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翼作家创作抗日戏剧

(2025-05-23 10:15:06)
标签:

左翼作家

创作

抗日戏剧

杨志和

文化

分类: 夜读拾零录

左翼作家创作抗日戏剧

/杨志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炮轰沈阳北大营,随后侵占了东三省。全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左翼作家积极进行抗日救亡戏剧的创作,为保卫祖国、抵抗侵略而鼓与呼。

当时田汉正在上海从事左翼戏剧活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来到左翼戏剧团体大道剧社,建议创作演出抗日戏剧,以唤醒民众、拯救民族危亡。他的提议得到全体演员的赞同。田汉满怀激情,创作了独幕话剧《乱钟》。

《乱钟》描写的故事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当夜的沈阳,生动地反映了一群东北大学学生在国难时的表现。事变发生前,这些学生有的正热烈追求异性,有的正醉心研究莎土比亚,有的正陷入家庭灾难的愁苦里,有的正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还有的正写文章揭露侵略者的野心。当九一八事变的炮声震响在沈阳的时刻,这些青年学生清醒地认识到:“除了组织起来抵抗侵略者,没有别的道路。”他们将个人的一切都抛在脑后,在报警的校钟乱鸣声中,高喊着汇聚在学校操场,决心同工人、市民们联合起来,武装自己,抗敌救亡。

这部剧很快搬上了舞台。1932128日,《乱钟》在上海暨南大学上演,当演到日军侵占沈阳的炮声响起时,剧场外日军攻占上海闸北的枪声也突然响起。舞台上的情节再现于现实里。暨南大学的学生们聚集在操场,群情激昂,高唱起抗日救亡歌曲。

《乱钟》成功地塑造了东北大学学生奋起抗日的群像,是较早出现的以九一八事变为主题的抗日救亡戏剧。

 这时适夷(即楼适夷)也在上海从事左翼文学创作活动。九一八事变不久,他创作了独幕话剧《SOS(又名《无线电急奏》),艺术地展示了沈阳人民不愿做奴隶、奋起抗争的画卷。

该剧以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一天——919沈阳无线电台发报房为场景。沈阳城正被日军攻占,几个发报员围绕着是流亡还是抵抗,是寄希望于“国联”还是寄希望于民众而展开了争论。具有革命倾向的老李列举大量的事实,猛烈抨击电政司长的侄子散布的“不抵抗主义”、女诗人推崇的“什么亡国不亡国都可以不管”的亡国奴哲学。在老李的启发和感召下,原想携女友一同流亡的青年陆子明改变了主意,决定留下与侵略者进行斗争。原来只在口头上谴责“不抵抗主义”、不打算行动的老陈,冲上了反抗的第一线。最出色的是老李。侵略者包围了无线电台,老李仍镇定地坐在那里拍发《告全世界民众书》,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的罪行。侵略者冲进发报房,把枪口对准老李,可他还是从容地拍完了最后一个字。枪声中,老李勇敢地冲向日本兵,与侵略者展开激烈搏斗。全剧在“混斗呼号声”中落幕。

SOS》发表于19321出版的《北斗》第二卷第一期,随即有多个爱国剧团上演,产生了强烈反响

当时于伶正在北平从事左翼戏剧活动。1932九一八事变一周年前夕,上级党组织要求北平剧联(即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北平分盟)利用周年纪念,到街头和剧场举行抗日演出活动。于伶因此创作了独幕话剧《警号》(又名《一颗炸弹》)

    《警号》描写的故事发生在日军占领下的沈阳。城内的工人、学生、爱国警察和小商贩,为了配合城外的抗日义勇军,准备在九一八事变一周年之际,给侵略者来一个沉重的打击。按照事前商定,兵工厂工人田吉昌、爱国警察华大叔、纺织女工阿昭于夜里在城内投放炸弹,作为“起事的‘警号’”。在震动夜空的爆炸声中,枪声、呐喊声响成一片。城外的义勇军和城内的人民群众向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猛烈进攻。华大叔、阿昭相继冲出屋外,投入到复仇的怒潮中。

于伶在《警号》中着力塑造了田吉昌、华大叔、阿昭等的感人形象,赞颂了“不愿意做亡国奴”,敢于“跟敌人去拼”的民族精神

白薇、袁牧之、陈白尘等也先后投身于抗日救亡戏剧的创作左翼作家敲响抗日“乱钟”,发出“SOS”“警号”,极大激发了民众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决心和意志。

           (发表于《党支部书记》2025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