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字叙述全文如下。但是,由于读者喜好不同,图说中会引用本博文中的文字描述。喜欢文字的朋友可以阅读下面的详细记述。

海岛不大,只有1.2平方公里。大约用两、三个小时就可以用脚把小岛丈量一遍,可见她的面积之小。她依靠着一座长4公里,只有一条车道的桥梁与大陆相连接。

在长达400年的时间里,这里曾是葡萄牙在东非殖民统治的中心,也是在莫桑比克殖民地的首都。直到19世纪末,出于统治的需要,葡萄殖民当局才把首都迁往今天的马普托。经过了漫长的战争之后,莫桑比克才于1975年摆脱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取得独立,从那时起葡萄牙人几乎一个不留,全部撤离。今天,莫桑比克岛与其说是一座城市,不如说是一座美丽的废墟。在这里,人们所感受的是历史的沧桑与宁静。

岛上人口不多,游客稀少,是不喜欢都市喧闹人士的好去处。坐在高大的面包树下,极目远处蔚蓝一片,你近乎分不清哪里是海,哪儿是天。望着海面上白色的三角帆船,星星点点的洒落在波光粼粼的印度洋面上;洁白的沙滩和珊瑚礁,布满了艳丽的海星和贝壳,还有许多五彩缤纷的小鱼。这里是非洲特有的海岛,一派旖旎秀丽的热带风光。

上午,你可以在大海里游泳、划船,临近中午可以坐在造型光怪陆离的礁石边,等待满嘴讲葡萄牙语的当地渔民靠岸。比比划划,讨价还价,买一只硕大的龙虾,再找家小餐厅加工一下,享用一回国内有钱人才能吃得起的大餐,保准撑爆你的肚皮。不用怀疑你的战斗力欠佳,实在是那里的龙虾太大了。当地黑人至今还摇着原始的独木小船CANOE出海捕鱼捉蟹,还在用古老的弩射杀鱼虾。不过,你不要以为他们抓到的是小鱼和虾米,他们弄上来的都是绝顶鲜美、几十公斤的大鱼,以及壹、两公斤重的龙虾LOBSTER。
想知道这只龙虾多少钱吗?告诉你恐怕你不信呀!折合不到5美金。

这是当地人的主要捕鱼工具——独木舟

下午,你可以悠哉得走在残垣断壁的巷子中,在如今的残破的房屋中,去发现和品味这里主人们曾经的辉煌。傍晚,你可以漫步在海边的椰林树下,也可以躺在松软的沙滩上,海风习习拂面吹过,遥望星空,皎洁月光,若再有佳人相伴,你定会陶醉其中,留连忘返。

夜晚,你可以漫步在海边的椰林树下,也可以躺在松软的沙滩上,海风习习拂面吹过,遥望皎洁月光洒落,若再有佳人相伴,你定会陶醉其中,留连忘返。

也正是如此,这里有一种荒凉的美、有一种历史沉淀之美、有给游客静静思索的空间与发呆时间之美。

石头城是岛上最诱人的地方之一。


任何一位初次来这里的人,都会生出一番特别的感慨来。从残垣断壁中,可以感受历史在这里的变迁。最早到这里来的外国人,不是葡萄牙人,不是海岛达伽马或迪亚士,而是中国太监郑和以及他率领的大明王朝的船队。虽然郑和的远航,在这里没有留下史料,但是岛上有一家由原来葡萄牙总督府改成的陈列馆,陈列着为数众多中国明代时期的青花瓷器。这些瓷器,有的相当完整,更多的已经碎裂。它们被安放在简陋的玻璃柜子里,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向游人们叙说着浩浩荡荡的船队飘洋过海的那段历史。这些瓷器是从附近海底打捞上来的。显然,庞大的郑和船队中,至少有一艘船在莫桑比克岛近海沉没,连同所载瓷器物品,一同沉入大海,但愿当时船上的水手安好回乡!郑和虽然没有为明王朝在非洲挣得一片瓦大小的土地,但他却在这里留下了中国的瓷器,还有中国的钱币。这些,成为中国与非洲和平交往的历史见证。

紧接着来到莫桑比克岛的是葡萄牙人。与中国人不同,葡萄牙人不是来旅游,不是来宣示国威,而是来殖民、来掠夺的。只有一平方公里多一点的小岛,呈现出葡萄牙殖民统治的典型特征。瘦长的小岛,被人为地划分为两部分,岛的北半部分被称为“石头城”,是葡萄牙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石头城”是因为这里的建筑都是用石头建成,清一色的葡萄牙式建筑,有的一层,有的二层,有的三层,屋顶用瓦或厚厚的沙浆覆盖。城市虽不大,但教堂、广场、花园、医院、民居、街道等建筑功能齐全,错落有致,井井有条。

如今,许多临街的建筑,已经没有了屋顶,门窗也没有了,有的墙也已经倒下,但内壁和地板仍坚固地贴着葡萄牙人喜欢的彩色瓷砖,吧台、操作台仍然立在那里。可以想象,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葡萄牙人在这里享受着他们的欧式生活,一边喝着庄园里醇香的美酒,一边欣赏海上的落日。广场边上的商店、花园中的雕像,斑驳的大门上精致的黄铜把手都在提示着现代的人们,这里曾经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上演过无数的历史故事,书写过数不尽的悲欢离合。葡萄牙人可曾想过几百年过去,他们创造的辉煌城堡,会成为今天的废墟?

岛上最有名的建筑,便是位于最北端的要塞了。要塞三面临海,由高大结实的城墙包围着。据讲解员讲,葡萄牙人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才完成要塞的建设。最主要的建筑材料——石头,就取于岛内,从城堡外缘向下开凿岩石,一方面减少了运输成本,就地垒筑了高高的城墙,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深深地护城鸿沟。城堡周边至今还保存着当年开凿岩石留下的大坑。粘合石头的材料则是取自莫桑比克一种树上的树胶。其实,要塞不仅是战略防御工事,本身还是一座城池,城墙里面,是众多的军事和民用建筑。营房、指挥所、监狱、炮台、商店,还有由屋面集雨系统组成的城池供水管网,一切都是自成一体。要是食品储存充足,在敌人的包围之下独自坚守半年是没有问题的。

这是当年岛上的教堂之一

这里曾经是总督府,现在改成了当地的博物馆。

这里曾经是“首都”最豪华的酒吧,如今破败的只剩下残垣断壁。

在这,我遇到一位澳门航空工作的路易先生,见到来自中国的客人十分的热心,还盛情领我进到他曾经的家里参观。一排临海的两层海景房,已经十分的破旧正在修缮中。路易告诉我,这是他父亲原先的房子,后来被“革命阵线”强行拿走,现在又被允许从政府手里买回来,这叫什么逻辑!本来就是我的东西,被你抢走,还要我再花钱从你手里买回来?这跟公开的抢劫有何两样?




曾经的医院





岛上为数不多的客栈和酒店

残破的民居


曾是商店的长廊
古巷

正在慢慢恢复服务业


粗大的窗户护栏存留着原主人的土豪气息

栈桥依旧

残骸就在

总督大人只能望而兴叹

弹痕累累的路灯也记载了这里的辉煌与战乱

岛上的民居

古老的线路保险盒,看来这里早早就用上电灯,务须等待实现了XX主义才能办到。


再来看看城市的南部


独木舟



岛上的居民


当地土著多信奉伊斯兰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