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著名作家王蒙近日在微博上说,年轻时把有限的几本书读了又读,出差时读旅客须知、赔偿价目表。现在的书7间屋都装不下,手里拿着甲书时心想不如乙书好,手里拿着丙书时,又想不如先读丁书。读一天书也不记得到底读了些啥。
无独有偶,台湾著名出版人郝明义在《越读者》中曾形容现代人的读书状态,如“原始人”,“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致死”。
据统计,我国大陆图书的年出版量在16万左右,面对这么庞大的数字,读书人怎不四顾茫然。作为读书周刊编辑,因为职业的需求我读书很杂,并且时常在海量的图书信息中浅阅读。然后每周筛选出来一些书呈现给读者,这样去除芜杂的工作,是为了让读者少读一点儿书。其实,少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多读书,就像休息是为了走更长的路。
和读书相伴的一种文体是书评,不少买书者会依赖书评,或者在网上看其他读者的分享心得。我曾推荐过一篇书评《读书人可以歇歇了?》,不少书评形成套路后,写推介广告式的软文,那么书评人确实有该歇一歇的尴尬。记得最初接触过大量这种模式化的书评,它们的开头时常会这么写,“我和作者认识很久了,他最近出了一本书”。结尾会如此阐述“这是一本好书,值得大家阅读”。而中间是大段的内容概要。
每次看到这样的文章模式,我总会落荒而逃,好在还不会丢盔卸甲,因为还有这样一些书评:一篇短短的千字文就将一本书核心的思想价值展现出来,甚至从书中生发出来,杂糅多本书,给读者更多的人文知识。有了这样的书评,读者倒可以从淘书的忙碌中歇一歇了。
出版社时常会出一些名人书话,什么《毛姆读书笔记》,什么
《读书记》、《买书记》、《藏书记》,读书的好处被强调的同时也令人感到悲哀。我们习惯说“拜读”,这完全是“口是心非”的客套话,谁要是像古人那样焚香沐浴更衣后再手捧圣人之书,恐怕会被视为异类了。其实,读书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今年,相亲节目热闹了一阵。我做了一期专题《“后相亲时代”的7堂情感课》,有的人幸福一生,有的人却情路沧桑,如何摆脱困境,步入人生佳境成为大龄男女的最大困惑,那期专题采访了两位全国知名的情感专家,请她们为大家上情感课。我还策划了很多这样的“跟风”之作,甲流来袭,读书周刊推出了《疾病与文化的恩怨纠缠》;“3·15”来临,推出专题《有一种弱势群体叫消费者》……读书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紧密相连。甚至通过采访专家的方式将一些专业的消费学、社会学的知识深入浅出地推荐给大家,少读一点儿书,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
书在作者与读者间搭建起桥梁,其实更多的风采人物以及优秀作品却如同埋藏在黄沙里的金子,不知要让读者跑多少冤枉路才能够找到。
读书周刊曾专访过日本著名作家陈舜臣,这样一位在日本享有盛誉的华裔作家却鲜为人知。联系他的采访时,他因为身体不便,只能听我们的问题然后口述,并由他的外甥记录下来。他在中日两国文化间的探索、他对自己作品的解读……这些对谈所呈现的思想以及故事为读者了解他的作品推开了一扇窗子。
熟悉更多优秀的作家、作品,读书有了针对性,自然可以剔除很多不必要的杂书,多读好书了。
郝明义在《越读者》中还曾这样说,“除了爱情,没有任何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能够和读者分享好书,将有限的好书越读越薄,也是另一种美好吧。
加载中,请稍候......