次地接见你们呢,难道他们也有问题吗?
学院里少数民族老师占到半数以上,而老爸正好能讲一口流利的维语,于是他的种种言行就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老爸、老妈刚刚结婚的时候,一天晚上,歌唱家的老公趁夜色来到家里(那是一个慈祥、且诙谐到足能令所有的孩子都往他怀里扑的绅士)。几句寒暄后,他解开衣襟,从衣服里掏出一对精美的玻璃果盘,说是特来贺礼的,并解释说,白天不敢来,怕给找麻烦……(那对果盘至今完好,是茶紫色的,很厚实,花纹极其繁复,应该是中亚某国产的)
若干年后,女歌唱家得到平反、且恢复了名誉。不久,即成为了全国人大代表,入驻了全国政协。因此,夫妇俩经常就要到北京去开会……
一天,老妈下班回来后,看到桌子上放着几包香肠,就问老爸是哪来的?老爸说,是那老两口去北京开会带回来的……老妈仔细看过后,突然压低声音惊呼道:这可是猪肉的呀!老爸也低低的声音说:他们不认识汉字,也根本就没往那方面去想,只看到是肉,又没见新疆有卖过,就想买了让咱们尝个鲜……我到他们去拿的时候,一看到赶紧就收起藏进衣服里了,之后告诉他们这是什么东西,把他们吓了个半死!(伊斯兰教徒不可以接触猪肉!严重一点说,可能会因此送命)
其实,每个家族都有故事,虽然平凡,却是鲜活。有时候家人们一起坐下来聊聊,蹉跎往事,多少兴衰,唏嘘的同时,却也可能因此就给家族添了凝聚力。如果总没有人提起,久了真就会没有人再记得,于是,渐渐也就只能是你过你的、我过我的了。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 听从生命责备的,必常在智慧人中。
人每一次真正的成长,可能多少都会伴着责备,不是被人责备,就是被良心责备。而因每次被责备都能自省悔改的,他的进步必然一日千里。这样的人当然是满有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