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wi們 窮並快樂著

标签:
基督城高支持率中位值國會選舉 |
分类: 新西兰印象 |
Kiwi們 窮並快樂著
http://www.chnet.co.nz/UploadFiles/image/201201/201201191533104065.jpg窮並快樂著" />
紐西蘭統計局在2010年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社會總體調查”,在“生活滿意度方面”,9成的國人對自己的生活表示“滿意”或者“非常滿意”;同時又有近一半的人表示自己在財務方面很辛苦,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對於自己所居住房子的質量不滿意。
智者說:“生活就像半杯水,一些人看到了有水的部分,另一些人只看到空著的一半。”紐西蘭人到底是天性樂觀,還是他們確實有著自己快樂的原因,在被問及最愛這個國家的哪個方面時,紐西蘭人的回答常常是很籠統的:美麗的自然景觀和一流的海灘,面對著每天生活中的“柴米油鹽”,自然環境因素真的能補償國人所得不斷縮水帶來的壓力嗎,更何況不斷有事實表明我們的環境並不像所標榜的那樣“純淨、綠色”,尤其是工業化的現代農業正在侵蝕著這個國家的自然環境。
國人的“找不到方向”感
這個國家可說是匆匆地走進了2012年,過去一年中發生了太多的事,直到臨近年尾的世界盃橄欖球賽、船隻漏油、國會選舉、聖誕節…每個人都像被“裹捲著”一樣進入了新的一年,站在2012年的開頭仍多少有些四顧茫然的感覺。
對於紐西蘭人來說,“找不到方向”並不是剛剛才有的感覺,經歷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人們的心態變得更加脆弱,去年的世界盃橄欖球賽就是對於國民心理的一次測試。據一位全黑隊對法國隊決賽現場親歷者的描述,在比賽的最後15分鐘,他所考慮的問題只有一個:如果那領先的一分不足以令我們取勝,全場球迷的“能量”將向何處釋放? 顯然,警隊高層當時也在考慮同樣的問題,不過他們考慮的是400萬人口所爆發出的“能量”。
這個國家該向何處去?大選中國家黨推出的“建立更光明的未來”的口號似乎切中了國民的心理,這個口號也最終幫助國家黨贏得了大選,如果說國家黨以前提出的“趕超澳洲”只是一個自欺欺人的夢想,他畢竟還是有具體的目標;而“建立更光明的未來”則顯得非常模糊,不過因為它沒有具體的指標所以不會帶來多大的心理壓力。這個口號滿足了國人的心理需要,經過了三年的經濟困窘和福利削減,紐西蘭人太需要能帶來希望的東西了,哪怕是一句模糊的口號。
離貧窮越來越近的“富國”
雖然我們仍然站在OECD國家的“階梯”上,但是紐西蘭的多項經濟社會指標正在不斷下滑,這個所謂的“富國”已經在體現出越來越多的“窮國”特徵,兒童貧困就是其中之一。
另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階級固化”的問題變得嚴重。一項長期研究表明,成功和失敗越來越具有“遺傳性”,這項研究追蹤了1977年生於基督城的1265個孩子,結果發現10歲前生活在貧窮家庭中的孩子長到30歲時,他們的平均年收入要比那些富家子弟少2萬元。貧家子弟更容易輟學、20歲前成為父母、犯罪、依賴福利或者染上不良嗜好,這些問題主要來自於家庭的影響。
這個研究項目的負責人David Fergusson教授說今天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未來面臨的境遇會比他們70後80後的父母輩更加糟糕,因為現在的收入差距比當年更大。
擺脫自戀才能抓住機會
總理John Key本人成長於基督城的公房,幸運的是他有一個注重教育的猶太裔母親,良好的教育幫助他走向了成功,在去年的競選辯論中Key曾經以自己的例子表明每個人都能有“更為光明的未來”。利用他“永恆的微笑”和不管有沒有根據的樂觀,Key成功地令國人相信國家黨能夠比其它政黨更有可能帶來“光明的未來”,也可以說,Key成功地將自己塑造成為一群帶有自戀傾向的“樂觀”的紐西蘭人的代表,因此可以持久地獲得高支持率----如果你們把頭埋進沙裡,我也這樣做就是了。
一部分人在盲目自戀,另一部分人決定去悉尼或者墨爾本找到自己“更光明的未來”,去年紐西蘭自2001年以來第一次錄得了年度淨移民的負值,全年共有3.5萬人長期或者永久性移居澳洲,財經評論員Bernard Hickey指出:目前有25%的紐西蘭出生的畢業生永久性居住在海外;而海外紐西蘭人網站KEA的調查發現,只有14%的海外紐西蘭人表示可能回歸。
現在是時候將腦袋從沙中拔出來了,商業評論人士Rod
Oram表示,當今的世界充滿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但是現在正是行動的時候,他說:“紐西蘭的確是一個生活和工作的好地方,但是我們沒有珍惜自己的好運。目前本國的經濟模式、社會模式和環境模式正在解體中。”Oram說:“世界正在發生深刻的巨變,崛起的亞洲、清潔能源、全球更為緊密的聯繫…這些都是我們面臨的機會,更光明的未來就在這個方向。”
前一篇:劉俐俐紅了
后一篇:新西兰人的民族归属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