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退休后如孤舟  爱情是保持生命力最好方式

(2011-07-25 13:27:24)
标签:

杂谈

分类: 话题

  谈及老龄化,不少人觉得它很遥远,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然而专家称,中国上世纪90年代已经逐渐进入老龄社会,“空巢老人”就是典型表现。但此现象,未引起年轻人足够重视。
    邻国日本比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早20多年,应对老龄化问题非常成熟,但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依然觉得老年人心理问题严重,他将退休后内心孤独的老人称为“孤舟族”,并且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小说《孤舟》。就老龄化问题,近日,渡边淳一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子邮件专访。他认为,“爱情是保持生命力最好方式”。


>>现象
不再被社会需要诞生“孤舟”与“空巢”
老龄化加剧,“孤舟族”无所适从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2010年以后的30年,中国将会加速老龄化的进程,2030年,会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近年来,“空巢老人”一次次频繁见诸报端,由于子女外出学习工作等原因,中国空巢家庭已经越来越普遍化。而与日本的“少子化”相对应,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则是中国老龄化的成因之一。
    日本早在30年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保障制度非常完善,但老龄化问题依然显著,与国内常见的“空巢老人”相比,渡边淳一的“孤舟族”指的是日本老人退休后无所适从的状态,尤其是男性退休之后必然产生的心理落差,由“不再被社会需要”而衍生的精神焦虑。
    77岁的渡边淳一说:“和我同时代的作家,没有人去描写同时代人的价值观和主题,这样的孤独感促使我想要放开写一写。‘孤舟族’就是那种在大海上或者河流上漂浮的一只小船,很容易沉下去。人一旦没有了追求,就会立刻生病。”


忽视心理健康,男性更易抑郁


    日本文学中,专门描写男人退休后生活状态的文学作品十分罕见,即便是渡边淳一也是首次尝试。作家只熟悉自己经历过的年代。遗憾的是日本的男作家大多英年早逝,所以没有人来写老年人的问题。《孤舟》责任编辑李宏伟介绍,“孤舟族”“空巢族”以及“银发族”等等正在形成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需要及早去面对,否则,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据日本媒体报道,2008年6月15日,日本千叶县一老翁木内芳雄,用铁锤把熟睡中的一家四口一一杀死,之后自首。他交代杀人动机时说“杀光全家可以变得快乐”。这一案件恰恰反映了日本老年人自我存在感的丧失。而在中国,经常可以看到孤寡老人死在家中数日,无人知晓的报道,足以说明问题。
    他认为,人们往往认为只有年轻人才有压力,对许多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人到老年,由于身体的日渐衰老,慢性疾病增加等等,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态,科学地看待生命,健康就会每况愈下。由于生理特点、社会角色不同,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容易陷入这样的状态。
父亲成为“孤舟族”,因疏于照料而内疚


    成为“多余人”,“孤舟族”需要家人更多关注


    华商报:日本专门描写男人退休后生活状态的文学作品并不多,您着手写这个题材的原因是什么?和自己的心态是否有关?
    渡边淳一:在日本,“孤舟族”逐渐成为社会的一个强大群体,主要指的是退休后,不被社会和家庭需要的老人。这部分人,一方面对自己再也无法成为职业场上“呼风唤雨”的人物而感到落寞;另一方面,由于常年奔忙事业,缺乏对家庭的照顾,因此在失去工作时也无法很快适应家庭生活,莫名成为家里的多余人。“孤舟族”需要社会和家人给予更多的关注。我自己也是在父亲成为“孤舟族”后,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疏于对他的照料,甚至连去世也没能赶上见一面,而感到十分内疚。
    华商报:您作品中所描写的男人退休后的寂寞,是因为他在内心认为自己失去了价值,而您一直在从事写作,或许与主人翁的心理差距较大,您是如何来了解和掌握“孤舟族”的心态的?
    渡边淳一:虽然作者笔下的人物不一定是自己的亲身体验,但肯定是作者比较熟悉的人和事。我的朋友当中有很多“孤舟族”,他们会给我讲述自己成为“孤舟族”后的亲身经历和心态变化。对我而言,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老年人的问题,是我近年的一种写作愿望,毕竟作家要写自己经历过的年代,遗憾的是许多日本男作家都英年早逝,没有来得及写老年人的问题。


    失去对生活兴趣,“孤舟族”成严重社会问题


    华商报:在日本的“孤舟族”中,男女之间的心态差别是什么?
    渡边淳一:女性和男性,由于他们在生理上的差别,虽然都会经历“孤舟族”的状态,但心态上肯定是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女性会非常自如地向外走,她们会积极参加一些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画画课、插花课、茶艺课等兴趣课程,从而结识职场以外的新朋友。而男性则大部分都对参加类似的兴趣班感到羞愧,除了职场上的旧友,很难结识新朋友,常常独自关在家里,消极的情绪会难以得到排解。所以,男性“孤舟族”更应受到关注。
    华商报:“作家尽管没有退休一说,然而我的孤独在于找不到跟我有相同价值观的同龄人,所以我想用小说来排遣这份孤独。”能否具体谈谈您的孤独在生活和心理上的表现?
    渡边淳一:写作者总是希望能与人交流,要是能与同龄人交流就更好了。大家经历了共同的时代,容易产生共鸣。我小说中的人物,几乎和我的人生同步。因此,如果我的同龄人们看了我的小说,表示认同,我会非常高兴。但是很多日本男人退休之后,完全失去了生活的兴趣,没有多少人读小说。《孤舟》在日本出版后,我经常能听见年轻人或者年长的女人跟我说“这些就是我爸爸的生活”“我先生简直就是个威一郎”这类的话,但是很少有同龄男人跟我说他们的感受,这让我感到孤独。
    我始终认为,爱情是保持生命力的最好方式,我现在也谈恋爱,威一郎也是从女人身上感受到希望。日本男人很保守,退了休之后还要恋爱,他们想也不敢想。
    华商报:“孤舟族”的存在,是否会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渡边淳一:现在日本65岁的老人已经达到了20%,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退休以后,没有公司可去,没有固定的钱拿回家,工作了一生的日本男人突然不知所措了,这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此外,很多年轻人身在大城市,父母居住在乡下,两代人的价值观不同,交流越来越少,亲情纽带的疏松,导致出现了“孤独死”的现象,中国今后或许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避免“孤独死”日本有老人“进监狱养老”


    华商报:作为一位“老龄”作家,您认为老龄社会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渡边淳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不可避免,出入医院成了经常的事。社会的负担比较严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整个社会的思想日趋保守,害怕变化发生、更害怕孤独。为了避免“孤独死”,不少老人有了“进监狱养老”的想法。比起上世纪九十年代,现在日本监狱里的老年人数已经增长了两倍。
    日本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现在有个口号叫“老年人加油!”把年龄的增长和退休分开,并且有专门给退休老年人介绍工作的“银色人才中心”,通过他们的帮助,不少八十岁上下的人仍能工作。
    华商报: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空巢家庭”,儿女都到城市工作,只留下老人在家,您能否给这些青年子女一些建议,如何来面对空巢老人的孤独?
    渡边淳一:你说的“空巢家庭”,我理解就是我写的“孤舟状态”。子女对待这样的老人,能经常电话问候、年节时团聚一下当然很好。但要根本解决空巢老人的孤独感,我认为关键还在于老年人要勇于突破年龄、社会伦理、习俗等的约束。老年人为什么不能谈恋爱?为什么不能穿得花哨一些?为什么不能标新立异?当老人有改变的愿望,子女如果能理解老人的心愿,支持他们,甚至适当地帮助他们完成这种改变,那才是更有价值的孝顺。


    形成良好风气让老人在精神上得到慰藉


    华商报:日本早已进入了老龄社会,作为日本近邻的中国,也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据统计资料预测,2030年,会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目前中国人对老龄社会关注还不够多,您能否谈谈中日两国老龄化的差异?
    渡边淳一:去年我来中国访问,发现北京的街道上几乎没有老年人,在日本,街道上有不少闲逛的老人,我很好奇中国的老年人在哪里、在干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中国很多老人忙着照顾自己的孙儿辈。日本的年轻父母都是自己养育孩子,不愿意老人插手,日本老人少有机会享受天伦之乐。从这点上看,中国老人虽然辛苦,却比日本老人享有更多的亲情。日本早已进入老龄社会,老人福利设施健全,老年人可以依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喜好,选择养老场所。我不了解中国的老龄化状况,但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需要政府重视老年福利设施的建设,护理人员的培养,使老人得到好的照顾,还需要整个社会形成尊重老人爱护老人的风气,理解老人的需求,让老年人在精神上也得到慰藉。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狄蕊红 采写
让老人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


经常被骗,是因为老人心理孤独


    渡边淳一曾谈到父亲去世后,便打算好好侍奉母亲。可是,过了几年,见母亲身体很健康,便减少了问候看望的次数,结果,有一天母亲突然去世了。父母去世他都没来得及见最后一面,这对他打击很大。“年轻人都忙于自己的事业,疏忽了对父母的关心。而老年人的孤独也是年轻人体会不到的。物质上的关心代替不了精神上的慰藉。有句歌词‘常回家看看’,反映了子女的关心对老年人的重要性。”《孤舟》责任编辑李宏伟说。
    如何来减少老人的心理孤独,记者采访了陕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红娟,她从事老龄化问题研究多年。
    她介绍说,老龄化问题存在、表现在老人赡养和老人心理孤独两个方面。在心理上,刚刚退休,人有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有些人经常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因为原来是被规范的生活,退休后要自己安排所有生活,需要各种社会关系支持,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很多人容易认为自己失去价值。
    她说,近几年,一些老年人被骗,其实就是因为老人心理需求满足不了,一方面是老人防御能力差,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儿女经常不回家,老人心理孤独,但骗子反而经常跟老人拉家常,老人很容易就信任了他们。
与子女同住,减少老人不工作的失落
    杨红娟介绍,“养儿防老”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家庭小型化,儿女经常不能与父母同住,完全的家庭养老已经不可能,这样导致的问题越来越多。经济上,两个孩子要养四位老人,子女经常无法照料老人,这个问题在中国农村更为严重,本身农村养老设施和保障滞后于城市,儿女进城务工,依靠家庭养老遇到更多障碍。
    “看孙子”是很多老人退休后的工作,也为很多老人缓解了孤独,但是,第三代越来越少,老人的空闲时间还是比20年前多了很多。“现在老龄化学界有一个说法,老人应该与儿女同住,儿女跟父母住在一起最能满足老人需求,抚育孙子、料理家务让老人重新发现自己价值,老人不工作的失落感就减少了。也有人建议,儿女和老人最好住在距离‘一顿饭’的地方,父母能照料家务,儿女能常回家,和老人聊天,互相沟通交流的机会多,互相得到一种满足。”杨红娟说。
    她建议老人要有自己的爱好,多参加社区活动,做自己喜欢的事,参加志愿者的活动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