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遍中国----西藏--拉萨--雪顿节--罗布林卡

标签:
走遍中国西藏雪顿节罗布林卡《圣经》 |
2009年8月24日
一大早天不亮,先到‘亚宾馆’去接了一对母子,之后一起打车到林廓路,送他们上了某旅行社‘林芝两日游’的巴士。这对母子有意思,是一位年轻的妈带着她五岁的儿子。他们是怎么来西藏的不清楚,但他们对来了之后该干些什么也不清楚,却是很可能的……他们当初住在青旅,那个妈听有人给我打电话说要去纳木措玩,就也说要去。见面后就主动问说,还可以去哪里?于是他们从纳木措回来后,就又安排他们去了羊卓雍措和日喀则。前天一回来就又打了电话来,让安排去林芝……
当然会很好奇,这个妈怎么会独自带孩子来西藏?但照规矩是绝对不可以问的。所以单就只尽本分为他们提供服务。完全看不出这个妈精明,因为戴着一副深度眼镜,看着似乎还有些小木讷。记忆最深的是,她那张脸上好像从来没有过表情,给儿子递零食时也没有……而且,她跟五岁的孩子对话时,从语气到内容也完全就像是在跟一个二十五岁的儿子对话。
我们的几次接触情形几乎雷同……她打来电话,我过去;她简单地提几个完全问不到‘点’上的问题,我作答;之后我拿钱走人……第二天一早去接他们,送他们上旅游巴士。期间肯定是我帮他们拎包的,但好像从来没听她说过一声‘谢’……
送走母子后,回酒店继续睡觉。却是睡不着……非常的莫名其妙,脑海里一会儿在想那对母子;一会儿却在无比清晰地显现,两天前从当雄回来时的情形……
那天赛马结束后,先搭多杰的车去到县城,再又搭乘班车回拉萨。班车离开县城不久,应该还没过羊八井,之前一直大晴着的天,却突然就被翻滚着的乌云严严遮蔽了。空空的旷野上顿时平地生风,呜呜呼号着卷起寒沙枯草漫天飞舞……真正显得世界末日般的黑暗、苍凉。
期间,班车经过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藏家村落。司机有点私事,就把班车停在路边,自己下车进村去了。当时,村口正有一群人在往桑炉里添松枝,煨桑祈福。空气中弥漫着松脂燃烧的气息……煨桑的人们间或会说起些什么,然后突然就一起开始向空中抛撒五彩‘隆达’……(隆达可以直译为:风马。是一种印有藏经的小纸片)
——可被乌云笼罩着的苍凉中,那些桑烟、隆达、祈语……瞬间就被呼啸的寒风统统吹散,化作乌有,哪里像是能得到哪怕一丝一毫的吉祥?于是,心头突然就生出了好些的绝望、无助、迷茫和悲悯,不自觉地就深深低头,开始祷告、祷告、祷告……
一会儿班车重新上路。想象中的瓢泼大雨始终没有落下来,将近拉萨的时候,天居然就又晴了。
快中午的时候,小雅突然打电话来问说:忙不忙?不忙的话能不能陪我去办点事?到四方超市附近见到小雅,问她怎么没出团?她说:太累了,想休息一下。
又问她要去办什么事?她说:之前答应要拿个东西给人,一直也没时间,这两天休息,就想着给人家送过去,可对方是单身男一枚,我一个人去好像有些不方便,就想找个人陪一下,可打开通讯录一捋,发现大家都在忙……再一想,你应该是闲着的,那就找你喽……顿一下,她又说:可就在刚才,我又有些不想去了……东西并不急用,顺便送去就好,专程跑一趟好像有些不值当。
就对她说:你要是已经约了人家,就去一下呗;要是还没约,就打电话跟人说一声,敲定个时间……横竖是要办的事,早完早了,总拖着心总悬着才不值当。
小雅就打了个电话过去,——那人根本不在拉萨。哈,那就真不用去了……小雅笑道。接着她一边把手机装进包里,一边问说:你这几天是怎么过的?回她说,去了一趟纳木措,看了一眼当雄赛马节……
之后她继续问说:去过罗布林卡了吗?那里这些天会有藏戏汇演,应该是挺好玩的。就回她说:我是基督徒,不合适去那里……那里是达 赖 喇 嘛的夏宫,功能和布宫一样,到处都是庙堂。
小雅却说:又不叫你进那些地方去,你就当是去过林卡呗……那里面其实没什么,等于就是个公园,而且看热闹的地方都在户外,户外应该没有你不能看的东西……正好门关上我有熟人,你就连门票都可以省了,走吧走吧……(‘林卡’的本意是‘园林’;过林卡,可以理解为:去园林里玩)
果然是挺热闹,罗布林卡内外人山人海,而且大多是本地的藏族人,毕竟雪顿节是人家藏族人的节日。却是被小雅摆了一道……票关上验票的是几个临时工,没人认识她。而认识她的那几个人,过节期间都被派到林卡里维持秩序去了。小雅有《导游证》,掏出来晃一晃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过关。那我呢,这来都来了,总不好在门口打退堂鼓吧,于是就只得去买门票……
去到售票亭,看到那里开着两个窗口,一个窗口前排着拐了好几拐的一条长龙,而另外一个窗口前却只有那么三两个人。——那当然是去人少的窗口了,对不对?可有病就有病在这了,我都不想想这边为什么会没有人?
上前去排队等于就已经到窗口了,因为前面就还只有一个人,——一个藏族人。眼看着票亭里的人已经把票撕好、并递出了窗口,可前面那哥们儿却半天掏不出钱来。我这一着急,直接就插到他前面去,把已经准备好的5块钱扔进票亭,并顺手就接走了那张票……
回来验票入关……却正好被小雅看到了手里的票根,就问说:你多少钱买的票?回她说:5块钱呀,人家窗口牌子上写着的,怎么了?她指着我笑道:怎么可能?人家藏族人和拉萨市市民才能是5块钱,游客票价是60元的。
真正一头雾水,就把刚才的情形跟她说了一下。她听了又指着我大笑道:你的手还真快,票亭里的人怕是都没反应过来……之后她就给解释说:票亭的两个窗口,一个是专门向本地人售票的,票价5元;另一个才是给游客售票的,票价60元。这就才弄明白,刚才我显然是站错了队……却办对了事。
(晚上回到酒店,房间里的大家也都说当时在罗布林卡。可亮出那张5元门票给他们看时……大家就都不好了)
罗布林卡,藏译的意思是:宝贝园林。这里是历代达 赖 喇 嘛的夏宫。起建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初(即1751年)的七世达 赖 喇 嘛时期,至上世纪中的1954年十四世 达 赖 喇 嘛时期,已历经200年余。此期间,历代达 赖 喇 嘛会在每年的藏历三月,从布达拉宫移驾至此,一边办公,一边调养身体。直至夏后的九月,才又返回布达拉宫。
罗布林卡的最可人之处在于,——这里是拉萨的“肺”。也就是说,这个占地36万平方米的地方绿色覆盖几乎达到了完全,因而在丰富的光合作用下,所产生的氧气等于就滋养了整个拉萨。非常明显,在平均海拔3600M的拉萨,人只要一走近罗布林卡,立马就会感到呼吸畅顺、且清心醒脑。
不过个人以为,除去‘氧气’的原故,平时的罗布林卡,不去也罢。因为那里的满目翠绿,在西藏是稀奇,但在内地还算稀奇吗?而且就园林本身,这里的规模实在也算不上大,布局设计也谈不上有什么奇、巧。至于里面的那些藏式建筑,要不是能跟达 赖 喇 嘛扯上关系,在西藏哪里看不到?
——但是,雪顿节期间的罗布林卡,情形跟平时可就大不同了……
在曾经西藏民主改革之前,罗布林卡平时只有少数上层贵族可以应召出入,普通人是没有这个资格的。但在每年的雪顿节期间,达 赖 喇 嘛却会把这里向百姓开放五天,让大家进来看藏戏、过林卡。以示神王活佛与百姓同乐。
试想,那时的百姓绝大多数还都只是农奴,不仅一无所有,也全无人身自由,甚至无权自主生死……但在雪顿节的几天里,他们却能来与“雪域最大的王”共欢同乐,这对他们来说将是何等的“恩惠”。于是,当衣衫褴褛的他们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拿着些仅有的酸奶和糌粑,踏进罗布林卡……那感受该是神圣更大于快乐的吧!
那么,今时今日的人们又会是何等情形呢?
过票关后,是把小雅拽到身后、挺着胸硬往前撞,那么走过的大门那一块。走出一两百米到了松和些的地方,原指望小雅能开始给导游,她却在没完没了地接听电话……
此刻的罗布林卡里当然已是人满为患,好几台藏戏正在台对台、台挨台、台靠台地同时上演着。看戏的群众们把各戏台,里三层外三层围的严严实实、水泄不通,根本就再挤不进去人。藏戏本来咱也听不懂,看不着就不看呗。可整个林卡里,连个能坐一会儿的地方都找不着,就有些头疼了。
那么不停地转悠了近两个小时,实在是累了。就在又一个挤不进去的戏台边上,找了一段石栏坐上去。刚想跟小雅聊两句,她那就又有电话打了进来。于是就那么坐着往四下里扫了扫……
林卡里的草地上,此刻应该已经找不到10平方以上的空地了……临时搭起的帐篷已然连成了片,这就摆明是要日日夜夜玩够七天的;而那些来晚了没找着地方搭帐篷的,就也都至少用帷幔在几棵树之间圈起了一块‘领地’;而连‘领地’都没圈起来的,只好就直接随处铺毡了……总之,感觉就是全拉萨的人都暂时把家搬这来了。
再看‘领地’里……多都铺着地毡,摆着卡垫,中间堆着或买、或自己做的各种饮料和点心。酥油茶、青稞酒什么的当然也都少不了……里面的人们,或躺或卧或坐地围在一起闲聊着、说笑着、游戏着,欢乐溢于言表。而其中声音最大的,就是那些用藏牌或骰子赌钱的……平日里都没人管,过节就更没人管了。
而我关注的却是两种人……一种是年纪足够了的老人,因为我总想知道他们会怎么看待今时今日?再就是,他们还会不会记得小时候……另一种人,就是那些游走在‘领地’间,弹着弦子吟唱的弦子艺人。
——他们的弹唱其实很好听,可平日里却只需一元、两元的零钱就能被打发。第一次听到、看到他们时,心头很是紧了一下……可过后再想,游吟艺人本就是个古老的存在,其生命力之顽强,正是因为他们植根于民间,使得养身的每一份收入都要凭真本事才能得着。因而就才使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从根上就断了浮夸、少了傲娇,却多了谦卑与敬畏,于是,就才显出了它的厚重。
终于有些忍无可忍,看小雅又一次挂断电话后就问她:你一个下午都在接电话,真有这么忙吗?她解释说:不是工作的事……过节嘛,大家要互相问候的呀,电话统统都是叫去吃饭的,太累了不想去,就都推掉了,可话总得聊几句吧……她这边话音刚落,就又有电话打进来。却就听她在电话里一通的“好、好、好”……之后挂断就转身来说:这个是死党,不能推,他们在火锅城订了房,都是自己人,说是弄了几斤上等松茸,让去尝鲜,一起去吧,这样的好东西离开西藏可就吃不着了。
有好吃的东西嘛,那该去就还是要去一下的……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坏人俯伏在善人面前;恶人俯伏在义人门口。
——《箴言14:19》
邪不压正,这是必定的终局。但我们看到恶人也能长期存在,这是因为麻木的人多,而义人少,于是就拉长了恶人遭报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