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遍中国----西藏--林芝--徒步加拉(返回)

标签:
走遍中国西藏林芝加拉《圣经》 |
2009年7月18日
昨晚临睡前,云把裤脚塞进了袜子,并用发带扎住了袖口,还拉上了衣服的拉链、收紧了底边的松紧。问她这是干嘛?她说:以防做了小动物们的口粮,我曾经在别处吃过亏……你最好也照做。大不以为然。——结果,早晨起来身上就被跳蚤之类的小动物,咬了不下三、五十个大包。而云身上,一点事都没有。这就充分说明了谁的血肉更鲜甜……
早餐和昨天的晚餐一样,继续按照村长家的标准,一个菜:炒土豆片。当然,专门招待客人的煮鸡蛋也还是有的。主食则换成了现烤的青稞饼……好在之前为了以防万一,在镇上买了几个小锅盔带着。看过了今天就不需要了,就也拿出来分给了大家。不知道村长一家吃着惯不惯?我肯定是惯的;云却只吃青稞饼,说是离开这里后可能就再也吃不着了。
村长家的土豆只有鸡蛋大小,鸡蛋只比鸽子蛋大了一点点……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些东西在这里就长这样。
最赞的,是那壶热气腾腾的酥油茶。藏族人每次只喝三碗,说是这样比较吉利;我却会一碗接一碗地喝下去,且从来没有厌过。期间,指着喝茶的木碗让云猜那大概得多少钱?云猜不出,问村长。村长说:碗上镶银的要700元/只;你手上用的那只没有镶银,要180元/只……云听着吓了一跳说,之前一直以为这些都是很便宜的东西。
藏家人喜爱用木碗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否则他们用什么呢?他们当然也老早就可以制作陶器了,却一直也没办法制作瓷器(曾经全世界都没办法制瓷不是吗?);那么用金属器吗?怎么可能普及民间,所以显然也不现实……于是,只得就踏踏实实地用木器了。于是,也就开始踏踏实实地制作木器了……久了,也就做出了名堂。木碗,即是其中一例。
藏地的木碗,多产于藏南林区周边的地方。上等的木碗,多会用桦木或柞木的树瘤部分制作。使用这种木碗有诸多好处:一、结实!经久耐用,轻易摔不坏、磕不豁;二、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木香,饮、食时会给平添不少乐趣;三、用木碗饮、食,不会烫嘴;四、携带方便……
之前有说过,藏家人的财富是要随时显露出来的……于是,一只上好的木碗,就也成了他们炫富的一个物件。曾经上至贵胄领主,下到贫民奴丐,无论场合,木碗都是必要随身的。贫民奴丐们的木碗揣在怀里,随时得了饮、食,也能有个东西接着;而贵胄领主们则不同,他们会将木碗装在一个用锦缎缝制的袋子里,和鞘上嵌了宝石的小佩刀一起挂在腰间作饰物。随时坐在哪里了,把木碗一亮……既实用,也成了一件显摆的玩意儿。据说曾有一种“门巴 · 杂雅”木碗,即使不镶金银、不做任何装饰,也至少得百多两藏银一只。而且其产量极低,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于是就引得整个上流阶层趋之若鹜,以能得一为荣。
如果不出意外,藏家人宁愿一辈子只用一只木碗,可谓钟情有加。于是,此情就被唱进了歌谣,大意是:带着情人吧,害臊
早餐后准备离开,云进房间去收拾行李,我则去跟村长结食宿费……村长收了我们60元/人。出门前跟村长一家告别时,云随口告诉村长说,今天可能又会有五、六个人过来……村长听到立马拦下我们,很严肃地交代道:你们跟那些人,不能说60块钱/人的话!那个(收费)不是一样的,200也有、300也有,900也有过……我和云笑着点头。
一走出院门,云就说:哇,900块钱/人!这个钱可真好赚。回她说:不知道那得是多么令人讨厌的人!路上真就见过一些那样的蠢货,看他们那嘴脸就欠整,身上揣了几张钱就跑到人家贫困地区去显摆,全看不见有半点教养……让那些人花点钱买个教训以后可能就学乖了。——本来嘛,你到了别人的地方,却不懂得尊重人家,更不以同理心待人,反而人五人六地要求超值回报……不搞你搞谁?
——果然在路上碰到了那五个人。点头招呼,擦肩而过……
原路返回……路上景致“翻新”,也熟悉也陌生。天一直阴着,地上潮气不散,使空气湿漉漉的。看远山轻雾缥缈,层峦耸翠;脚下草地琪鲜瑶嫩,碧露晶莹,一切的一切尽显得:湿、绿……此间最妙处在于,不会被打扰!仿佛天地下就只剩了我们两个人。于是一路越山冈、过草场、钻密林、趟江滩……走也罢、歇也罢、追也罢、逐也罢、言也罢、静也罢,统统只天地观、四野见,再无其它。
直至午后才云散日显,路上也才渐渐热闹起来……先是遇到了两个放牧的小孩,大的约有十六、七岁,小的约十二、三岁,两个人当时正在不远处的一棵树上摘东西吃。
好奇,就走上前去看……那竟然是一棵结满了果实的野桑树。两个小孩在树上乱摇乱晃,感觉掉到地上的桑葚远比他们摘到的多。有心就从地上捡着吃,又怕被他俩笑话。恰好树下有一块巨石,就抱了云上去也去摘……野桑椹的个头不大,却很甜,本以为会有点涩,却一点也没有。——坚决反对云爬树往高处去,告诉她已经差不多摘有一斤了,就强拉了她下来。之后两个人一边吃着,一边继续赶路。
一会儿,那两个小孩也跟上来。大点的那个还主动一路走、一路指着山坡上各样的野树给做着介绍……一句也没听懂,却也一路都在点头。
期间走进一片密林,午后日头正猛,就打算在那休息一下。不曾想刚坐下,就听到来路上传来一阵马蹄声,正诧异,却见村长领着两个村民已来到了眼前。起身上前打招呼,村长翻身下马,说:你们,走的很快啊,我们去派镇,有事……问他有没有看到那五个人?他说:看见了,没事,家里有人……村长的汉话词汇很少,但基本够用。于是就很感慨,走过那么多少数民族地区,发现他们多多少少都能讲点汉语,我却连最简单的问候语都没能记住几句……
村长的事可能比较急,从他下马跟我们打招呼,到坐下来喝几口奶渣后重又上马走人,前后不过五、六分钟。牵马要走的时候,还不忘礼节性地问我们一句:要不要骑马?临了又撇下一句:你们也马上就到了……说着就急匆匆地上马走了。
果然如村长所说,大约只走了十分钟左右,我们就又看到了雅鲁藏布江上的那个大拐弯。从那里已经就可以远远望见直白村了。——这事也是神奇!直白村都是没有信号的,可在这个莫名其妙的地方却有了。于是,两天的连信息、带‘未接来电’的提示一股脑涌来,搞到几乎就要爆机。当然,打电话来最多的是,——多杰。全没有搭理。——可不曾想,只几分钟后,多杰的电话就又打了进来。他问说:哥哥,你在哪里,你不在拉萨了吗?
藏族人好像不大会叫人“大叔”或“大哥”,只会叫“哥哥”。那帮司机平时就都是这么叫我的,听惯了也就那样。可这会儿听多杰这么悲悲切切地叫,哪里受得了!又心想:已经三天没理他了,搁别人早就死心,已经把电话号码删了都有可能。可他,却仍在这么执着地打电话来……于是瞬间破防!对他说:我没有走,我在林芝,这两天就回去,你之前一直也没有休息过,这几天休息一下吧,赚钱的机会有的是……
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如果发现自己在被人“利用”,而且很迫切,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因为说明你对人有用,说明你至少在某一方面较别人更有能力。这该是一种价值被认可的体现。能被更多的人、更多的人、更多的人利用,甚至应该是一种荣耀。相反,如果连“被利用”的机会都没有了,想来也就该被淘汰、或自我沉沦了。
下午4:00多回到直白村。和昨天去时一样,回来也用了七个多小时。昨天出发时天阴着,又一心想着赶路,所以就没太在村口停留。此刻不同,天好,又是苦旅收官的心情,因此再走过这一片片青稞田、走过这用木栅栏围起的牧马场时,就一下来了兴致,特别想找一下做麦田里的守望者、或牧马南山,种瓜写诗的感觉。于是,就和云反复下到田里,又反复去招惹那些牧马……只无奈终为过客,心思不在,又能强求些什么?
没绕远去走巴青农庄的大门,而是在栅栏围起的院墙上,就近找了个方便处翻进去的。在农庄的门厅里坐着休息的时候,和云商量,要不要赶第二天一早的班车回八一?如果那样的话,继续住在直白就不合适了。于是就很冒昧地问了一下农庄的人,能不能用他们的车送我们去派镇?他们说:你们只有两个人,用我们的车不划算,我们找个摩托车给你们吧,一半的钱都用不上……
搭摩托车到派镇,重又去到“兄弟饭店”。都是熟人,所以吃住都方便。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愚妄人犯罪,以为戏耍;正直人互相喜悦。
也可译为:愚妄人嘲笑赎愆祭;但正直人却蒙悦纳。
赎愆祭:是指人有过失后,一旦省悟,就要承认自己的罪,并向 神献祭请求赎罪。祭品为一只羊或羊羔;力量不足可以献两只斑鸠或雏鸽代替;更贫穷者可以献细面粉代替。
愚妄人嘲笑赎愆祭,是为罪过没有受到惩罚而沾沾自喜,他们以为可以永远侥幸,认罪悔改统属多余。而正直人漫说犯罪,就是心有恶念划过也会痛悔,久之,当然更就不会犯罪了。因为他们深知,犯罪的报应早晚要到,真正有效的避祸是时时警醒,正直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