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往事--家史(上)

(2022-09-20 14:51:48)
标签:

走遍中国

新疆

伊犁

往事

《圣经》

(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往事--家史(上)

话说,先有华夏始祖:黄帝;而后有帝喾:高辛氏;而后有契;而后帝乙……帝乙之长子,——微子启,乃商王纣之长兄,仁者。后周武王封诸侯,封于“亳”(商之先都,今河南商丘),国号:宋。——此“宋”之始也。

宋之望族,或居西河(今山西省离石县)、或居京兆(今陕西省长安以东)。曾经,曾祖自陕西 • 凤翔入疆,或该属京兆支罢。据说,当年曾祖两兄弟是因在老家闯了祸才结伴进疆,而且看来闯的祸还不小,因此两兄弟一进疆就分开了,曾祖伯留在了南疆,曾祖则翻越天山到了北疆 · 伊犁……该是总能保住一脉的意思罢。

如此,自曾祖两兄弟入疆至今,家族在新疆已逾百年。


曾祖家有酿酒的手艺,所以在伊犁安顿下来后不久,就开起了烧坊。他老人家一辈子有没有过什么惊世骇俗的壮举,如今家族中没有一个说得清,偶尔提起时最被乐道的,就只是他至少有过两个老婆,其中之一还是位哈萨克族的。

为什么要娶一位哈萨克族老婆呢?因为当年来烧坊买酒的人,大多没有现金,只能以他们有的活牛、活羊皮货做易货交易。如此,日积月累,活畜和皮货就都多了起来。皮货可以卖给上门来的皮货商,可处理那些活畜就令曾祖犯了难,因为那个时候的伊犁地区家家户户都牛羊成群,完全不可能轻易变现,所以除了留着自己吃,几乎就再全无用处。可那么许多又哪里吃得了,况且活畜也是需要照料的,而曾祖于此既没有时间、也并不在行……

于是,有人给曾祖出主意说:你找人到那些哈萨克牧人家,去打听一下谁家的姑娘多,然后去提亲,告诉那家的男主人今后可以免费的酒……他家1000%就会送一个姑娘给你。这样,你和你的羊就都有人照料了……曾祖显然就这么干了。(据说这门亲戚一直都有走动,而且在我这一辈人里还出了一位钢琴演奏的留洋硕士,只是我总不在家,没有亲眼见到过)(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往事--家史(上)(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往事--家史(上)


那位哈萨克族的曾祖母继续留在牧区即可……而烧坊这边,当然得另外有一位曾祖母,也许别处还有第三位、第四位……也不一定。因此,曾祖一共育有多少子女,也就是说,我到底应该有多少位叔伯祖父、姑祖母,就没人说得清了只具体到我们这一支上的祖父,是在家中行五的。

正就是因为弟众多,而祖父的行位又不上不下,所以,烧坊后来就归在了其他叔伯祖的名下。而我们这位行五的祖父,就变成了为烧坊提供原料的农民。也许因为一直觉得,我们迟早还是要回陕西去的,所以曾祖一直也没有在伊犁置办田产,因此就等于祖父一直在租种别家的土地。——万没有人想到的是,若干年后,这居然就成了老爸那一辈人“根红苗正”的铁证。


做为农民的祖父,一辈子有没有过什么惊世骇俗的壮举,——不明。但公认他于子孙最大的福荫,——他娶了我们的祖母。

说起祖母,先得说到祖母的母亲(不知道称呼她‘曾祖母’是否合适)……曾祖母本是一李姓大户人家的长房媳妇。知不知书不明,但达理,据说规矩很多。遗憾的是祖母没能为李家诞下儿子,只育有两女(祖母为老大)。之后不幸,长房当家早逝。更不幸,以‘膝下无子,不能继承产业’为由,小叔将曾祖母和那一双女儿,一起就扫地出门了。之后,母改嫁一户冯姓寒门。


岁月荏苒,转眼一双女儿长大成人。两姊妹知不知书,不明;但曾经富家,又有那么一位外曾祖母管教,至少应该是达理的。而后适龄,祖母就嫁给了祖父。这桩婚姻于宋家的意义在于:

一、宋家从此就有了一些不同于别家的“规矩”;

二、宋家的男丁从此就都开始读书了。——曾听大伯母说,当年(民国时期)政府也曾有挨家挨户地做动员,让把孩子都送到学堂去读书。可家长们却都把孩子藏起来不让去,因为传说是孩子们一旦读了书,就会离开家不要父母了,而且是书读的越多就会离家越远(那时候的人还真厉害,预见的挺准)。所以,祖母让大家去读书,就显出了相当的见识;

三、祖母生下了姑姑……(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往事--家史(上)(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往事--家史(上)


祖父、母共育有一女六子,家父在六子中行五。大家一致认为,宋家父辈这一代人的故事,主角完全系于两个女人:唯一的这位姑姑和大伯母。

姑姑是家中的老大,自小聪慧,但很确定,不知书;倒是达理,否则怎么管教那么一众弟弟……因此渐渐显出了些端庄。而最最关键的是,一天天长成的她就越来越漂亮了,越来越成了一个人物。到十六、七岁上,终于就惊动了当地的官长,于是就托人上门来提亲。——官长丧偶,比姑姑大二十多岁,膝下已有两儿两女四个孩子,而且其中大儿子只比姑姑小两岁。

姑姑本人自然是无法接受的,却是架不住全世界一起来劝说。想来大家的劝说辞也极简单:得罪了官家,这个已逾百余口人的家族在当地也就别混了,姑娘,你看咱们往哪搬?


父辈们大都见过姑父,据说,人极儒雅。姑姑嫁过去后立马就做起了‘后妈’,或者因为那个家已经太久没有‘母亲’的角色了,也或者因为自小就在带弟弟们,早已熟练了做‘孩子王’,此刻不过是从那个家做到了这个家而已,所以据说只极短的时间,姑姑就和姑父的孩子们融洽在一起。说尤其是那两个女孩子,从此跟她再形影不离。

当初的说法是,姑父婚后要出洋访学,娶姑姑的意思就是为让照料孩子、管理家务。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去,而是被升迁至“迪化”(即现在的乌鲁木齐)做了一路大员。——却是不幸,只数年后,姑父就因病先逝了。

姑父与姑姑没有诞下自己的孩子,于是姑姑就只把姑父的四个孩子视如己出,母子关系维持了一辈子,直到她老人家97岁离世。可毕竟姑父走时姑姑只才二十几岁,所以有再嫁,后育有三儿三女……(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往事--家史(上)(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往事--家史(上)


姑父和姑姑在“迪化”的那些年,还在伊犁的宋家也继续着他们的生活。期间的要闻之一就是另外一位故事人物——大伯母,嫁进了宋家。大伯母的娘家,是好多好多代以前就进疆来了的“老新疆”。她家也是开烧坊的,而且规模比宋家可能要大很多,因为传说连新疆当年最大的巴依老爷 · 毓叁家,都在跟她家做生意。

不幸的是,大伯母刚嫁过来不久,大伯却就被“拉丁”去当兵了。据说是因为当地就数宋家的儿子多,所以人家找上门来让必须出一个丁。兄弟们都还小,而之前说好的人选又临时反悔从窗户逃跑了,于是只得由大伯顶上。(逃跑的那个人是收养的旁系的一个孤儿,之后做了一辈子农民……曾有见过一次,一辈子没吃上四个菜的那种)

——因此,大伯就因祸得福了非但从没有正经的打过仗,还因为当的是坦克兵,因此就学会了开车。在那个时候的新疆,会开坦克、开汽车,怕是跟现如今会开飞机是一样的。而且之后不几年新疆就和平解放,国军部队就地解散,大伯就回家了。再之后,新疆发现油田,大伯就被安排在石油系统开车,直至退休。(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往事--家史(上)(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往事--家史(上)


而在那之前的1944年9月,新疆的伊犁、塔城和阿山(今阿勒泰)三个地区,爆发了所谓的“三区革命”。期间,祖父和二伯父被暴民砍杀。之后祖母只得带大家一路逃难,往“迪化”去投奔姑姑。说是途中还将四伯父寄养在了一户做鞋子的人家……

到“迪化”后,已经十四、五岁了的三伯父,就被姑父安排到了“新闻局”去做报务(三伯父在这个行当里一做就做了一辈子)。直到那场革命结束后,祖母才又带着大家回了伊犁。‘不管怎么说,那里总还是个家嘛……’祖母当年应该就是这么想的。


家中生此变故后,养家的担子就落在了大伯父和大伯母的肩上。当时大伯父还在当兵,不能经常回家,于是各种家务实际上就大伯母一个人撑着了。大伯母当时顶多就二十岁上下,要料理周全那么一大家子该也实属不易……


说是当时家里租种着好多地,又养着好多羊,因此就还雇了好些个长、短工。老爸说,其中有一个长工是哈萨克族的,他帮家里放牧,他把自己的两、三匹马和几十只羊也混在一起放。问老爸:他自己有马、有羊,还干嘛要给人当长工呢?

老爸说:因为在哈萨克人看来,只牧养几十只羊那根本就不能叫干活,一个正经的牧人,至少也得看着几百只羊才行,这样才能体现他的勤劳和本领。而且,那个人的运气好像一直很不好,早早就死了老婆,也没有儿女,所以可能就觉得生活没了奔头,就开始没命的喝酒……他来做长工的原因之一,应该就是因为宋家有烧坊,他有时间到那边去帮帮忙,就可以常年的免费喝酒了。他几乎从来没有真正的酒醒过,却也不会耽误干活……

老爸还说:新疆从前的情况很奇特,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的北疆,几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穷人,那些家里少于100只羊的人家已经就算是穷人了;而在天山以南的南疆,那样的人家却可能得算是富人。(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往事--家史(上)(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往事--家史(上)


具体情况不清楚,反正说是当年,大伯可以时不时地开车回家来。因为有车,方便进、出货物,所以他就在路边给大伯母开了一家杂货店。大伯母没有读过书,却很会算账,无论多大的数字她都能心算出结果来,而且又快又准。

——我们所有人对此好奇,于是经常冷不丁就问她一句:你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大伯母每次就都会下意识地端起一只手来,像是要回答的样子。可马上整个人就又木在那了,然后憨憨地笑一阵,说:妈的,你让我算我就算得出,让我说我就说不出了……


当年,常有牧区的牧民到杂货店来买东西。他们来买东西的那整个过程,显得就也特‘牧民’,如今绝对再也见不到了……

首先,牧民来的时候,可能会赶着一支不很大的畜群来。他们跟大伯母很熟,所以来到后会直接打开院门,把畜群赶进院子、并圈到后面的畜栏里去。(可想而知那个院子得多大,说是不算畜栏,大伯父可以给他的卡车轻松调头)。牧民安顿好畜群后,会进到一间专门为他们预备的屋子里去……

与此同时,大伯母已经在那个屋子的大通铺上,他们摆上奶茶、馕、奶酪等等的一些点心。牧民坐下开始吃喝的时候,会告诉大伯母这次来需要买的东西。之后让他们休息,大伯母则就会去给备货了。

牧民们每次来买的东西几乎是固定的,绝不会这次要个LV,下次要个Hermes……他们需要的永远是必须的生活物资,比如盐、糖、茶、火柴和酒,等等。当然,他们要的量会很大……我的理解,可能至少得每样10公斤起吧。(新疆不论斤、两,只论公斤、公分——克)

买东西当然要给钱,可是牧民们经常没有钱……那也没关系,用活畜或皮货来抵就是了,——不然怎么会赶着畜群来!活畜家里有人牧养,皮货回头可以卖给专门的皮货商,这些对牧民可能有点麻烦,但对大伯母却不麻烦,——因为大伯有车,甚至可以把活畜和皮货拉到别处去,卖个更好的价钱。

说是当年也没什么讨价还价的,牧民们说出想要那些东西,大伯母心算一番后当场就告诉他们,需要多少只羊或多少皮货……生意就做成了。至于说还要招待牧民们一两天的食、宿等等,那些都是北疆当年最起码的待客之道。


这期间会有这么个事儿……牧民赶来的畜群里总会有几头乳牛(因为牧民们来回的路上总得有东西喝),于是,大伯母就会在家里收集来几只桶,直接去挤奶(想来应该是家里当时只有羊、没有牛)。这些奶主要供一家人煮奶茶喝,或拿来洗脸、洗手,几天用不完就倒掉,反正很快就又有牧民会来。——很浪费是不是?实际情况却是,当年的奶没地方卖,完全不值钱。而大伯母又很忙,没有时间做奶皮子、奶酪什么的奶制品。(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往事--家史(上)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 眼有光,使心喜乐;好信息,使骨滋润。

                                             ——《箴言15:30》


任何事物都至少可以有正反两面,有人只看到消极的一面,所以嘴里只有抱怨,心里也只有愁烦;而心有敬畏的人时时感恩,就总能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因此心里就也会时时腾起喜乐。

“眼睛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亮了,全身也就都光明了。”—《马太福音6:22》

‘好信息’指的是‘智慧的训诲’,因为那能使生命成长,能使灵性成熟,且能成就生活的从容。(原创)走遍中国----新疆--往事--家史(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