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俐俐紅了

标签:
莎士比北京主持人新西兰先驱报非你莫屬 |
分类: 留学移民 |
http://www.chnet.co.nz/UploadFiles/image/201201/201201161736545360.jpg
主持人張紹剛(左)和劉俐俐掐上了...
在面對名主持、老闆團、顧問、觀眾、攝像機的場景下,一個面試者顯然是一個弱者,能在這個時候叫板主持和眾多老闆,把自己跟主持人放在同一個等高線,機智聰慧地對答如流,並時時把握談話的主動權,她是何方聖賢?
劉俐俐背景介紹
劉俐俐,今年24歲,湖北人,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2001到2004年在新西蘭惠靈頓Onslow中學讀書。剛到新西蘭的時候,她只有13歲,開朗、活潑、聰明的她,兩三個月就適應了新西蘭生活,融入當地文化,深受同學和老師的歡迎。跟大多數新西蘭留學生相比,她的家庭經濟並不寬裕,所以小小年紀就學會把學習、生活和零花錢分別管理,給自己每週只分配20多元的零花錢。
新西蘭3年的學習對於她的性格塑造影響很大,新西蘭學校獨立、思考、自由的教學風格,也給予她獨立、有個性的思想。她喜歡戲劇,讀了很多莎士比亞的劇作,還在學校裡參加莎士比亞劇的演出。
2004年,由於家庭經濟原因,她選擇了回中國。回國時她非常難過,她害怕告別時悲痛的場面,所以沒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回國後自考進入北外讀英語,畢業後在華爾街英語做學習顧問。
2007年她受邀參加《魯豫有約》。在節目中,她談自己的留學生活以及兩個國家不同的文化。她說起自己回國的時候,把手錶永遠定在了新西蘭時間。當時在機場,手錶被碰壞了,表上的時間就一直是新西蘭時間,她一直保存著那只表,作為對新西蘭留學生活的懷念。
說起中西不同的文化,劉俐俐講了兩個小故事。一個故事發生在新西蘭,那時她剛來,一個同學請她吃自己做的點心,她非常想吃,手指都動了,按照習慣客氣了一句:“我不吃。”結果人家就拿走了。到北京上學後,有同學拿著葡萄問她:“要吃葡萄嗎?”她二話沒說拿起就吃,周圍人奇怪地看著她。她說這就是兩個國家文化的差異。
談到新西蘭,她依然充滿感情,她說她喜歡新西蘭,那3年的留學生涯讓她銘記,有很多難忘的故事,情人節第一次寫情書給自己喜歡的男生,學校裡各種各樣的活動。
劉俐俐身上依然保持著很多新西蘭生活的痕跡,說話直率、大膽、沒有禁忌,對待任何人都很平等。她這樣介紹自己:“我不聰明,但我很勤奮,說話很直,喜歡莎士比亞,喜歡打魔獸,玩微博,是工作狂,也是樂活族。”
事件衝突緣由
正如新西蘭的留學生活在劉俐俐的性格中寫上了重重的一筆,這次參加電視節目也將在這個女孩子的生活中留下濃墨重彩的痕跡。從一個女孩應對面試的方式,我們看到東西方文化的衝突。
節目的失控是從劉俐俐說出莎士比亞的“英雄雙行體”開始的。主持人和老闆們都沒聽說過這種詩歌體裁,很快表現出某種不適。英雄雙行體是一種英國古典詩體,由“英國文學之父”喬叟首創。一個中國人不懂英雄雙行體,跟一個外國人不懂詞牌名一樣,不丟人。但主持人表現出過分的不滿和不屑。當劉俐俐談論留學回國的感受時,主持人又尖刻地批評她,不應該說“中國”如何如何,而應該說“我們這兒”。劉俐俐回答問題的機敏和不卑不亢的態度讓主持人惱羞成怒,乃至當面批評她笑得很“狂浪”。“老闆團”看主持人眼色的做派,也讓人感受到電視職場的勢利氣息。
“非你門”傳開之後,人們幾乎一邊倒地批評主持人和所謂“老闆團”,對處於弱勢但並未示弱的劉俐俐表達了同情與敬佩。冷僻的“英雄雙行體”以及主持人所說的“狂浪”、“我們這兒”,也因此成為當下最流行的詞彙。
“非你門”現場的失控並不是由於主持人或求職者素質太差,而是緣於“態度”的碰撞和“規則”的失靈。主持人和老闆們或許認為,求職者應該表現出足夠的謙卑,聽到批評意見時應該高度認同,否則就是缺乏誠意和自我認知。劉俐俐的自信和自我辯護,顯然讓主持人很不滿意。
在各種中國官場或者職場,都存在著某種不可言說的隱性規則,即主持人、專家與選手之間尊卑有序,絕對不可僭越,否則選手就會遭到痛扁。13歲就留學新西蘭的劉俐俐顯然對這一規則不夠瞭解,更不懂得這一規則的威力,她以新西蘭文化造就的莽撞與坦率讓“規則”出現了失靈現象。而使得主持人下不了台。
有些人說,劉俐俐不過在新西蘭生活了3年,不應該張口就是英語,無意中說出的英語讓很多人不爽,也不應該用平等的口氣跟主持人爭論。其中的一個嘉賓說到:“我在國外15年,我也沒怎麼著。”一個13歲孩子3年的變化,一定比一個50歲人的30年變化都大。說到底,這場辯論的糾結在於平等、話語權、權威、打破常規等等很多文化範疇的東西。
同時,劉俐俐的遭遇也折射出很多有著海外經歷的人遇到的、或者將要遇到的情景:你脫口而出的英語,被認為是炫耀;你的誠實,被認為是愚蠢;你的直率,被認為是不合時宜。
留學生在中國一向得不到太正常的對待;20年前驚為天人,一句英語讓很多人對你佩服的五體投地。所以,那個時候說英語是一種榮耀。而現在對待留學生卻是看待異類的眼光,不留神露出的英語會讓別人不爽。所以,劉俐俐在節目中說了一句英語後馬上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說英語需要道歉嗎?如果不小心說了一句家鄉口音不需要道歉,那麼說英語為什麼需要道歉?
新西蘭的教育和文化裡非常強調的一點就是平等:學生對老師直呼其名,老百姓對於總理直呼齊名,員工對老闆直呼其名,甚至有孩子對於父母也直呼其名,這裡透露出的信息就是——平等。
主持人和應試者是平等的,國內學生和留學生也是平等的。這才是一個健康的環境。
劉俐俐在節目中挑戰的就是權威和不平等。她因此遭到主持人抨擊,也因此得到草根的認同。
明星、網友紛紛助陣
劉俐俐事件一時間成為網絡熱議話題,新浪網絡調查顯示:74%的人支持劉俐俐,12%的人支持主持人。
李開復認為主持人缺乏管理經驗應該下課,演員馬伊俐公開批評該節目。
方舟子趁機賣弄自己知識淵博:“非你莫屬劉俐俐說她喜歡莎士比亞的英雄雙行體,一般人讀不到。其實她也不懂。英雄雙行體不是詩歌體裁,而是英詩的一種韻律形式,莎士比亞的戲劇對白和十四行詩中大量使用,只要讀過莎翁原著就會讀到。類似於中文詩歌的對仗,這好比一個英國人說我喜歡杜甫的對仗,不是律詩,一般人讀不到。”
網友:“如果要說劉俐俐有失誤,我覺得就在於她太年輕缺乏經驗,沒有投其所好的作答。把展示溫良恭儉讓的求職現場,當作張揚個性的一場辯論會,劉俐俐鎩羽而歸,完全在意料之中。所謂『祖國』『“中國』之爭,完全屬於偽命題,不過是一個新聞噱頭而已。”
網友:“求職者是弱勢群體,比起抨擊,支持和關懷更重要。”
網友:“主持人沒有及時穩定現場氣氛,沒有表現出必要的風度,這確實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但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被虛擬出來的電視節目尊卑規則是否必須得到維護。無論主持人、專家還是嘉賓、選手,他們面對的其實只有一個『上帝』,那就是觀眾。觀眾面前,他們是平等的。而從知識儲備、人格修養、人生閱歷乃至現場表現來說,主持人未必都比選手來得高明,因而完全沒必要始終保持對選手的優越感,沒有必要因喪失了居高臨下的『氣場』而陷入崩潰。當文學愛好者說出『英雄雙行體』,當物理系畢業生說出『超弦理論』,主持人完全有必要虛心受教。”
網友:“在中國,有時候太過了在別人眼裡就成了一種自負和傲慢,畢竟中國還是講中庸之道啊。儘管在中國有一部分人是本質上會時刻顯露鋒芒的,但在大庭廣眾之下一般都會虛偽的做出些表情和言行來掩飾自己和偽裝自己的,畢竟是在中國(也是祖國)。”
網友:“作為主持不該在節目中帶入個人的情緒,更不該在比自己年輕的女孩子面前失去風度。”
網友:“張紹剛這人,內心自戀之極,處處想成為焦點,婚禮上他必須是新娘,葬禮上一定當屍體,一旦這種萬眾矚目的時刻跌了份,馬上失控,成為婚禮上的出軌丈母娘,葬禮上的勃起牧師。”這樣的類比方式目前叫“殺死比爾英雄雙行體”。
劉俐俐和張紹剛的經典對話
劉:我喜歡莎士比亞的英雄雙行體Heroic Couplet。
張(非常茫然):莎士比亞創製了一個文體叫英雄雙行體?
劉:不是他創製的,是他寫過的,但是一般人很少讀到過。
張(放心了):哦,是很少有人讀到,那你能通俗地跟我們分享一下我懂的事兒嗎?
劉:我在新西蘭待了三年之後才回國,那個時候我就覺得,中國變化好大。
張:稍等,稍等,為什麼我在和你溝通的時候,我渾身一陣一陣的犯冷呢?
劉:您在生我的氣嗎?
張(開始沒事找抽):我很少會和我的朋友們溝通說:“hello你覺得中國怎麼樣?”這是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待在自己家裡面,還需要用大寫來稱呼嗎?
劉:那請問你跟別人說的時候都說我的祖國嗎,祖國也是個大寫啊?
張:我說:“我們這兒。”
劉:哦,我以為在這兒要說很書面的語言,這是為什麼我才用敬語的,比如說我跟您稱您。
張:你剛才的這個交流方式又讓我開始覺得有點冷。
張:為什麼又去考一個英語專業,你的英語已經在那兒待得很好了
劉:嗯,那為什麼我們要學語文呢?
張:我不知道是我的問題你聽不太懂呢,還是我哪個問題傷害到了你,使得你開始具有了攻擊性。
張:我是從哪個問題開始有了攻擊性?
劉:就是從祖國那個問題開始?
張:我真的非常不喜歡聽你那樣聊中國的事兒。
張:你在選大學的時候選英語?
劉:那是為了混張文憑。
張:你想做平面媒體的哪一類?報紙?
劉:雜誌。因為馬克思說過雜誌比報紙更能夠傳遞信息。
張:OK,我沒聽說過,反正就這樣吧,你的優勢是什麼?
劉:文筆還不錯,腦子轉得快。
張:怎麼證明自己的文筆還不錯?
劉:你可以給我出題啊。
張:怎麼證明自己的腦子快?
劉:剛才腦子就很快啊。
張(徹底敗下陣來):我徹底對一個求職者失去興趣。
張:當任何人對你說的話提出質疑的時候,你的眼神裡面都會流露出來恨和嘲諷,目露凶光。我們是一個自由的空間,你經常性的眼神裡面會出現蔑視、恨,剛才說你應該保持微笑,你就用了一些非常狂狼的笑容。
劉:現在我覺得很困惑、很迷茫,甚至心裡非常的難受和委屈,我覺得我是受攻擊的那一個。
張:你又憤怒了。
劉:我沒有憤怒,憤怒的是您。
近日一段来源于天津卫视职场节目《非你莫属》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